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司馬攸既然比太子司馬衷更賢明,為何沒能繼承皇位?

蘇小衿


齊王司馬攸是司馬炎同母弟,被過繼給司馬師為子,雖然比侄子司馬衷賢明的多,但無法繼承司馬炎帝位,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嫡長子繼承製比兄終弟及制更佔據主流;二是司馬炎認為司馬衷愚笨,但還不至於難理政事,加上晚年昏聵;三是司馬衷太子集團已形成,包括楊氏、賈氏及公卿大臣等,都是司馬攸難以抗衡的。


一、嫡長子是宗法繼承製的官方繼承人

  • 司馬衷:晉武帝嫡長子

晉武帝司馬炎皇后楊豔共生三子三女,其中長子司馬軌兩歲夭折,次子司馬衷即成為嫡長子。司馬炎在準備確立太子時,因為擔心司馬衷難以勝任,楊豔說:“設立嫡子是按年長,又不按才能,豈能說變就變。”所以,嫡長子身份是司馬衷的最大依仗。

  • 司馬攸:晉武帝弟弟,並繼給大伯司馬師為子

司馬攸是司馬炎同母弟,很小便過繼給沒有後嗣的司馬師為子,在司馬師、司馬昭去世時都哀毀顯於形。司馬昭曾中意司馬攸,想立他為太子,但在大臣反對下立長子司馬炎為太子。

司馬炎即位後,封司馬攸為齊王,總領內外軍事,恩威並施,很得人心。後來,遷任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轉鎮軍大將軍,先後兼任太子少傅、太子太傅。從他的職位安排來看,基本與太子之位無緣,頂多當一賢王而已。

王夫之:西晉之亡,亡於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攸而存,楊氏不得以擅國,賈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亂。

二、司馬衷作弊通過司馬炎考核

司馬衷智力發育遲緩,司馬炎知道他愚鈍懦弱,但自己日漸昏聵,熱衷享樂,難以辨別是非。在訂立太子前,準備測試司馬衷的政事處理能力,賈南風看到那些問題後,知道司馬衷肯定不知道如何作答,於是找人代答,但都引據古義,與司馬衷的實際情況不符,屬官張泓說不如按意思直接作答,賈南風同意並讓張泓代答,由司馬衷抄寫後給晉武帝看。這樣通過作弊,通過了司馬炎的考驗。

三、太子集團已形成

  • 楊氏

皇后楊豔,勸說司馬炎立司馬衷為太子;楊駿,楊豔伯父,之後其女楊芷被立後,其弟楊珧任尚書令、衛將軍,楊濟任徵北將軍、太子太傅等。楊氏一家把持朝政,以後黨受寵,間接保證了司馬衷太子之位的穩定。

  • 賈氏

晉武帝原想為司馬衷迎娶衛瓘女兒,但楊豔因為賈逵之妻賄賂,稱讚其女南風有美德,又通過太子太傅荀顗進言,最終得以成為太子妃;其父賈逵,曾參與弒殺魏帝曹髦,深得司馬氏信任,歷任高官,地位顯赫。

李世民:"故賈充凶豎,懷奸志以擁權;楊駿豺狼,包禍心以專輔。"
  • 重臣

光祿大夫荀勖,晉武帝曾派他與和嶠考察司馬衷,回來後一直稱讚他賢德,而和嶠則實話實話;另外前後多任太子屬官也與上述重臣貴戚聯絡,共同欺騙晉武帝。


綜上,司馬衷雖然太子之位穩定,但其智力、能力難以擔任一國之君,最終權柄為賈南風竊取,最終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剛剛大一統的晉國又陷入戰亂紛爭,司馬炎要負總責任。


文殳子


司馬攸的確比司馬衷賢明,甚至史料當中記載,司馬攸“才望出武帝之右”,比晉武帝司馬炎都要有能力。但是,不得不承認,在面對兒子司馬衷和弟弟司馬攸兩個儲君之位的選擇上,晉武帝司馬炎還是選擇了司馬衷為自己的繼任者。

之所以司馬攸未能繼位,影響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幾個維度:

一、司馬炎並不認可司馬攸成為繼任者,司馬昭當初對司馬攸的看好和武元皇后的遺願等原因共同造就,並非簡單地寵溺親子。

對於司馬炎明知太子司馬衷痴傻的情況下,司馬炎依然不願意讓較為賢明的司馬攸繼位,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血脈關係,還有更加深層的原因:

