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军部队坚决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先后派出3批共4000多名医务人员火速驰援武汉,展现了敢打硬仗的过硬作风,展现了人民守护神的使命担当,展现了与人民心连心的鱼水深情。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个“最美逆行者”冲锋的身影,也见识了一名名“希望的使者”与病魔较量的使命担当。今天,我们走进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采撷火箭军某部队医院医务人员在病房“红区”里的故事。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江城武汉,一座有着6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历来是“九省通衢”的交通要塞和军事重镇。己亥年末,庚子年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荆楚大地,湖北告急、武汉告急!

一声令下,军机飞越,高铁疾驰,一个个标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红色箭头,从上海、成都、兰州、西安等多个地方,全部指向同一个目的地:武汉。

武汉东湖,因水域“六倍于杭州西湖”而闻名,如今又因为一座医院而成为焦点。这座医院,就是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火箭军某部队医院的医务人员用速度与激情、冲锋与坚守、奉献与担当,为健康守护,为生命续航,让一个个患者病愈出院,还一个个家庭欢声笑语……

从旭日东起到暖阳高照,从华灯初上到晨光微曦,一天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写满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担当。记者追踪他们奔忙的脚步,记录下每天战“疫”的冲锋身影与感动瞬间……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晨曦初现,像阳光一样温暖患者

雨后岚光亭榭绿,风摇树影透花红。这本是江城雨后的绝色美景,但此时却与护士马骁无关。

6:20,马骁开始做患者的晨间护理,其中一名患者是一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新冠肺炎患者。此时,病人心理状况并不稳定,陌生的地域、未知的病情使她焦躁不安。测量生命特征前,马骁柔和却坚定地握住她的手,直到对方安定下来。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除此之外,这位患者进行其它检查时,马骁也一直陪在身边,协助她携带氧气袋、急救药品、呕吐袋等应急物品。对于马骁来说,无法用言语沟通的患者,就用行动来抚慰。

“虽然不好交流,也要让她从眼睛里看到你的温暖,看到你能让她痊愈的信心。”这是马骁的服务感言。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7:35。在另外一间病房里,护师白艳正在与患者进行“上级与下属”之间的畅聊。

“你的眼睛很亮,你就是我的‘领导’,你说干啥,我一定配合好,只要有你们子弟兵在,我们心里头就踏实!”一名56岁的患者当天精神状态很好,这对白艳来说是个好消息。“看您说的,咱们是好朋友。”

虽然两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但是从微微弯下的双眉之间,他们都看到了对方的笑容。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今天,白艳还在防护服上搞出了点“小花样”,在防护服上画了一张彩色的笑脸,在单调的病房里,那一张小小的笑脸如同初升的旭日,带给患者一片“春天”。

在全副武装的医务人员之间,那一双双互相凝视的双眼正在用心灵互相传递一个信念:“我们是军人,我们在这里!”

7:50。太阳很亮了,初春的阳光从窗户洒进病房。22床的顾奶奶又耍性子了,年过八旬的她,成了病房里的“老小孩”:喂她吃饭不张嘴巴,给她输液不让扎针,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你们都是坏孩子,要给我打针。”

这不,早饭端到床前,她却把嘴巴咬得紧紧的。熟悉她的女儿,这时候也打电话来:“我妈脾气不好,犟得很,还得麻烦你们。”



护士石代燕和段梦秋灵机一动:“老小孩,老小孩,咱们就哄着她试试。”段梦秋拿着手机对顾奶奶说:“奶奶,快张嘴吃一点吧,您女儿都看着呢,您不吃她多着急呀……”顾奶奶看了看,勉强喝了一口奶。负责喂饭的石代燕又赶紧说:“奶奶真棒,咱们再喝一口粥,明天就少输点液。”

8:30。就这样,半个小时后,顾奶奶终于吃完早饭,虽然石代燕和段梦秋累出一身汗,但她们心里却很开心,因为顾奶奶笑了,像此刻的阳光一样美丽。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艳阳普照,靠真本事赢得患者信任

