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內在一之心神,做到心安

禪修的朋友都聽過“眼觀鼻,鼻觀心”這六個字,但大多數的時候也只是說說,具體在禪修時如何運用和掌握很少有人提及。因為只要眼睛亂動心就不穩,進而私心雜念會很多,所以眼觀鼻是先將眼睛的散亂聚焦回來,然後開始關照自己的呼吸,非常清明的知道自己在吸氣和呼氣,而不被任何其它的想法與念頭拉著跑;眼觀鼻就是先將眼神聚焦回來不亂動,然後再觀照呼吸開始收攝身心;鼻觀心是找回心在哪裡?如果在心的後面加個字就會更好理解了即“心神”,按五行來講心屬火,是藏神所在,所以心神是安住在心口窩這裡的,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範圍。

這樣“眼觀鼻,鼻觀心”其實是一步一步的安住心神的次第,核心是安心。

在練習的過程中主要是觀呼吸,知道自己在吸氣和呼氣,不被念頭代跑,當這個過程很穩定的時候,將自己的右手放在自己的心口窩這裡,繼續觀照著自己的呼吸,保持右手放在心口窩並繼續關照著呼吸,慢慢地人會進入一種平靜和坦然的狀態,並感覺好像自己的內在有個東西似得,其實這個就是心神。也是《楞嚴經》裡講的“七處徵心”的心,心可以在內在外,最後找不到在哪,其實是我們平時太散亂,眼睛看到好看就想多看,然後心(神)也就飛出去了,耳朵聽到好聽的,心(神)同樣又飛出去了,我們平常就是這樣一個心(神)到處飛的人,很難安住的下來。

“楞嚴”還叫開悟的“楞嚴”,但怎麼開悟呢?其實就是找到“心”並安住,然後向內求而非向外求其實就已經悟了,所以“楞嚴”是教人們如何找心和安心的,這也就有了一種說法:“末法時代如果沒有良師抱著一本《楞嚴經》就不會走偏”,因為儒釋道三家的學習都是向內的過程而非向外,所以將心找到並安住自然就不會有差錯。而我們現在物質越豐富,人心越浮躁,心越向外求,自然有一句叫“魔由心起,妖由人興”,所以“楞嚴咒”也就不是什麼破魔的咒了,而是一個安心的咒,將心安住,心不外求,又怎麼會有魔有妖呢?

記得一位朋友說過他們有學習“楞嚴咒”的人,每天很精進,然後就問了一句:“是不是這個學習楞嚴咒的人表情很硬很僵”,然後他說:“是的”,其實不是“楞嚴咒”的問題,而是現在很多學習“楞嚴咒”都想著妖魔鬼怪離我遠點啊!不要靠近我啊!其實這是一種很強的對立,對立也就導致了這位朋友表情僵硬的根本原因。殊不知自己就是妖就是魔,一切都與自己的原始起心動念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