  • 1、當初司馬攸與司馬炎爭奪太子之位,讓司馬炎心生忌憚

其實司馬攸有資格繼位,並非只在司馬炎選擇儲君之時,當初西晉建立之前,司馬昭掌權末期,就有心在司馬攸和司馬炎之間選擇能堪太子之位的人選。

而當時司馬攸“才望出武帝之右”,並且司馬昭雖為司馬攸生父,但當初兄長司馬師無後,便將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司馬昭選擇司馬攸作為司馬氏繼承人,也有著讓司馬師後人掌權的聲名。

初,攸特為文帝所寵愛,每見攸,輒撫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幾為太子者數矣……臨崩,執攸手以授帝。——《晉書·司馬攸傳》

司馬炎雖為司馬昭長子,卻並非唯一太子人選的情況下,為了爭奪太子之位,但是卻獲得了朝中賈充、羊琇等重臣的支持。

充稱武帝寬仁,且又居長,有人君之德,宜奉社稷。及文帝寢疾,武帝請問後事。文帝曰:"知汝者賈公閭也。"《晉書·賈充》

有了賈充等人的支持,並且羊琇讓司馬炎“觀文帝為政損益,揆度應所顧問之事,皆令武帝默而識之”,最終司馬炎逐漸獲得了司馬昭的認可,從而在司馬昭死後繼承了太子之位。

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自己競爭對手的司馬攸,自然會招致司馬炎的心中忌憚。當時司馬衷已為太子之位,司馬攸仍然還有聲望繼位,這是對司馬炎統治的挑釁。可想而知,當司馬炎後來病重,朝中有人聲稱讓司馬攸繼位是,自然便會引起司馬炎的不滿。可以說,司馬炎不想傳位給司馬攸,這是自當初司馬攸與自己爭奪太子之位時,便存在的相互忌憚。

  • 2、司馬衷的生母武元皇后臨終囑託,讓司馬炎優柔寡斷

除了當初與自己爭奪太子之位時的宿怨之外,還有司馬炎面對並不賢明的太子司馬衷,想要更改太子人選時,司馬衷生母武元皇后楊豔,擔心自己死後,司馬炎會廢掉司馬衷,便臨終請求司馬炎立自己的堂妹楊芷為皇后。司馬炎優柔寡斷性格之下,答應了楊豔的請求,這也讓司馬衷得以保留太子之位,從而讓雖然更為賢明的司馬攸,失去了爭奪儲君之位的機會。這其中涉及到外戚楊氏為了保持楊氏地位所作的努力。

及後有疾,見帝素幸胡夫人,恐後立之,慮太子不安。臨終,枕帝膝曰:“叔父駿女男胤有德色,願陛下以備六宮。”因悲泣,帝流涕許之。——《晉書·后妃傳》

楊豔為司馬衷生母,司馬衷被立為太子,如果司馬衷正常繼位,那麼楊氏作為外戚身份,依然會保持在西晉的地位。而如果司馬衷因司馬攸賢明而失去了太子之位,那麼外戚楊氏地位必然會受到削弱。

也正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武元皇后楊豔作為司馬衷的生母,在臨終之前,請求司馬炎答應讓楊芷為皇后。其目的當然也是考慮到,仍然讓自己楊氏家族的女子出任皇后之位,保證了楊氏家族因後宮影響在朝中保持地位,進而利用外戚勢力以及楊芷皇后身份,來保護司馬衷太子之位不被廢除。

可以說,楊氏外戚力量是司馬衷繼任之位,不被更加賢明的司馬攸取代的重要因素。在逼迫司馬攸出朝到自己封國一事上,楊氏的楊珧出力甚多,可見楊氏對於司馬衷的保護之意。這也是影響司馬炎作出繼續選擇讓司馬衷做太子的重要原因,由此司馬攸的繼位之路更加艱難。

  • 3、血緣親疏關係之下,受寵臣蠱惑

司馬炎在執政後期,的確不是什麼賢明的君主,其在稱帝之初勵精圖治的明君之風早就消失殆盡。極盡奢靡、大建後宮、任用寵臣等等做派,都彰顯著司馬炎執政後期的昏聵。

中書監荀勖、侍中馮紞皆諂諛自進,攸素疾之。勖等以朝望在攸,恐其為嗣,禍必及己,乃從容言於帝曰:“陛下萬歲之後,太子不得立也。”《晉書·司馬攸傳》

荀勖、馮紞二人都為司馬炎寵臣,以諂諛取容得以出任宰輔,但是司馬攸素來不喜歡這兩個人。當時司馬炎病重,荀勖認為司馬攸在朝中有聲望,很有可能會繼承皇統,由此擔心司馬攸繼位後會對自己不利。因此便向司馬炎陳述司馬攸會威脅太子司馬衷的事實。

