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兩國的樑子是如何結下的?

美伊的敵對狀態最早可以一直追溯到二戰末期。當時因為蘇聯對伊朗的文化輻射,伊朗人民、國會一直偏向共和制。

然而高官、富商們卻認為共和主義是“下等人”的東西,他們貴族不能和平民“同流合汙”,而英、美等國的西方教育才是“貴族”該學的東西。

1951年的四月,民族主義者穆罕默德·摩薩臺通過政變上位,一時間,在政壇上與其公開為敵的人無一倖免的遭到鎮壓,其中包括伊朗國王穆罕默德·巴列維。在思想上偏向共和制的摩薩臺伊朗國會通過表決將石油開採及運輸行業均收為國有制,作為國資企業來運行。

美伊兩國的樑子是如何結下的?

這兩人便是美伊交惡的最主要原因,也許他們曾經是兄弟,但因為政見不同,這兩人成了資本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鮮明代表。

巴列維王朝

首先是伊朗的末代國王巴列維,他出生於1919年,因為相貌可愛,頗得其父親的寵溺,在其6歲的時候便被立為王儲。和當時的中國一樣,伊朗的紳界也非常流行將子女送往英美等發達國家深造。

小孩子是張白紙,他能成為什麼樣子的人,大多數還是靠大環境的影響。從小生活在英國的巴列維徹底折服于思想奔放的資本主義。

美伊兩國的樑子是如何結下的?

從當初軍事政變就不難看出,其父親禮薩國王是個徹頭徹尾的投機者。二戰爆發後,為了給國家謀取最大利益,禮薩國王選擇了在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相互遊走來牟取利益。也就是說,今天賣點石油給同盟國,稱自己是同盟國的支持者;次日又運去上千噸石油,在希特勒面前發誓效忠元首。

用中國話說,這人就是個牆頭草,但他卻也在執政期將伊朗從一個第三世界國家,活生生提成了發達國家。

二戰之後,因為在希特勒的賬本上翻到了禮薩的名字,於是乎在英、美、蘇這二戰三巨頭的威逼下,他選擇了禪位。巴列維因此成功登基,當年他僅20歲,在英國的大學還沒讀完,就登基為王。

當年英、美、蘇三國為了威逼禮薩國王在伊朗國內駐紮了不少的軍隊。蘇美交惡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而面對自己的第二祖國英美,巴列維有些傻傻的選擇了密謀美國將蘇聯人打跑,這一舉動雖然討好了美國,但也激怒了蘇聯。

美伊兩國的樑子是如何結下的?

伊朗民族英雄摩薩臺

對比巴列維,摩薩臺則顯得傳奇許多了。在瑞士留學畢業後,摩薩臺沒有回國,而是在德黑蘭大學任教。

起初摩薩臺其實沒有當官的想法,因出生和朋友的問題,他被迫牽涉進伊朗憲政革命。還是因為出生,他以24歲之齡從伊斯法罕當選為伊朗伊斯蘭議會議員,伊朗伊斯蘭議會是當時新近創立的波斯議會。

為了抗議1919年簽訂的英波條約,摩薩臺自我放逐到瑞士,繼續任教。但人在家中坐,官從天上來,名氣大了總有人不辭千里來請他出山。

新任的波斯首相哈桑·皮爾尼亞在1920年邀請摩薩臺擔任他的司法部長,但他在前往德黑蘭途中接受設拉子民眾請求擔任法爾斯省的首長。1921年,他被委任為財政部長,成為艾哈邁德·蓋瓦姆的內閣成員,1923年6月轉任外交部長,繼而出任阿塞拜疆的首長,並再度當選為伊朗伊斯蘭議會議員。

美伊兩國的樑子是如何結下的?

