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綜藝兩開花,《我們的樂隊》怎麼脫穎而出?

​還未播出就因為各種熱搜上榜而備受期待的樂隊綜藝《我們的樂隊》

,一經播出便廣受熱議,褒貶不一,質疑和肯定同在,較比之前的《樂隊的夏天》《一起樂隊吧》《我們的樂隊》顯然綜藝感較強。不單單是因為王俊凱的加入,選手的偏年輕化也體現了這一點。


樂隊綜藝兩開花,《我們的樂隊》怎麼脫穎而出?

《我們的樂隊》的核心固然是"樂隊"二字

但考慮到他作為一檔綜藝的性質,就不得不說綜藝的重流量和娛樂性與許多非流量的專業樂隊所在乎的樂隊宗旨相悖這一點

大多數樂隊講究搖滾,而許多搖滾卻很難流量青睞,單看看那些排行榜,有top的幾乎很少是出自樂隊之手,不能說樂隊在實力和質量方面不敵當下的流行音樂,只是搖滾樂作為一種小眾音樂,此前還不能被大眾廣泛接受,隨著音樂市場的不斷髮展,以及當代人音樂鑑賞能力的提升,搖滾樂必然會引起大家的追捧


樂隊綜藝兩開花,《我們的樂隊》怎麼脫穎而出?

這就是為什麼最近以樂隊為主題的節目國內國外兩開花的原因:

這是一塊還沒被大肆發掘的礦場

無論你是不是打著“掛羊頭賣狗肉”的旗號

可明明國內綜藝都已經靈感枯竭到頻頻“借鑑”國外了,為什麼這樣一塊送到眼前的香餑餑卻是在近兩年才開始享受呢?

因為無從下手

沒有經驗豐富的前車之鑑,現在走的每一步都是阿姆斯特朗的第一腳

樂隊綜藝兩開花,《我們的樂隊》怎麼脫穎而出?

如何發掘像搖滾和樂隊這樣小眾音樂的內涵,並把它搬到熒幕上,被廣泛接受,這顯然就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想要做到綜藝的大流量和高熱度

卻又儘可能的避免因為對這類知識的欠缺和不專業而導致的斥責


這就是這檔節目為什麼會同時請了王俊凱、謝霆鋒、蕭敬騰和Ella(陳嘉樺)這四個平日裡看起來很難同框的四個人,導演和製片的精明之處就在於處理專業性和娛樂性之間不可避免地矛盾

娛樂圈新生代代表之一的王俊凱給節目撐起大部分流量,有著多年樂隊經驗和專業素養的謝霆鋒蕭敬騰鞏固了節目的專業性,作為歌手素質極好,頻頻在綜藝裡現身的Ella又在其中扮演著調和一樣的角色

不得不說,在選人這方面,導演組還是有經過不少考量的


樂隊綜藝兩開花,《我們的樂隊》怎麼脫穎而出?

但是,因為沒有成熟的節目製作流程可供參考,《我們的樂隊》在規則設定上還是有《一起樂隊吧》的影子

“招募、重組、拆分、捆綁直到尋找到最為合適的樂隊組合”

瓜瓜是認為這種方式其實對於一個樂隊的組建來說,並不是太好,一個真正的樂隊,優秀的樂隊,必然是需要成員之間的長時間磨合,並不是說把各方面優秀的人集合在一起就一定能創造出一個一流的樂隊!

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才能互利共贏!

不過,雖然瓜瓜的想法是這樣,不過節目組也可能是想組建一支年輕的樂隊,讓他們有長期發展的可能,畢竟以這檔節目聯結起來的樂隊,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活生生的招牌~

所以,不難發現的是,在節目裡嶄露頭角的都是清一色的年輕實力派,無論是身為rapper的王以太,全能製作的胡夢周

還是跨界鋼琴師葉子等,都是其領域內的佼佼者,風格之多,專業之足,令人稱奇!

樂隊綜藝兩開花,《我們的樂隊》怎麼脫穎而出?

樂隊綜藝兩開花,《我們的樂隊》怎麼脫穎而出?

樂隊綜藝兩開花,《我們的樂隊》怎麼脫穎而出?

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的表演無疑是一場場精彩紛呈的“神仙打架"

這也是我所欣賞的特點所在沒有所謂的風格侷限,多元素的同臺展示,不是簡簡單單的羅列,而是在競爭中不斷尋找平衡點,力求融合的同時,還能保持其原汁原味!

即便是難調眾口,仍然難以滿足部分對小眾音樂極致追求的人,但作為一檔樂隊綜藝來說,這樣的搭配嘗試無疑獲得了大多數觀眾的青睞,在能夠滿足對熱點綜藝好奇心的同時,還能欣賞音樂,並藉此多少了解到搖滾和樂隊相關的一些知識(哪怕是皮毛),對如今大多數休閒時間碎片化的人來說,也是一件樂此不疲的事~


樂隊綜藝兩開花,《我們的樂隊》怎麼脫穎而出?

對於節目製作的長久性

瓜瓜覺得如果該節目僅僅是為了炒起熱度賺一季的盆滿鍋滿其實並不難,通過一季的嘗試所暴露出來的缺陷和不足,完全可以就此完結,然後等著被層出不窮的類似節目所掩蓋,但如果節目想要繼續長久地做下去,那麼就要好好探討樂隊綜藝的深刻含義,即如何更好的處理專業性、娛樂性和重熱度重流量之間的關係,這就需要節目組不斷嘗試和創新

也就是看他想要成為樂隊綜藝發展的墊腳石

還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樂隊綜藝兩開花,《我們的樂隊》怎麼脫穎而出?

ps:也不要質疑王俊凱能不能鎮住這些專業素養何其高的選手了,他本身就是作為合夥人和學習者的存在,給節目帶來更高更多的的熱度和話題,能夠和更多的專業的選手合作交流才是他的目的吧~


樂隊綜藝兩開花,《我們的樂隊》怎麼脫穎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