而作為生父的司馬炎,當然也希望自己的血脈能夠繼承皇統,在荀勖這些寵臣蠱惑之下,更是產生了對司馬攸的忌憚。於是接受了荀勖的建議,逼迫在京師的司馬攸回到封國,最終司馬攸在途中吐血而亡。

或許寵臣蠱惑並非司馬攸失去繼位資格的主要原因,但晚年昏聵的司馬炎,因寵臣蠱惑而為保護司馬衷的做法,也徹底讓司馬攸失去了繼位資格。

二、西晉朝堂支持司馬攸繼位的朋黨勢力,再與荀勖等人的對抗中失敗,讓司馬攸失去繼位資格

除了司馬炎對於司馬攸的忌憚和對司馬衷的保護之外,西晉朝堂之上支持司馬攸繼位的勢力,與荀勖等朋黨勢力的對抗,也是司馬攸與司馬衷之間繼位之爭的重要影響因素。結合司馬攸繼位失敗的結局來看,朋黨之爭中支持司馬攸的勢力失敗,同樣是司馬攸繼位失敗的重要原因。

  • 1、賈充在司馬攸與司馬衷儲君之爭中的作用

關於賈充在支持司馬攸還是司馬衷的問題上,存在很多爭議,這是基於齊王司馬攸和太子司馬衷都為賈充的女婿來作出判斷的。但是,如果拋開賈充本人來看,其實賈充背後代表的力量,尤其是嫁給司馬衷的賈充之女賈南風,對於確保司馬衷太子之位上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初,武帝欲為太子取衛瓘女,元后納賈郭親黨之說,欲婚賈氏。——《晉書·賈后傳》

當初賈充之女賈南風並不是太子妃的最佳人選,晉武帝司馬炎原本想要讓司馬衷娶衛瓘之女,但是賈南風之母郭槐私下裡賄賂楊豔,以“親黨”之說說服了楊豔,也就是如果納賈南風為太子妃,賈氏家族可以與楊氏家族結為親黨。

而這個“親黨”的作用,的確是武元皇后極其希望得到的,當時賈充位高權重,如果拉攏到己方,便會跟外戚楊氏家族一樣,能夠保證並不賢明的司馬衷太子之位不被取代。

僅從這一層面來看,雖然司馬攸和司馬衷都為賈充的女婿,但以賈南風嫁司馬衷,這代表著賈充背後的力量,與支持司馬衷的楊氏外戚結為“親黨”,因此司馬衷的太子之位獲得了更多支持,司馬攸的繼位之路更添阻礙。

  • 2、張華等支持司馬攸繼位勢力的失敗,讓司馬攸失去了朝臣支持

當時西晉朝中諂媚取容成風,像賈充、楊珧、王恂、華暠等人皆為剛直之臣所不齒,這引起了任愷、張華、庾純等人的不滿,於是雙方之間互結朋黨,雙方之間發生了打擊對方的朋黨之爭。

充既為帝所遇,欲專名勢,而庾純、張華、溫顒、向秀、和嶠之徒皆與愷善,楊珧、王恂、華暠等充所親敬,於是朋黨紛然。——《晉書·任愷傳》

任愷曾經不滿賈充權重,因此建議賈充出任關中平亂,這是雙方之間朋黨之爭的開始。不過,賈充將女兒嫁給了司馬衷,讓任愷計劃落空。之後,任愷被推薦做了吏部尚書,失去了接近司馬炎的機會。

而與任愷交好的張華,也同樣不滿荀勖等人的諂媚取容,於是經常向司馬炎諫言遠離奸佞。張華的這般做法引起了荀勖等人的不滿,於是荀勖便經常向司馬炎說張華的壞話,張華最終被派到外部方鎮為官。馮紞更是進獻讒言,最終讓張華進一步免官。

