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買“跑道房”,戳中無數育兒隱痛:養孩子是媽媽的專屬職責?

要說最近最火的劇是什麼,肯定是孫儷的《安家》。


這是一部關於房產銷售的電視劇,可其中最打動人的,不是孫儷多麼硬核的銷售技巧,而是劇裡呈現出的種種生活百態,還有非常寫實的中年女性的現狀。


劇中,海清飾演了一個專家醫生。剛出場時,她還懷著二胎,雖然她和丈夫都是博士,在外受人尊敬,可是回到家裡也要面臨一家三代擠在一室一廳裡的窘境。


有時候下班晚了,得摸黑進家門,生怕一不小心吵醒睡在客廳的丈夫。有時候想給學生改個論文,都得挺著大肚子窩在雜亂無章的衛生間裡辦公。


海清買“跑道房”,戳中無數育兒隱痛:養孩子是媽媽的專屬職責?

為了迎接二胎,海清和丈夫決定換房。可是看了大半年後,始終沒有選到心儀的新房。這時候,孫儷幫她物色到了一套“完美”的房子。


海清買“跑道房”,戳中無數育兒隱痛:養孩子是媽媽的專屬職責?

到底有多“完美”呢?咱們來感受一下


首先,有一張正對著廚房的書桌,方便媽媽做飯的時候照看孩子寫作業。

客廳隔了個小次臥,可以讓爺爺和老大一起睡。

主臥做了母子床,二胎出生後可以和奶奶一塊照顧。


目前為止,一切看起來都完美無缺,但隱隱約約覺得哪裡不對。


海清買“跑道房”,戳中無數育兒隱痛:養孩子是媽媽的專屬職責?

那就是,爸爸住哪裡?


孫儷帶著海清穿過一條不短的過道,來到爸爸居住的次臥,並非常周到的給海清介紹:“這裡就是你老公的工作間和休息間,可以遠離孩子的喧囂。”


在孫儷貼心的話術裡,很自然的就把“帶孩子”這件事劃分到媽媽和老人的責任裡,彷彿和爸爸一點關係也沒有。


可能在大多人的潛意識裡,都會覺得這沒什麼,很正常呀!但是這種“單腿行走”的育兒模式,無論對孩子的成長還是家庭的關係而言,都是存在嚴重隱患的。



前段時間有一部評分9.2分的日劇《坡道上的家》在朋友圈炸開了鍋,很多網友直呼它道出了千千萬萬家庭的痛點,聚焦女性育兒,太過寫實。


這部劇用非常直接的劇情演繹出“喪偶式育兒”的不可言說之痛。


裡面有這樣一個案件,一位名為安藤水穗的年輕媽媽,蓄意傷害自己8個月大的親生女兒。


案件發生後,日本媒體對此進行了大肆報道——案發前,周圍人認為水穗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但她的精神似乎不正常,曾經有過虐待孩子的前科。


開庭前的討論中,人們一致認為水穗是個“惡魔母親”。


開庭現場,坐在被告席上的水穗,像一張被揉搓後的紙張,毫無生氣,一個字也不願多說。


隨著公審不斷推進,水穗千瘡百孔的生活被一點點揭開,更多真相浮出了水面……


原來,這位眾人口中的“惡魔母親”,其實早就不堪重負,患了十分嚴重的產後抑鬱症。


與日俱增的精神壓力、不斷哭鬧的孩子以及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不斷折磨著水穗,幾乎令她窒息。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她的丈夫呢?


水穗的丈夫,這個最該體諒她的人,卻親手把她逼到了絕境。


海清買“跑道房”,戳中無數育兒隱痛:養孩子是媽媽的專屬職責?

在所有工作日裡,她的丈夫總是藉口工作忙,不願回家分擔家務;回家之後就睡的迷迷糊糊,還讓辛苦了一天的水穗別打擾自己。


老公認為:我週末已經幫著帶娃了,所有的媽媽都是這樣過來的,你沒理由做不到。


海清買“跑道房”,戳中無數育兒隱痛:養孩子是媽媽的專屬職責?

孩子半夜哭,他會抱怨說:要是我媽,肯定不會讓她哭的。那誰誰誰,一個人也把孩子照顧得很好呢?


明明自己並未盡到父親的責任,卻在法庭上職責妻子是個“不稱職的媽媽”。


察覺到妻子會對孩子發脾氣後,這位丈夫還不願意和妻子溝通,反而去找大學時的初戀女友傾訴。


當丈夫忙於工作時,婆婆往往是新媽媽的得力助手。


可是水穗生下孩子後,婆婆總共只過來幫了一個月的忙。為什麼時間這麼短?丈夫解釋說:是水穗不願意。


但事實卻是,在婆婆眼裡,兒子為家賺錢大過天,媳婦和孩子都需要靠兒子「寄生」。


海清買“跑道房”,戳中無數育兒隱痛:養孩子是媽媽的專屬職責?

