讀懂杜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文理長新

簡介


讀懂杜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文理長新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歷任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早期仕途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據唐人的習慣,被稱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華出眾,杜牧十幾歲的時候,正值唐憲宗討伐藩鎮,振作國事。他在讀書之餘,關心軍事,後來杜牧專門研究過孫子,寫過十三篇《孫子》註解,也寫過許多策論諮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

長慶二年(822年),杜牧20歲時,博通經史,尤其專注於治亂與軍事。杜牧23歲作出《阿房宮賦》。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表達他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此時的杜牧已經很有名氣,作品流傳。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後轉為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京銜是監察御史裡行。這時杜牧居住在揚州,特別喜歡宴遊。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歲,被朝廷徵為監察御史,赴長安任職,分司東都。八月在東都洛陽上任。因此逃過了十一月的甘露之變的險惡風波。在這裡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張好好,寫下了著名的《張好好詩》。在洛陽期間,由於職務清閒,他四處憑弔古蹟,寫下了不少詩篇。

開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觀察使崔鄲的幕下,被召為宣州團練判官。

開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離開宣州,去長安任左補闕、史館修撰。開成五年,杜牧升官為膳部員外郎。

遷官外放

會昌元年(841年),杜牧調任比部員外郎。

會昌二年(842年),外放為黃

杜牧 江南春州刺史。杜牧外放的原因史書上並無記載,杜牧自己認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而李杜兩家為世交,李德裕為何不喜歡杜牧,有人認為是杜牧為人倜儻,不拘小節,與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黨爭,杜牧與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認為是牛黨。

唐時的黃州(古黃州又名齊安郡,唐時治所在今武漢市新洲區邾城街),在華夏屬下等洲,兵連禍結,戰火紛飛,官不曾安位,民不得聊生,是個地地道道的荒郡、廢邯,晚唐以後是一處外放“逐臣”的地方,被京官視為“鄙陋州郡”, 到北宋“蘇門四學子”之一的張耒,在其《齊安秋日》詩中也曾說黃州是一處 “齊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的地方。

杜牧在黃州任上,無異於貶謫,但他對自己充滿信心,文人逐放地方官,是官還是文人。世雲“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杜牧在黃州的寓所是“使君家似野人居”,他為政清廉,《唐書》本傳中稱他“剛直有奇節”。明弘治《黃州府志》贊其“有才名,多 奇節,吏民懷服之”。

杜牧在黃州刺史任上三年,把黃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也是唐代繼韓愈之後的又一尊孔大家。黃州有孔子山、孔子河,是春秋末孔子周遊列國時的過往之地,有“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等聖蹟,山旁建有孔子廟(問津書院前身)。由於年久失修,瀕臨傾倒。杜牧為 了宣揚孔子思想和施展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在孔子山擴建孔廟, 拜謁孔子聖像,親自改孔廟名為“文宣廟”,並在廟中設置學堂(時稱廟學),教化士民。他雖身居吏職,仍在學堂講學不輟。講學之時,其弟子自遠方至數百人。他在《黃州刺史謝上表》中說:“獨能不徇時俗,自行教化,唯德是務,愛人如子,廢鞭笞責削之,用忠恕撫字之道”,“使一州之人,知上有聖仁二天子,所遣刺史,不為虛受,燻其和風,感其歡心,庶為瑞為祥, 為歌為詠,以裨盛 業,流乎無窮”。

明、清時的《黃州府志》《問津院志》均載杜牧在黃州地方“興學教士,立廟崇祀先聖,一時家循孔教,人頌儒書”。

後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為政能興利除弊,關心人民。

會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杜牧遷池州刺史,這年四十二歲。池州治所秋浦縣(今安徽貴池)。

會昌五年(845年),七月,武宗下詔禁燬佛教。杜牧對於這一措施是很贊同的,後來他在宣宗大中年間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記》,詳細敘述武宗禁燬佛教事。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得宰柏周墀的幫助,入為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轉吏部員外郎。

人生暮年

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就因為京官俸祿低,而難以養家請求外放杭州刺史,

但是沒有批准。

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為吏部員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請求外放湖州刺史,連上三啟,終於應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認為,杜牧請求外放並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是不滿意朝政,認為自己無法在朝中有所作為。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他在湖州憑弔前賢,結識詩友,作了不少詩。一年後,他又被內升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到長安第二年,遷中書舍人。這段時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別墅,並且閒暇之時經常在這裡以文會友。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網師園唐詩箋》:後之詠秦淮者,更從何處措詞?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唐人絕句精華》:讀此可見詩人高懷逸緻。霜葉勝花,常人所不易道出者。一經詩人道出,便留誦千口矣。


江南春絕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此詩以輕快的文字,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豐富多彩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呈現出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出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千百年來素負盛譽。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此詩著意刻畫深秋的揚州依然綠水青山、草木蔥蘢,二十四橋月夜仍然樂聲悠揚,調侃友人生活的閒逸,表達了作者對過往揚州生活的深情懷念。全詩意境優美,清麗俊爽,情趣盎然。


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近代俞陛雲:此詩著眼在“薄倖”二字。以揚邵名都、十年久客,纖腰麗質,所見者多矣.而無一真賞者。不怨青樓之萍絮無情,時反躬自嗟其薄倖,非特懺除綺障,亦待人忠厚之旨。(《詩境淺說續編》)


贈別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此詩首句描摹少女身姿體態,妙齡丰韻;二句以花喻人,寫她嬌小秀美;三、四兩句,以星拱月,寫揚州佳麗極多,唯她獨俏。手法上強此弱彼,大有“除卻巫山不是雲”之概。語言精萃麻利,揮灑自如,情感真摯明朗,蕩然肺腑。


南陵道中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詩境淺說續編》:此詩純以輕秀之筆,達宛轉之思。首句詠南陵,已有慢櫓開波之致。次句詠江上早秋,描寫入妙。後二句尤神韻悠然。


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

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

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讀懂杜牧:達則兼濟天下,窮則文理長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