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战“疫”|平阳养蜂人终于追花了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平阳的蜜蜂终于开启了跨省“旅行”。

1960年,平阳县开始出现养蜂产业。那时规模小,一户人家才养几十箱蜜蜂,现今普遍在100多箱以上,养殖规模大的养蜂户有200多箱。据统计,平阳拥有4万多群蜜蜂,除少部分在鳌江外,主要分布在北港片区。它们年产蜂蜜约3000吨,其中,大部分被其他蜂厂收购,小部分自行零售。扣除成本等支出,养蜂人一年收入10万元~20万元。

那么,因疫情推迟的这场追花行程,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平阳养蜂人怎么应对收割甜蜜季节的到来?

花期不等蜂,损失多箱蜜蜂的他们开始转场

身边的战“疫”|平阳养蜂人终于追花了

3月16日,记者来到水头镇金塔大桥附近的一处蜂场,平阳县蜂蜜产业农合联副会长、今年63岁的翁士谱,正在捆绑蜂箱,拿到通行证的他,打算当晚启程去江苏。“受疫情影响,很多养蜂人无法转场追花。原本湖北是我们追花较早的一个油菜花产地,现在只能转道去江苏了,希望能在那弥补损失。”翁士谱说。

3个月前,翁士谱带着蜜蜂从南京转场回家过年。以往每年2月,他都会背起行囊,出发追赶花期。但疫情之下,养蜂人却遇到了麻烦,他们无法及时带蜜蜂去采蜜。作物不等人,时节不等人,翁士谱因此损失了20多箱蜜蜂,计16000元左右。北港片区的其他蜂农也出现了同样的困境。

据介绍,平阳县蜜蜂养殖户500多人,多是养殖意大利蜂,其产蜜量大,自主生存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较弱,需要不断转场来保障蜂群繁殖产蜜,也需要人工精心照管除病。加之平阳油菜花种植面积较小,不能满足蜜蜂的需求。由此,在本地缺蜜期要转地追花逐蜜。

“希望疫情尽快结束,常去的几个转场地都能顺利通行。因为花期不等蜂。”养蜂人说,今年收成几何,只能先凭经验走老路线了。

几经波折的白糖,暂时稳住了挨饿的蜜蜂

身边的战“疫”|平阳养蜂人终于追花了

2月未能准时追花的养蜂人,如何解决蜜蜂食物问题?据了解,蜜蜂的主要食物为花蜜和花粉,二者皆缺乏的情况下,养蜂人只能将白糖作为临时饲料,保障蜜蜂的生命。

疫情发生后,平阳养蜂人向县蜂蜜产业农合联会会长杨毅寻求帮助,他们养殖的蜜蜂因为购买不到白糖,导致大量死亡。据介绍,该联合会是由全县从事蜂蜜产业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产业经纪人、养殖大户等其他相关涉农组织等自愿加入,实行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分支组织。

了解情况后,杨毅立马让翁士谱确认北港片区的蜂农数量,并在平阳、苍南和龙港等地的农副食品市场及朋友圈求助,发动一切资源,终于在龙港找到了几吨白糖。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交通管制下,该怎么前往龙港市购买白糖再送给养蜂人?

平阳县蜂蜜产业农合联第一时间与县农业农村局反馈情况,通过各部门协调,连夜安排了物资通行证。“我们花了一天时间将白糖送到水头。往常只需要2小时,但因交通管制等缘故,得从平阳绕到灵溪再进入龙港,而各地的值守人员又只放行当地户籍的居民,我们还在灵溪镇被扣留了2小时。最后,由县农业农村局与苍南县农业农村局协调才顺利通行。”

不过,喂白糖不是长久之计,好在平阳养蜂人已逐渐踏上追花之旅。

一年四季漂泊在外,甜蜜背后有艰辛

一顶帐篷、一条狗、一辆摩托车,是平阳养蜂人的标准配置。一年四季漂泊在外的他们,有着自己的追花路线。翁士谱说:“3月出发去江苏镇江,6月去山西,然后转去东北、内蒙。天气冷了再回来。”看似轻松的“旅行”路线,实则却是满满的艰辛。每次转场费用都要两三千元,多则六七千元。同时,还要先调查前往地的蜜源情况,再运送蜂群。到达后,从货车卸下蜂箱,开始挑选合适的场地搭帐篷,空旷的公路边是他们常驻的地方。

养殖蜜蜂和其他农业生产一样,靠天吃饭。“我每天早上六七点就要起床,查看蜜蜂的繁殖状况,检查没有问题后就要开始割蜜。有时候碰上恶劣天气,就会耽搁好几天。“翁士谱介绍,蜜蜂只在天晴时出来采蜜,若没有蜜源,它们还可能因抢夺食物打架死亡。同时,他每天晚上都会担心是否有人来偷蜂蜜,蜜蜂会不会不小心蛰伤了人。为此,他每天都睡不好觉。

平阳养蜂人多是夫妻搭档、直系亲属,过着风餐露宿的游牧式生活,年轻人大多不愿意进入该行业。问及想过放弃吗?翁士谱心情有些沉重,“孩子觉得辛苦不肯接手,我又舍不得放弃。从父亲手上接过这些蜜蜂已30多年,它们早就成了我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