9:15。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主任李惠珍轻柔地说:“阿姨,来,该采集鼻咽拭子啦。”

话语很轻柔,动作很麻利。即使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有着30年临床经验的李惠珍依然手脚利落,完成一系列采集动作,又帮着患者清理个人卫生。为了防止患者因长期卧床生褥疮,李惠珍还专门设置了手机“记事本”,定时为老人翻身清理、更换床单垫布……

“哪有那么简单啊……”李惠珍告诉记者,“我们来武汉抗击疫情,此前都经过专业训练考核,个个都是‘合格号手’。”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翻开李惠珍之前的考核成绩,密密麻麻写满了“优秀”。“红区”里,看着她忙碌的身影,难以想象这娇弱的身躯背后承,承载着一个个生命的希望……

“女本本弱,为母则刚,现在都成了‘为医则刚’了。”李惠珍笑着讲:“要让病人相信我们的医术,就像信赖生命方舟那样。”

李惠珍的话是有份量的,在整个14科病区,没有一个不对她竖大拇指的,她用娴熟技能向患者传递着可靠的“安全感”。

11:25。医院危重症患者突击队的单润刚此时正在与死神“掰手腕”。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接到紧急通知,一位患者病危,急需“插管”治疗。副主任医师单润刚从宿舍赶来,立马“全副武装”冲进重症监护室,为患者实施“插管”抢救。在插管过程中,患者随时可能从气管中喷出分泌物,且操作中需要和患者近距离接触,被感染的风险很大。但单润刚凭着高超技艺,精准实施一连贯动作,顺利置入加强气管导管,患者血氧饱和度很快上升到92%。

13:55。在光谷院区缓冲间,感染控制科主任李丹此时正在为即将接岗的下一批医务人员检查防护服穿戴情况。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哪怕是一缕头发丝儿,都不能成为病毒的落脚点。”一名护士在穿戴防护服时稍稍露了几缕头发丝儿在外面,被李丹的“火眼金睛”盯上,当场就较了真,程序又得再来一遍……

“明察秋毫、细致入微地把好每一个关口,是我的本职,我要保护好每一位战友,确保绝对安全托底。”李丹事无巨细,甚至连“病房窗户开多宽、垃圾桶如何打开更安全”等大事小情,都在小本子上记得满满的,不少地方还标注得密密麻麻。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16:00。又到了换班的时候了。李丹要去看看病房里感控情况。在她看来,救治病人不仅需要ICU里与死神较量的人,也需要日复一日护理好患者的人,还需要物资发放、垃圾清理、杀毒洗消等不同岗位的奋战者,每个人都做好了分内事,才能共同打赢这场硬仗。

华灯初上,用爱陪伴这漫漫长夜

“我们是来战斗的,就要像战士一样冲锋……”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来自一座有着80多年历史的医院,诺尔曼·白求恩就曾在此工作。在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李晓莉始终用白求恩精神激励自己。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对于有着26年临床一线护理工作经验,特别是从事传染病临床护理工作近11年的李晓莉来说,“逆行”二字早已是一种习惯。她参加过刚果(金)维和、抗震救灾等多项任务,如今她又走上了抗疫一线。

19:25。李晓莉已经在病房里战斗了近5个小时。随后就要出病房了,她赶紧对每个班次的问题进行梳理,列出问题清单……

“只有把病人的需求渴盼时刻放在心上,才能成为患者值得托付的人,这是李老师告诉我的。”李晓莉的“爱徒”陈芳最心疼老师,每天看到李晓莉娇小的身躯一点点隐没在厚重的防护服里,陈芳心里清楚,等老师再度脱下这防护服时,已是星光闪闪……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20:10。夜色起来,李晓莉轻慢的脚步仍然穿行在一间间病房之间,如果看到患者安详的睡颜,她便会轻轻地离去。反之,如果有患者辗转反侧,她便会轻轻走到患者身边嘘寒问暖……