會帝問華:“誰可託寄後事者?”對曰:“明德至親,莫如齊王攸。”——《晉書·張華傳》

而在這互相爭鬥的兩股朝臣勢力當中,荀勖、馮紞自然是如前文探討反對司馬攸繼承皇位的,而與之形成朋黨之爭的張華等人,也表現出了對於齊王司馬攸的支持。

這不僅是出於對司馬攸更加賢明,所作出的選擇,而且,在朋黨之爭的層面上,張華等人為了對抗荀勖勢力,選擇“素疾”荀勖等人的齊王司馬攸繼位,也同樣是利於朋黨之爭的。

不過,結果顯而易見,任愷、張華等人在朝堂鬥爭之中失敗,最後被排擠出朝,由此司馬攸也失去了在朝中的大量支持,因此在繼位過程中慘遭失敗。

  • 3、司馬炎對於支持司馬攸繼位的朝臣,表現出很明確的不滿態度

支持司馬攸繼位的人當中不乏許多西晉重臣,像羊琇、王濟等人,都是與司馬氏有著姻親關係的朝臣。不過,這些人所表現出對司馬攸的支持,卻遭到了司馬炎的不滿。

在司馬炎接受荀勖讒言,逼迫司馬攸離開京師前往封國的過程中,羊琇、王濟等人都紛紛反對。甚至在楊氏外戚楊珧極力推動司馬攸前往封國,也就失去了繼位資格的過程中,羊琇甚至想要帶人殺楊珧。

不過,羊琇、王濟等人支持司馬攸,卻遭到了司馬炎的不滿而遭貶斥。

及齊王攸出鎮也,琇以切諫忤旨,左遷太僕。——《羊琇傳》
齊王攸當之籓,濟既陳請……以忤旨,左遷國子祭酒,常侍如故。——《王濟傳》

由此來看,在支持司馬攸繼位之事上,除了如張華等人因朋黨之爭而被排擠出朝之外,還會因為司馬炎所表現出來的直接不滿而遭到打壓。從這種情況來看,司馬炎所表現來的不滿態度,依然是導致司馬攸無法繼位的關鍵因素。


結論

司馬攸雖然更加賢明,但不能繼位的原因,司馬炎的態度毫無疑問的確是至關重要的。而司馬炎並非單純因為血緣親疏而拒絕司馬攸繼位,當初司馬攸與自己爭奪太子之位的經歷,讓司馬攸對司馬炎依然對司馬攸頗為忌憚。加之武元皇后臨終囑託,也保護了司馬衷的太子之位,並且司馬炎受荀勖等寵臣蠱惑,更是表現出對司馬攸的忌憚。

不僅如此,西晉朝堂之內的黨爭中,支持司馬攸的張華等人,在朝堂爭鬥過程中,被排擠出朝,讓司馬攸在朝中失去了支持勢力,也是司馬攸無法繼位的重要因素。而且,賈充以女兒賈南風嫁給司馬衷,與楊氏外戚結為親黨,保證了司馬衷的太子之位不被司馬攸奪走。加之,司馬炎表現出對於支持司馬攸朝臣的不滿,最終導致了司馬攸無法繼位。


亭安讀書


先問問自己,你在有好幾個兒子的情況下,會把遺產留給弟弟嗎?別忘了,司馬炎是皇帝,但皇帝也是人,人都是有私心的,別指望他做違揹人之常情的事情。


司馬攸是誰?司馬昭的次子,司馬炎的弟弟。這個人身份挺有意思的,因為他原本離皇位真的很近。我們知道,司馬家雖然早在司馬懿時已經獨攬朝政,但卻經過了司馬懿和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再傳給了司馬昭的長子司馬炎時才真正做了皇帝。但是如果在司馬懿或者司馬師的時候就做了皇帝,那之後皇位就輪不到司馬炎,而是司馬攸了。


為什麼這麼說,中國古代繼承製度,是嫡長子繼承。但是這個嫡長子繼承的只能是爵位,而不是官職。司馬懿死後,確實由嫡長子司馬師扛起了司馬家的大旗,但是當時司馬懿的爵位只是舞陽侯,所以司馬師也就繼承了一個舞陽侯爵位,其他的比如大將軍官職都是靠自己的威望,能夠控制住朝政和軍隊才獲得的。司馬師無子,所以弟弟司馬昭的次子司馬攸被過繼給了司馬師。按照正常程序,司馬師死後,當然也應該是司馬攸繼承,所以,司馬攸成了新的舞陽侯,但也就是個舞陽侯罷了。因為司馬師死時司馬攸才十歲,這個年齡顯然也沒辦法繼續把持朝政,所以接替司馬師把持朝政的是弟弟司馬昭。司馬攸就只能做一個小小的縣侯,連公爵、王爵都做不到。試想一下,如果司馬懿或者司馬師直接篡位做了皇帝,那司馬攸作為司馬師的唯一子嗣(雖然是過繼的),就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可惜,司馬懿、司馬師都沒篡位。所以司馬昭後來控制曹魏到了一定程度後做了晉王,他死後由他的嫡長子司馬炎繼承王位,進而逼曹魏禪讓,做了皇帝。司馬攸就這樣與皇位失之交臂。這一失去也就註定不可能再染指了。