1925年,禮薩汗和大陸彼岸的袁世凱一樣,總理當膩了就想當皇帝。他通過操縱伊朗伊斯蘭議會議員立法解散卡扎爾王朝,組建以自己為核心(國王)的新王朝。而主管法律的摩薩臺對於禮薩汗自封為王一案投下了反對票,他認為這顛覆了1906年伊朗憲法,這對他們這些法律部人員是極大的藐視。

他在議會上發言,稱讚禮薩汗的政治成就,同時呼籲禮薩汗要尊重憲法忠守總理一職,而不是要成為沙阿(古代伊朗高原諸民族的皇帝頭銜)。不過整個議會都在禮薩汗的操縱之下,摩薩臺的意見自然不被其他議員認同,議會在1925年12月12日廢黜舊國王艾哈邁德·沙阿·卡,禮薩汗成為了新國王。

這讓摩薩臺懷恨在心。

美伊兩國的樑子是如何結下的?

驅蘇從美

1941年,英國在摩薩臺的幫助下迫使禮薩汗讓位。政敵一走,摩薩臺自然順風順水。1944年,摩薩臺再度被選為議員,這次不不再做一個守本的老實人,他開始培植親信。

英美兩國對伊朗石油業及內政的涉及,再加之巴列維的不作為,和對英國人的放縱,這使得伊朗國內的激進派非常不滿。摩薩臺似乎看到了機會。

1951年的四月,經歷十年的養精蓄銳伊朗政壇上半數都是摩薩臺的親信,他見時機成熟,策動了全國性的罷工和騷亂,抗議石油產業國有化的耽擱。並同時用軍隊佔領議會和皇宮,執政10年的巴列維遭到了軟禁。

不過從現在開來,當初摩薩臺心軟沒將巴列維殺了棄屍荒野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若巴列維死了美國則也不會藉此為由再次涉及伊朗內政。

美伊兩國的樑子是如何結下的?

1951年4月28日,伊朗伊斯蘭議會以79票贊成、12票反對提名摩薩臺為首相。

5月1日,摩薩臺落實將英伊石油公司國有化,英伊石油公司的特許經營權被撤銷,其資產亦被沒收。

摩薩臺政府不允許英國參與伊朗的石油產業,英國便無從得到伊朗生產的廉價石油,英伊衝突再度升級。

美國干涉伊朗主權

美國總統杜魯門本就是一個手段強硬的主,可新上任的34任總統,在手段上幾乎遠超其餘所有人。

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美國第34任總統。在擔任總統之前他就是美國的五星上將,參與過二戰的人自然手段狠毒。

美伊兩國的樑子是如何結下的?

1953年3月,一名名叫薩赫迪的伊朗將軍向威爾發來訊號。這個薩赫迪也是美國留學生,和他國王巴列維是同學,而如今巴列維被軟禁,他的官場生涯基本沒有前景,於是他向美國投誠,願意買通軍官協同美軍發動政變。

同年四月,艾森豪威爾親自撥款100萬美元、調動中情局花一切手段資助薩赫迪發動這場政變。

次月,得到中情局資助的薩赫迪撮合自己的本部成立特務機構,四處煽動民眾不滿情緒,控制媒體制造輿論。美國政府也在其的配合下,威逼利誘,無不用其極的大規模收買議員、官員、校官,乃至士兵。

7月21日,薩赫迪申請的政變計劃被美國議會批准,至8月1號時,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即使當時巴列維因為心虛有意放棄政變的計劃,中情局也是派遣特工潛入皇宮,用槍恐嚇其同意。

美伊兩國的樑子是如何結下的?

8月15日深夜,伊朗衛隊隊長在中情局的幫助下一路瓦解了摩薩臺的警衛,大大咧咧轟入總理府,宣讀國王詔書後隨即準備逮捕摩薩臺。可誰知,摩薩臺早有防備,反而是叛軍和中情局成了甕中之鱉。

摩薩臺俘虜中情局特務後隨即在其支持者的引導下控制全城,多支裝甲部隊在政變開始的同時開入首都,一夜將伊朗國內的親美勢力徹底瓦解。國王則乘亂隨著中情局逃到了意大利避難,美伊兩國的不共戴天之仇便從此結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