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營中都是人才,可曹操還屢次頒佈“求賢令”,原來是內部有分化

名士陳琳的一篇《為袁紹檄豫州文》

將曹操罵的體無完膚,稱的上是千古絕罵,這篇檄文中很清楚的將曹操的身世說了一遍,雖然作為曹操的對立面來講,有貶低其的用意,但是很多事情的確是事實,節選一段供君閱覽: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僄狡鋒協,好亂樂禍。”——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文》

無疑,曹操的身世一覽無餘,一句話概括,曹操出身宦官之後,祖上貪贓枉法,自身毫無德行可言。因此檄文,曹操的頭疼都給治好了,但是曹操也很氣憤,恨得咬牙切齒,陳琳在官渡之戰被曹操俘獲後也解釋了這個問題,陳琳說,當時在袁紹陣營形勢所迫,各為其主,不得不這麼寫。曹操覺得陳琳才華橫溢,不忍心下手,反而給予官職重用了他,不過從此之後,陳琳再無驚天動地之作流傳於世。

曹營中都是人才,可曹操還屢次頒佈“求賢令”,原來是內部有分化

電視劇曹操劇照


曹操,儘管無帝王之名卻早已有了帝王之實,所以《三國志》中還是將曹操做了本紀。曹操在其晚年時期也說了自己並無僭越之心,只想做周文王那事實真的如此嗎?肯定不是啊,當帝王這一步沒有走出來不是因為曹操真心想做周文王,而是因為有很多客觀原因在裡面,其中曹操和東漢士族之間的關係變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們從曹操不同時期對待名士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來一些端倪。

曹營中都是人才,可曹操還屢次頒佈“求賢令”,原來是內部有分化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入仕之初,渴望得到名士的認可,獲得政治資本

曹操儘管出身不凡,但是在以經學世家為入仕資本的東漢時期還真不算什麼,儒家思想在兩漢時期是正統,尤其是到了東漢時期更是如此,還衍生了很多因經學傳家而獲得政治地位的門閥家族,比如袁紹家族,袁家往上“四世居三公位”者有五人之多,同樣司馬懿家族也是如此,更明顯還有孔融家族,這是孔子直系後裔,再如荀彧家族等等,多不可數。

曹營中都是人才,可曹操還屢次頒佈“求賢令”,原來是內部有分化

所言孔融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


所以說,在入仕之初,曹操渴望得到經學名士的認可,這樣會對他的官途有非常大的幫助,儘管曹父此時已經是三公了,但是由於其得三公之位來路不正(花重金買來的三公之位),並非得到了當時天下士人真正的認可,於是曹操迫不及待的尋求名士,渴望躋身名士行列。其實躋身名士行列很簡單,只要能夠獲得有權威的名士讚譽就可以,當然這些大儒們是不會隨隨便便給人評價的,所以曹操也著實費了很大功夫。

當時同為三公之一的橋玄就是頂級名士之一,曹操通過曹父與其同殿為臣的便利條件,屢次拜訪橋玄,同時橋玄也很欣賞曹操,二人私交不錯,橋玄對曹操進行過讚譽,他說曹操是一個可以以“妻子”託付的人,這句話無疑使得曹操聲名鵲起,但是橋玄又說了,若是真的想躋身於名士,還需要得到許劭的認可,因為許劭的名氣更大。

曹營中都是人才,可曹操還屢次頒佈“求賢令”,原來是內部有分化

他點評曹操:盛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


可是明顯許劭這個人不如橋玄好說話,他不喜歡曹操,所以拒絕為曹操評價,於是曹操就天天拿著厚禮去拜訪他,而且還有點死皮賴臉的意味,軟硬兼施,誓不達目的不罷休,這許劭實在沒辦法了

,就留下了“盛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這句千古名評,曹操得之,就高興地走了,並以此為資本。

不過,此時的曹操可真的是一個熱血青年,他雖然出身閹宦之後,但是他的立場卻一直是站在其對立面的,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當時曹操身為洛陽北部尉,大宦官蹇碩的叔叔違反了法令,曹操一點情面都沒給,直接就給杖死了,雖然得罪了權貴,後來也因此受到排擠,不過曹操這件事卻使得自己名聲大噪,得到了社會上士族們的認可。

曹營中都是人才,可曹操還屢次頒佈“求賢令”,原來是內部有分化

曹操杖斃蹇碩叔叔,贏得了眾人好評


通過曹操早年渴望得到名士點評,以及棒殺閹宦之家人等事可以看出來,曹操極力想擺脫自己出身閹宦的出身,並且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真正的名氣。

亂世興兵,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獲得了士族們的支持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國家終無寧日,黃巾軍大起義,引來董卓入京,勤王是假,亂政為真,董卓擅權,殘害天子和百姓,其他州郡義軍突起,名為討賊,實則多半欲藉機發展壯大形成割據。

此時曹操最大的夢想就是在死後墓碑處題詞為“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曹操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就為了平叛立下不世之功,可是卻屢遭碰壁,不過此時很多有志之士看出來曹操才是真心實意想要匡扶漢室的漢臣,都紛紛投靠效力,比如荀彧就是此類人。