司馬攸為人仁孝謙和,也頗有治國之才,在朝中頗有威望,所以一路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司空,封齊王。後來司馬炎患病,因為太子司馬衷和其他皇子都比較弱,不少朝臣就希望司馬攸能繼承皇位。但是這種事,用膝蓋想也知道,司馬炎本人是不會同意的。對兒子的疼愛自然會高於弟弟,弟弟那是外人,兒子才是心頭肉啊!司馬攸聲望越高,反而會讓司馬炎對他越是提防,因為這會動搖自己兒子繼位的根基!


所以,表面上因為親信大臣荀勖、馮紞與司馬攸不和而進讒言,司馬炎才命司馬攸回自己的封國齊國。實際上,只要司馬攸還留在朝廷,以他的聲望,這就是司馬炎眼中的一顆釘子,非拔不可。這就叫“懷璧其罪”。

司馬攸後來很慘,因為惱恨自己被驅逐而生病,太醫卻宣稱其無病,最終回到封國不久後吐血而死。而那個早就患病的哥哥司馬炎卻比他多活了七年。這也算是牆倒眾人推,司馬攸的命運早就決定了。

有人說司馬炎昏庸,說他找了個無能的繼承人,白痴皇帝司馬衷。可就算司馬炎認定司馬衷真的白痴到無法繼承皇位,司馬炎最後也會做選擇其他兒子,畢竟他有二十幾個兒子呢,哪個都比弟弟親!把自己的江山交給兒子,這叫人之常情。相反,看看那些有兒子卻傳給弟弟的,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弟弟趙光義即位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死的不明不白。所以,司馬炎要是真讓司馬攸做繼承人,那才不正常呢。


伊耆角木


由於《三國演義》這本通俗小說的影響,使得三國這段本來應該屬於亂世偏門史成為了古代最熱門的朝代,不過大家對三國前期的事情是如數家珍,對後期的事情反而不是那麼瞭解。

關於司馬炎為何要立傻子司馬衷為皇帝,而沒有立齊王司馬攸,必須好好梳理一下才能有一個直觀的理解。

司馬家族在三國時期能夠強大起來,主要是依靠司馬懿,司馬懿被曹操啟用後,支持曹氏家族,後來輔佐曹丕,成為曹氏政權中頗具影響力的人物,在其晚年之時發動高平陵政變,徹底奪取了曹魏政權的實權,司馬家族一下子顯赫起來。

司馬懿有兩個兒子,長子是司馬師,次子是司馬昭,司馬攸本來是司馬昭的兒子,但是因為司馬師無子嗣,司馬昭就將其過繼給了大哥司馬師。

司馬懿死後,是由司馬師當家,但是司馬師英年早逝,而司馬攸又比較小,鑑於當時司馬家族在曹魏政權中的特殊情況,司馬師在臨終的時候把大將軍的位置留給了司馬昭,以便能繼續掌控曹魏政權。

司馬昭的嫡子除了司馬攸之外,還有司馬炎,在司馬昭晚年的時候也面臨一個繼承人的選擇問題,按照道理來說,傳位給嫡長子司馬炎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這裡面出現的問題就是,人人都知道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一個傻子。

很多人對司馬衷這個名字有點陌生,其實司馬衷在歷史上還是挺有名的,作為西晉第二任皇帝晉惠帝,在國家發生災荒的時候,大臣告訴皇帝老百姓吃不上飯了,司馬衷反問了一句“百姓無慄米充飢,何不食肉糜?”

