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行礼可否“复古”?

现代社会人们见面时往往都会行礼寒暄,尤其是较为正式的公务交往或初次见面,大家都要行礼致意,或握手,或拥抱,或贴面,或吻手等等,用亲密的身体接触表达亲切而热烈的情谊。但不知大家是否发现,这种身体亲密接触式的见面行礼,往往因为卫生、性别、肤色、风俗、个人习惯等造成种种尴尬,行礼的感觉并不美好。

相比而言,传统中国的见面行礼方式却与之不同,行礼双方一般不直接身体接触,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表达亲切、热烈、尊重、友好之情,方式典雅而舒适,而且符合现代卫生要求。为什么传统中国,人们见面行礼一般都要避免躯体直接接触呢?这主要源于传统社会对礼的认知。

古代的先哲们认为,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是社会治理的方略,通过制定不同形式的礼来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行礼的方式和状态均被赋予深意,如人们相见行礼时,用身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来表示对人的"尊敬"。古人认为,世人相见,身体接触,使人窘迫,是失礼行为。这就是传统中国见面行礼时避免身体直接接触的主要原因。

见面行礼可否“复古”?

礼仪之邦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无处不在,并且种类丰富;下面,我们分别以古代男女相见时常用的"拱手礼"和"万福礼"为例,讲一讲古代社会的日常见面礼。

拱手礼

拱手礼,为古代男子日常相见或表示感谢时常用的礼节。《礼记·曲礼上》便载:"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亦有"子路拱而立"的记载。即使到现代社会,仍能见其使用痕迹被讨论,可见其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拱手礼的核心动作便是"拱手"。《尔雅·释诂》郭璞注曰:"两手合持为拱",即双手相交而握。中国古人以左为敬,所以其具体做法为右手在内,左手在外,手型如拱。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重。若遇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

见面行礼可否“复古”?

标准拱手礼

两手相握置于何位?有拱手至额;有拱手置于前胸。前者两手相握,双臂前伸如环抱,举手至额间。后者双手正对胸口,不高于颚不低于胸,平臂行礼。两者共通之处在于皆是两手相合,向上举。日常行礼则置胸前者居多。

见面行礼可否“复古”?

日常拱手礼

拱手礼除常见的捧手手型,还可用抱拳手型。其基本形态或两拳相抱,或一手握拳,另一手掌心平张,下压握拳之手。一般为习武之人所常用。

见面行礼可否“复古”?

习武拱手礼

拱手礼因其"敬天"、"尊人"文化内涵,及便捷大气的行礼方式,受到古代社会各阶层男性的普遍欢迎,使其得以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万福礼

万福礼相对于拱手礼来说,则形成较晚。"万福"二字,最早出自《诗经》。《小雅·蓼萧》中有"和鸾雍雍,万福攸同"之语,《小雅·桑扈》中也有"彼交匪敖,万福来求"之句。最早是表示祝福的吉祥语,基于其美好祝愿之意,后来发展为祝颂的话,再辅之以优美的身形、手礼,逐渐形成万福礼,并自宋代以后成为汉族女性常用的见面礼。

万福礼的标准方式是右手放在左手上两手握拳,位于右侧腹部。右脚向后撤一小步,两膝微曲,颔首低眉,微微伏身,并口称"万福"。如1987年版《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见贾宝玉时,行的便是标准万福礼,而贾宝玉行的则是拱手礼。

见面行礼可否“复古”?

万福礼

当然,万福礼还有其他的方式,可结合不同的身形、手势。比如"叉手"的同时,口称"万福"。《水浒传》中,潘金莲第一次见到武松时,就是"叉手向前道'叔叔万福'"。如需表示感激等含义,也可重复行使。

万福礼是一套兼祝福语及身形手势的完整礼仪,因其本身所表达的美好祝福,及灵活多变的行礼方式,再辅以传统服装的加持,完美呈现了古代女子的仪态修养,因而逐渐成为女性主流的见面礼。

行礼倡议

传统中国相见礼的"礼"与"仪",互为表里,共同传承着中华民族经典的礼仪文化。其所保有的"距离感"不仅避免了身体接触行礼的种种尴尬,而且散发着典雅之气,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

因此,我们倡导健康、舒适的见面礼仪,男士执拱手礼,儒雅大气;女士若着传统服饰可行万福礼,优雅大方,若着现代服装则可行颔首礼,气质干练。这对保障个人卫生健康、展现华夏儿女的儒雅风貌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都具有重大意义。那么,您愿意见面行礼"复古"吗?来自星震同源公众号记忆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