曹營中都是人才,可曹操還屢次頒佈“求賢令”,原來是內部有分化

其實曹操最初的夢想就是要做漢朝的忠臣良將


在這些有志之士幫助之下,曹操順利地壯大了自己的實力,最後還是在這些人的建議下,曹操迎獻帝還政許都,政治資本積累成功,自此逐漸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功成名就後的曹操已然在很多問題上和曹營的士族們產生間隙,他三次頒佈“求賢令”就是他們分手的最好證明,同時也在為曹丕做最後的鋪墊

曹操先後在不到十年的光景裡頒佈了三次“求賢令”,是曹營人才不多嗎?不然,是因為這時候曹操已經和之前的老部下產生了間隙,他們的最終夢想沒能夠繼續產生默契,所以曹操決定要下令招賢,要為自己的隊伍注入新鮮的血液。

早年的曹操可以通過名士的認可和讚譽獲得名聲,以此作為最初的政治資本,可到了官渡之戰後,曹操掃平了袁紹統一了中國北方之後,他就有了新的想法和對人生新的追求,同時他也看透了天下大勢,所有的諸侯都並不是真心向漢,而是欲割據自立。

曹營中都是人才,可曹操還屢次頒佈“求賢令”,原來是內部有分化

曹操三道“求賢令”


曹營中有很多的東漢舊臣,他們也看出了後期曹操欲自立,所以他們便百般阻撓,甚至對曹操所施政令也不遵守,曹操感覺到了來自朝廷內部的威脅,他先後殺了很多飽學之士,比如孔融等,這是為什麼呢?主要並非在於其定罪之罪,而是在於他們的政治理念已經和曹操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甚至說威脅到了曹操對未來的佈局,所以這是曹操三次頒佈“求賢令”的根本原因。

即便是亂世之中,經學觀念也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但是曹操完全是其對立面,所以曹操飽受詬病的原因就在於此,所以說曹操要打破這個觀念,要全部打爛然後重新塑造,於是便有了這三次“求賢令”。

曹營中都是人才,可曹操還屢次頒佈“求賢令”,原來是內部有分化

唯才是舉


具體的內容不說了,這三道“求賢令”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東漢時期傳統地選拔人才的思想是在具備一定家庭背景條件下的“德才兼備”,所謂家庭背景,就是指出身士族,乾淨清白,然後要有德行,最後才是有才幹,曹操一改此法,什麼出身,背景,都不重要了,甚至最後連品行都無所謂了,只要你有才幹,到了曹營馬上就能委以重任。

這“求賢令”頒佈的可謂是“求賢若渴”啊,同樣也證明了一點,就是曹操要大換血,在這期間每次頒佈前後都有大事發生,第一次是赤壁之戰後,第二次是曹操受封魏公加九錫,而荀彧提出反對,第三次是曹操成為魏王之後,此時的曹操已經坐實了天子之實,就差改朝換代了。

所以說曹操迫切的需要給自己的陣營換血,需要一些能夠執行新政令的人滲透進來,同時,

曹操也是再向舊勢力宣戰,他要摒棄東漢時期由來已久的士族制度,給社會注入新的思想,儘管曹操的做法略有偏激,但是他這種“唯才是舉”的思路確實是高人一籌

曹操果真如願當上了周文王,這話更深的意思其實是曹丕一定要做周武王。

曹操在其自傳性質的《述志令》中曾經說過,自己並非是一個淡泊名利之刃,他不想做隱居深山的隱士,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做一個郡守,能夠治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但是天不遂人願,東漢末年宦官和外戚輪流當政,禍亂朝綱,黃巾軍大起義,後來又有董卓入京殘害天子和百姓,出於此曹操才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去做匡扶漢室的忠臣良將,同時在這篇自述文的最後,曹操還說願意死後將一切歸還給天子和朝廷,自己甘願去做那周文王。

曹營中都是人才,可曹操還屢次頒佈“求賢令”,原來是內部有分化

曹操果真做了周文王,一生都沒有稱帝,而他的兒子替他實現了願望


周文王當時富有殷商三分之二的天下,卻一直尊紂王為天子,視其為正統,曹操不也如此嗎?他加九錫,封魏王,面奏天子不必稱臣,除了稱號之外,其餘已經和天子無異。但是曹操說要做周文王這句話更深的意義在於,他的兒子曹丕一定會成為周武王,老子做不來的事,兒子必須辦,所以在生命最後階段,必須要為兒子鋪好路,好讓他順利地當上週武王。

尾語:

曹操早年發跡開始到受封魏王幾乎和天子無異,他對待士人的理念是逐漸變化的,如果說四海平定,他做一萬戶侯徵西將軍就是他平生最大的夢想,但是即便他想做,可是袁紹、袁術、劉表、劉備、孫權等人也不允許他做,任重而道遠啊,所以隨著閱歷的增多,權力的加大,曹操的思想也有了改變,但是終歸曹操治世遠勝於漢天子,在曹操治下,魏境內人口激增,百姓安居樂業,國家越來越富強,這難道不是曹操的功績嗎?

曹營中都是人才,可曹操還屢次頒佈“求賢令”,原來是內部有分化

曹操畫像


正因為曹操的努力,為魏國夯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是司馬家族一統天下,但是可別忘了,司馬家族是篡了曹家的皇位,實際上一統天下所依仗的依然是曹魏,而這最大的功臣就是曹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