意思是說,吃不上米飯,為何不吃肉呢?司馬衷的這句話使其被牢牢地記在歷史書本里,被指對事物缺乏全面的認識。就因為這,司馬昭就不想把位置傳給司馬炎。

中國歷史上不缺乏因為孫子優秀,皇帝才把皇位傳給某位兒子,比如朱棣本來喜歡次子朱高煦,不喜歡大兒子朱高熾,但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深受朱棣的喜歡,朱棣最後還是傳位給了朱高熾,而最著名的大概要屬康熙的傳位之路了,康熙的兒子很多,優秀的也不在少數,因此發生了九子奪嫡事件,最後康熙傳位給雍正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這裡面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康熙喜歡乾隆,所以傳位給了雍正。

而司馬衷當真是一個“坑爹”的主,因為自己的蠢,差點使得自己的爹沒繼承大業。

司馬昭不想立司馬炎,除了他有一個傻兒子外,還因為有司馬攸,司馬攸的身份相當特殊,他本來是司馬昭的兒子,又過繼給司馬師,司馬師是司馬家族的嫡子,按照古代宗法制,司馬攸甚至比司馬昭更具有繼承的權力,除了身份特殊外,司馬攸的聰明與司馬衷的傻形成鮮明的對比,司馬攸年幼時就很聰明,飽讀詩書,擅長寫文章,在當時很有影響力,司馬懿以及他的兩位父親司馬師和司馬昭也都很看好他。

司馬昭在繼承司馬師的位子時,還曾表示過自己百年之後,就傳位給司馬攸,後來司馬昭離奇暴斃,很多人猜測是司馬炎搞的事情。

在司馬昭晚年的時候,也為司馬炎和司馬攸兩個人的事情操碎了心,並且經常給他們兄弟講曹丕與曹植的故事,希望他們司馬家以後不要出這樣“相煎何太急”的事情,然而在司馬炎身體逐漸惡化之後,由於太子司馬衷的無能,朝中的人都希望司馬炎能夠將皇位傳給司馬攸,並且冠上“歸國”的名號,基於各方面的原因,司馬炎最後還是打算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司馬衷。

為了給司馬衷鋪路,司馬炎讓司馬攸回到自己的封地,當時司馬攸還生著病,在到封地不久就嘔血而亡。

當時東晉的士大夫評價司馬炎執政得失,認為其立司馬衷而沒有傳位給司馬攸的失誤最大,在他們看來,正是司馬衷的無能才引發八王之亂,西晉最終元氣大傷,最後曇花一現,被滅亡。

於大局來說,司馬炎能夠傳位給司馬攸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他的大伯司馬師就是為了家族才把位置傳給了司馬昭,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司馬攸。

當然,人都是自私的,誰都想傳給自己的兒子,而且為了給自己的兒子鋪路,不惜痛下殺手,在司馬炎那個時代,可以借鑑的例子是很多的。

孫堅死後,孫策在江東立穩腳跟,後來被人刺殺,在臨死的時候沒有將江東之主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孫權,這也是從大局出發,但是孫權稱帝后,甚至都沒有追封孫策為皇帝,更是打壓孫策的兒子,擔心他兒子搶自己兒子的皇位。

司馬炎大概也是擔心傳位給司馬攸後,自己百年之後的名位處於何地?按照當時的昭穆制度,他和父親的祖墳都可能從太廟中撤出來,更何況還有那個傻兒子咋辦?


史論縱橫


在這個問題上,有決定權的是晉武帝司馬炎,從現存史料分析,司馬炎作出這個決策,主要有三個的考慮因素:第一是立長不立賢的文化傳統。第二是朝堂勢力的權力平衡。第三是兄弟相爭的感情障礙。下面,逐項分析。

第一,是立長不立賢的文化傳統。《春秋公羊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泰始元年,司馬炎正式建立晉國,繼承的是漢代以降的儒家道統。為此,泰始二年司馬炎以儒學世族弘農楊氏楊豔為黃後,楊皇后生了三個孩子,長子司馬軌早亡,以次子司馬衷為嗣,符合儒家傳統。立為太子時,司馬衷只有9歲,看不出他的智力發育情況。當後來司馬炎發現司馬衷的愚鈍時,也不是沒有動過換太子的心思,但是楊皇后一句話就打消了他的念頭,《晉書》記載,“帝以立太子不堪奉大統,密以語後。後曰:‘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