忙完这一切,李晓莉方才长舒一口气。但是她仍然不放心,又对当天病区的护理情况进行梳理统计,就像战时统计数据一样,还把提醒“小便贴”粘在了护士站的电脑旁边,让队友们格外关注那些特殊患者……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一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老兵原本打算申请退役,朝鲜战争爆发后,当接到党中央发出的“抗美援朝”命令后,他撕碎了写好的退役申请书,毅然踏上战场。这名老兵,是护士赵珍的姥爷。

如今,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抉择在赵珍身上再现。如今的她也循着家风的传承,在荆楚之地披上了属于医护人员的白色“战袍”。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1月底,赵珍接到了工作调动的命令,与此同时,抽组人员支援武汉的通知也来了。赵珍说服家人主动请缨到一线,像姥爷当年奔赴战场一样,义无反顾走上战疫一线。

0:20。夜已深,一位高龄患者因为心情烦躁辗转难眠,值夜班的赵珍用吸管给她喂了点水,又轻声地陪她聊了会天,直到看着老人犯困,她才走出病房。临睡前,老人对赵珍说:“闺女,等我出院的时候,一定要看看你不戴口罩的样子,有爱心的你一定长得很漂亮。”

“习主席夸我们是光明的使者、希望的使者,是最美的天使,是真正的英雄,我们都感到很骄傲,因为我苦我累,但我值!”这是赵珍的“疫”线心语,也道出了战友们的共同心声。

东方泛白,与患者一起迎接黎明

晨光微曦,医生方大平看看墙上的挂钟,已经快清晨六点。

驰援武汉,分配定岗,方大平感到肩头沉甸甸的担子。此次收治患者以老人居多,而且大多伴随着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让新冠肺炎的治疗变得更难。

“要不是方医生,我真不知道会怎么样……”一名80岁的老人讲得真真切切:“住院这些天,看见白管子、银针头都哆嗦啊!”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方大平的一手针灸疗法让大爷大娘们少了恐惧,每天被病痛折磨得难以入眠的他们,总是期待着方大平的身影。

有一位高龄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家属怕老人遭罪,死活不同意插管治疗。

一场“生命拔河赛”紧急展开:一边给家属做工作,一边采取急救措施,与此同时,方大平靠几枚银针牢牢“拽”住患者生命。

“家属在4个多小时后才同意插管治疗,我们是中西医结合,帮他争取了时间!”方大平说:“只要对病人有益的,我们都愿意去做。”

4个小时的坚守,生死间的博弈,非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者不能为之。

6:15。另一位穿越黎明早早上班的人,正在为即将接班上岗的白衣天使做最后的检查。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她叫赵晓林,她此时的战位在缓冲间,负责的不是在隔离病房里的患者,而是即将与病魔搏杀的医务人员。

“你上班时,有我守护你;你战斗时,有我祝福你;你下班时,有我等待你。”破晓时刻,赵晓林总会与即将上岗的医务人员来一个“隔空拥抱”,来一句温柔而坚定的“加油”。

一批人进入“红区”,另一批人走出“红区”,赵晓林早已穿戴着防护用品“严阵以待”:“都说穿衣容易脱衣难,出病区时大家衣物都被污染了,几十道程序必须严格落实,不能有丝毫马虎。”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洗手、相互喷洒消毒液全身洗消;洗手、外卷式脱下隔离衣;洗手、慢慢摘下面屏;洗手、轻轻摘下外科口罩;洗手、小心脱掉外层头套……一个流程下来,几十分钟已过去,洗手都不知洗了多少遍,每一个动作大家都小心翼翼、一丝不苟。

“大家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我更愿做一名白衣天使的守护者。”这是赵晓林的心声,也是她对战友的承诺。

华夏春已至,战“疫”胜可期。又是一轮朝阳升起,荆楚大地的勃勃生机正与即将逝去的漫漫长夜相峙,在与疫情搏杀的战场上,每一位一线人员都在用无声的牺牲与奉献走向胜利。

战疫情 | 红区!二十四小时生死时速

作者:李永飞、杨永刚、邢国庆、 岳小琳

摄影:赵法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