而所謂幫水穗看孩子,就是在一旁冷嘲熱諷,抱怨孫女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發育好,指責媳婦不會照顧孩子……


她自己曾經也是“喪偶式育兒”的受害者,現在卻成為這套體系的幫兇,把“男人也不會來幫你,一切都需要自己加油”說得理直氣壯,總是把“熬過去就輕鬆了”、“神經衰弱都是騙人的”之類的話掛在嘴邊。


海清買“跑道房”,戳中無數育兒隱痛:養孩子是媽媽的專屬職責?

最令人絕望的是,沒有人察覺出水穗被這些問題困擾。面對妻子的無力與崩潰,丈夫沒有采取任何的改善措施,甚至對妻子表現出來的抑鬱傾向,不管不顧,只會不痛不癢的來一句:別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啊!


該劇之所以叫《坡道上的家》,是因安藤水穗的家住在坡道上,每次她氣喘吁吁抱著孩子爬坡回家的時候,神經衰弱和抑鬱總讓她越發沉重。


為人父母,生兒育女,本就是一件如同爬坡般艱難的事情。


當一個人竭盡全力之時,最怕的是另一個人的袖手旁觀。既然共同孕育了新生命,那就要牽起對方的手,一起前行,這樣才能走得更穩,更快。



海清買“跑道房”,戳中無數育兒隱痛:養孩子是媽媽的專屬職責?

不知道各位父母是否有所耳聞,“育兒鄙視鏈”裡除了“喪偶式育兒”外,還有“詐屍式育兒”,讓許多中年老母親扎心不已。


所謂“喪偶式育兒”,它是一種現象,指的是:有的爸爸忙於工作、忙於應酬,一心向外,卻唯獨在孩子的教育上缺席。


而“詐屍式育兒”具體是指,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經常缺位,卻又偶爾在某些看不慣的事情上指責孩子和媽媽。這種指責一般是在不瞭解前因後果的情況下,這種武斷的指責會給孩子和媽媽都帶來更大的傷害。


有網友總結了“詐屍式育兒”的幾個特徵。


1.沒事各種瞎指揮,坐等驗收育兒成果


“我看領居家娃一歲多會走了,咱們家孩子也得抓緊訓練了,要是缺鈣啊什麼的,就趕緊補補……這個點了,怎麼還讓他看電視?不睡覺怎麼長身體?”


“你看孩子牙都壞了,平時讓他少吃點糖……孩子最近學習怎麼樣啊,現在這個階段很重要的。”


話說得不痛不癢,但總有一句令你爆雷,帶娃已經很累了,可偏偏還要被“豬隊友”插上一刀。


2.滿嘴風涼話,站著說話不腰疼


“孩子不想寫作業就不寫了,這麼小的孩子,多讓他玩會不好嗎?”


“孩子做錯了事就批評,你吼什麼吼啊,講講道理不行嗎?”


平常遇到問題時看不見身影,當妻子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丈夫便過來插上一腳,每句話都逆著妻子,言語中總帶著幾分趾高氣昂,儼然一副“教育專家”的模樣。


3.遇到問題幫不了忙,還拖後腿:


孩子不喜歡吃青菜,為了讓他合理膳食,媽媽變著花樣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可是辛苦了幾個小時,妻子滿懷期待地端給孩子,他還是閉口不吃。


這時候爹就又開始上綱上線了:“孩子不想吃,你幹嗎強迫他?不要這麼強硬好不啦,得學會讓他慢慢接受,青菜我都不想吃,別說那麼小的孩子了,balabala…”


然後滿臉心疼地對著孩子說:“不哭啊寶貝,不想吃就不吃。肯定是媽媽做的不好吃,對不對?一會爸爸給你買肉肉……


4.遇事則隱身,沒事就出現


孩子平時鬧得雞飛狗跳,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的時候,他躲得遠遠的,既看不見也聽不見,可一旦孩子玩得樂呵呵的、乖巧可愛的時候,爸爸就會湊過來,刷一波存在感。上演一出父子情深、感動山河的陪玩大戲,畫面相安無事,歲月靜好,溫馨有愛!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和媽媽更應該是攜手互助的關係。


媽媽並非天生就有帶孩子的天賦,她們也是在一次次夜醒中、一次次餵奶中、一次次哄睡中,慢慢讀懂了孩子的每一種哭聲,捕捉到孩子每一個笑容,親子關係才逐漸深刻起來。


與其說是媽媽更會帶孩子,不如說,是大家以為的“理所應當”,讓媽媽成了那個帶孩子更多、更會帶孩子的人。


照顧孩子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只有先共同度過艱難的時刻,才會感受到喜悅和回饋,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連接,然後更加投入其中。


有一個調查數據顯示:休夠兩週或者兩週以上陪產假的父親,更加能夠繼續參與照顧嬰兒的活動,比如餵奶和換尿布。


這在某種程度上,這不正是所謂的“患難見真情”嗎?


Professor點評:


媽媽不是天生的“女超人”,爸爸也不是就應該在家裡當“甩手掌櫃”。


家庭的組建是源於愛,孩子的誕生也是源於愛,只有家中的每一個成員攜手呵護這份愛,這個家庭才能更加和諧,更加美滿,更加幸福的奔向未來。


關注公眾號“瑞思英語”,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