第二,是朝堂勢力的權力平衡。司馬衷和司馬攸的繼嗣問題,背後是朝臣勢力的激烈鬥爭,各方勢力的平衡和傾斜,其實是司馬炎長期培植、有心維繫的結果。為從小培養太子,司馬炎委任過很多晉國元老、朝廷重臣任職東宮,比如賈充、楊駿為太子太保,山濤、衛瓘為少傅,為鞏固太子地位,在楊皇后的支持下,司馬衷還在13歲時就迎娶了賈充的女兒賈南風為太子妃。司馬衷的太子地位獲得了賈充為代表的掌權派的支持,地位也更加穩固。在立嗣問題上一旦出現變化,很可能導致朝堂格局的深刻演變,導致秩序失控。因此,除非萬不得已,司馬炎不會動換太子的念頭,更別說在自己有26個兒子的情況下,把皇位讓給他的弟弟司馬攸。

第三,是兄弟相爭的感情障礙。司馬攸是司馬昭的親生兒子,但在司馬懿的主持下,過繼給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為嗣。如果司馬師不是死得早,司馬攸就會繼承司馬師的位置作皇帝。司馬昭在司馬師剛死時,甚至還說過,“自謂攝居相位,百年之後,大業宜歸枚”這樣的話。只是最終在司馬炎的多方活動下,他才順利擊敗司馬攸,成功繼位。因此,在上一代的立嗣鬥爭中,司馬攸曾經是司馬炎的有力競爭人選,競爭激烈,司馬炎難免留下心理陰影,不將司馬攸作為皇位繼承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綜上所述,站在司馬炎的角度考慮,他是不可能讓弟弟司馬攸繼承皇位的,而選擇司馬衷,則是出於維護儒家道統和朝堂勢力平衡考慮。


歷史小學徒


齊王司馬攸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弟弟,而太子司馬衷是司馬炎的兒子,自始皇帝以來,帝位都是立嫡以長,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是帝位傳承約定成俗的禮制。當然也有傳位給弟弟的,比如宋太祖趙匡胤,也有傳位給內侄的,比如周太祖郭威。齊王司馬攸雖然非常優秀,但是晉武帝司馬炎一直對此耿耿於懷,沒有殺了這個才能超出自己的弟弟,就很不錯了,哪裡會把帝位傳給他呢?而司馬攸的確是死於太過優秀了!作為皇帝的弟弟,太優秀也是錯啊。下面來看看齊王司馬攸的優秀死因

司馬攸生於公元248年,是司馬昭的次子,和司馬炎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司馬炎生於公元236年,比司馬攸大了12歲。司馬昭臨死前,曾經反覆叮囑司馬炎,要其善待弟弟,並述漢淮南王,魏陳思故事而泣!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更何況司馬昭原本就很喜愛這個非常優秀的次子。史載:齊王攸,清和平允,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為世所楷。就是說齊王司馬攸,為人性格平和,心地善良,愛好高雅,不僅喜愛經史書籍,能寫文章,而且寫得一手好書法,為世人所推崇臨模!對於這樣一個處處比自己優秀的弟弟,司馬炎內心是有點擰巴的,說恨倒不至於,說喜歡也不大可能。畢竟弟弟司馬攸當時只有18.歲,除了學問,其他的事懂得也不多。老爸司馬昭屍骨未寒,遺囑言猶在耳,又是自己的親弟弟,所以心地還不算壞的司馬炎,還是善待了司馬攸,封司馬攸為齊王,總攬軍事,撫寧內外,莫不景附焉!

要說優秀的人,無論到哪裡都能做得很好,軍事雖然不是司馬攸所長,但是接手之後,很快內外搞定,而且是莫不景附焉!說到底,還是司馬攸人品心性好,數次上書司馬炎,表示自己作為王爺,收入足夠養活家人,就無需再拿國家的工資了。而且先後十數次上表,司馬炎都沒答應。對於自己封地的臣民,司馬攸也是撫卹有加,不但常減租賦,疾苦死喪亦常賜予,所以深得民心。在他總攬軍務期間,對待軍隊的基層士兵,也是和封地臣民一樣撫卹有加。天長日久,竟然有數千士兵感其恩德,不願退伍回家,自願留在齊王司馬攸身邊繼續當兵。這些雖然是司馬攸的優秀之處,卻也成為其日後的死因。

