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了怎樣的心態和境界?

十里春風喜相逢


1感謝您的提問!

大家好以下是我的分享與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1:要想“長風破浪會有時”,必須要韜光養晦,積蓄力量。”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奮鬥是青春最美的底色,理想在奮鬥中綻放,要想“直掛雲帆濟滄海”,必須要抓住自己的青春年華和準確的時機,等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心有餘而力不足。

年輕人要咬準目標,奮力拼搏,“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戰則已,戰則必勝,一戰功成萬骨枯。

2:李白寫下了《行路難》,一般認為這首詩是李白豁達的寫照。是困苦中的自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被變相的逐出京城,可謂是苦悶榜徨,抑鬱不安,詩文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詩句,就是李白心裡的寫照。當然,如果僅僅就是這樣的人生態度,那李白也就是一個普通人,也就不足稱道了。但是,李白顯然不是這樣的。

3:《行路難》共有三首,舉了許多高才不得善終的故事,如伍員、屈原、陸機、李斯等。其第三首“吾觀自古賢達人。

功成不退皆殞身……君不見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意思尤為明顯。

這首詩也是表現詩人思想的矛盾,他也想棄金樽玉盤而度黃河,登太行。可是河未解凍,山有大雪,而宗慤那樣乘風破浪的時勢,也得適逢其會,不能常遇,故而只得掛帆俘海,浪跡江湖了。

長風破浪:《宋書·宗慤(que)傳》說,宗慤的叔父問他的志向是什麼,宗慤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人用“乘風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負,李白也不例外。

4:關於這部小說還能勾起許多童年回憶。記得小時候家裡已經有了電視,電視節目只是晚上有,所以白天聽收音機是當時普通家庭裡,一家老小的共同愛好。

而中午收音機裡的【小說聯播】節目更是許多家庭的喜愛,剛剛出版沒多久的《平凡的世界》就是在那個時候播出了。

大人小孩立刻就被李野墨先生娓娓道來的故事所吸引,聽到感人之處,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流淚。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出自李白的《行路難》,是人在低谷的時候,勉勵自己或別人,現在要堅定信念,臥薪嚐膽,積蓄力量,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再揚帆啟航,逆流而上,達到人生目標。

要想“長風破浪會有時”,必須要韜光養晦,積蓄力量。”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大家好以上是我的個人分享與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感謝您的閱讀與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