兄弟二人的關係由暖變冷,始於公元276年司馬炎的一場病,這場病應該不輕,司馬炎很久沒有露面。皇帝病重,太子司馬衷頭腦又有問題,而齊王司馬攸又如此優秀,深得天下臣民擁戴信賴,當此時節,朝中大臣自然靠向了優秀的司馬攸。而司馬炎呢?病好之後又遇上兩個奸侫臣子進讒言,也相信司馬攸有意於皇位,於是兄弟關係日漸變冷。之後中書監荀勖,侍中馮沈都不斷進讒言詆譭司馬攸。公元282年,司馬炎收回了司馬攸的權力,讓他回到自己封地去。對此,朝中大臣反對者很多,紛紛上書勸阻挽留司馬攸,但越是挽留者多,司馬炎越懷疑司馬攸黨羽眾多,會威脅自己的帝位。司馬攸想去為父母守墓,司馬炎也不答應。司馬攸無故受此猜疑,身心受到傷害生病了,也得不到治療,還強撐保持儀容待人接物!司馬炎得知弟弟一切如常後,更加認為他是在裝病,強令司馬攸回自已封地去!司馬攸強撐病體一路顛簸,勉強到了封地後,不久就吐血而亡,年僅36歲!司馬炎得知後,才明白自己冤枉了弟弟,聞聽弟弟死訊,司馬炎悲傷痛哭。此時馮沈再次站出勸司馬炎:齊王名過其實,天下歸心。今日薨隕,實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而司馬炎呢?聞聲即止其淚!

看來一母同胞的兄弟之情,在帝王權位面前,竟是如此的淡薄!




JSDD


佞臣所害呀!

司馬炎滅吳後身體健康惡化,而太子傻,其他皇子也是一個比一個弱。滿朝文武都希望由司馬攸繼位。當時,寵臣荀勖和馮紞(dǎn)等人阿諛奉承,很得司馬炎的喜歡,而這位司馬攸對這兩位很是反感。這二位擔心司馬攸當政對自己不好,在司馬炎跟前說:陛下萬歲之後,太子不得立也。司馬炎問到:何故?回答道:百僚內外皆歸心於齊王,太子焉得立乎。這是說道了司馬炎的痛處啊,太子很快就要沒名分了。於是司馬炎接受了這二位佞臣的話,將司馬攸調回封國。離開了朝廷中樞,齊王司馬攸繼位就再也沒機會了。

司馬攸(248年-283年),字大猷(yóu),小字桃符。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西晉宗室、書法家,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晉武帝司馬炎同母弟,母為文明皇后王元姬。

司馬攸生性溫和聰慧,有治理才能,因伯父司馬師無子而被過繼給他,襲封舞陽侯。西晉建立後,封齊王,歷任驃騎將軍、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等要職,所任頗有建樹。武帝晚年,朝廷內外要求司馬攸繼位的呼聲高漲,大臣荀勖、馮紞趁機進讒將其排擠出朝,致使司馬攸氣恨發病,嘔血而死,時年三十六歲,諡號“獻”。


唐明國亮


這個問題非常好,齊王繼位在當時是很多人的呼聲,以至於引發了一場小規模的繼位風波。司馬攸無論是才能還是人品都比晉惠帝和賈南風的組合高出一籌。但是最後晉武帝司馬炎還是沒有選擇由他繼位,其理由有二。第一、齊王司馬攸是司馬炎的弟弟,在有子的情況下傳位給弟弟不符合宗法。第二,齊王司馬攸被司馬昭過繼給了司馬師做兒子,名義上是晉景帝司馬師一脈的傳人,立他為皇嗣,皇統上會發生混亂。

首先,司馬攸在家族中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親弟弟。在之前的歷史上所有的兄終弟及幾乎都是伴隨著動亂頻繁和權臣當道而進行的,而在此之後王朝基本上很快就會衰亡。再加上兄終弟及的前提基本上都是在皇帝無子的情況下實行的。當時的司馬炎還有兒子,所以基本上不會考慮司馬攸繼位。

第二,由於晉朝建立者之一的司馬師無子,他的弟弟晉文帝司馬昭將年幼的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做兒子。而一旦司馬攸繼位意味著司馬昭的地位都會受到撼動,最典型的就是祭祀順序和家族秩序。司馬昭一脈就會由大宗變為小宗,由核心家族變為旁系雜支。更重要的是,司馬攸當時也有兒子。一旦他繼位意味著司馬炎自己的後人從此之後永遠與皇位無緣。司馬炎等於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白忙了一場。這當然不會為司馬炎所接受。

最後,就是司馬炎看到了司馬衷雖然愚笨,但是他的兒子司馬遹卻頗為聰慧,可堪造就。而且朝中也有一部分臣子支持他,所以就自我催眠式的將皇位傳遞給了司馬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