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十一中:德慧并进 从抗疫中汲取正能量

“同学们,我们知道: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也爱他。这些都是书本无法教给我们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师。你们要从灾难中学习,危机也是契机,生活就是功课。让疫期变益期,让疫情变怡情。共度难关,我们同心同德;来日可期,我们翘首以盼!” 疫情当前,泉州十一中校长刘永通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切美好定会如期而至——给全体同学的一封信》,从抗疫中汲取正能量,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真挚而生动的“德育课”。

泉州十一中:德慧并进 从抗疫中汲取正能量

校园环境优美大气

“德慧并进 知行合一”,是泉州十一中的办学理念。这所学校以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学习”,同时以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响洛江教育品牌。经过20年的岁月洗礼,她从一所刚起步的学校茁壮成长为洛江区的窗口学校。

疫情当前 停课不停学不停思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从疫情发生以来,泉州十一中及时成立了以刘永通校长为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工作视频会议,制订“两案八制”;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各级各类部门相关要求,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重点落实疫情信息报告制度、疫情宣传教育、实行校园封闭式管控、人力物资保障、强化家校联动、开通紧急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完善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方案等工作。

泉州十一中:德慧并进 从抗疫中汲取正能量

疫情期间,老师线上授课

泉州十一中:德慧并进 从抗疫中汲取正能量

疫情期间,老师线上授课

疫情来袭,泉州十一中在延期开学期间及时响应“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号召,成立网络直播工作团队,科学制定线上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方案,老师们利用希沃、钉钉、QQ等平台进行线上直播授课,教师随时教,学生随时学。平台提供互动辅导功能,老师上完课,让学生拍图上传笔记、上传作业,利用线上课堂,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老师们家里的书房变成了办公室,网络平台变成了“三尺讲台”,他们用敬业和爱心构建起了一个个“暖心课堂”。

泉州十一中:德慧并进 从抗疫中汲取正能量

通过“云课堂”开展线上复习

据悉,学校部分老师还积极参加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网上在线授课志愿者行动”“名师课堂”等,充分使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指导学生探究学习,为洛江区乃至全市的网络教学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学校在延期开学期间召开德育工作视频会议,围绕疫情布置开展德育工作,校长刘永通希望同学们积极锻炼、规律生活、健康饮食和端正心态,要坚定防控信心,树立使命担当,深刻地认识到像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在国家危难当头挺身而出给大家无限希望的“逆行者”,才是应该追捧的“大明星”。同时勉励同学们,要“宅”而不“荒”,让疫期变益期、让疫情变怡情,努力陶冶情操,常常仰望星空,知行合一,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

素质教育 办学内涵不断提升

岁月如歌二十载,德慧并进特色显。泉州十一中创办于1999年,2000年秋季开始招生,地处泉州市洛江区行政中心所在地,是洛江区一所公办的完全中学。年轻的学校像一轮蓬勃升起的朝阳,充满生机和活力:科技教育、艺术教育“两翼齐飞”,成为两张闪闪发亮的特色名片;学校坚持兴教研、培名师、创名校的总基调,立足于教研提质、名师引领、以点带面的教研战略,锻造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生思维活跃,在各项竞赛中陆续捧回亮眼的奖项,中高考成绩不断提升……2019年3月,学校通过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专家组现场考察。今年学校将继续全力冲刺省一级达标高中,争取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培养新世纪德慧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泉州十一中:德慧并进 从抗疫中汲取正能量

泉州十一中教学设施先进

走进泉州十一中,仿佛走进一座花园式书院,鸟语花香,校舍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学校现有53个教学班,学生2493人,教职工204人,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142人,其中高级教师52人;硕士研究生19人。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福建省文明学校,防震减灾科谱示范学校,模范职工之家,首批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五一“劳动奖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泉州市科技教育特色普通高中学校,首批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合唱团、乐器 、素描),素质教育先进校,德育工作先进校和洛江区2018-2020年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省市区级以上称号20多项,已成为洛江区的窗口学校。

科技创新 精心铸造办学特色

泉州十一中以科技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加大科技教育领导力度、资金投入以及科技教师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师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泉州十一中:德慧并进 从抗疫中汲取正能量

图为该校选手于2019年7月参加福建省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获奖

风筝、小制作、小发明、人工智能(AI)、机器人、3D打印、海空模型、电子制作……十几个科技活动兴趣小组丰富有趣,全体学生全面参与,科技的魅力让他们沉浸在欢乐的知识海洋中,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也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参加科技活动兴趣小组,让我们能接触到奇妙的科技知识,在繁忙的学习之余,能静下心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泉州十一中高二年的林同学告诉记者。

近年来,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获国家级奖励的有5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有100多人次;2019年在福建省航海、航空模型比赛中分别获得团体二等奖、三等奖,十几人次获奖。

办学特色需要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在实践中挖掘、继承、培育。几年来,泉州第十一中学为科技教育注入了大量物力财力,包括师资队伍、课时保证、场所场馆、经费保障、师生参与,确保科技教育特色办学做到有师资、有场地、有课时、有经费、有示范、有普及,目前已形成了良好的特色办学氛围,有力地推动科技教育办学特色的本土化,较好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内涵,为创建省一级达标高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校建有一套完善的科技教育特色办学管理办法,把科技教育工作量纳入学校绩效和学校工作计划,定期研究、布置、检查科技教育活动,定期邀请专家进校培训,组织科技辅导员到外面学习;建设航模室、创客室、机器人工作室、探究室,计算机(PC)机房,准备新建嵌入式实验室、电子学基础实验室等,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操作和训练空间;学校积极申报省市区课题,目前市课题《中学生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已通过中期检查,区课题《中学生科技创新培养的研究》已结题,课题的研究有效地推动学校科技教育向纵深发展

;学校还加强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成立科技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课程纲要,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开发和编制,目前已开发科技课程16门,包括《FLL机器人》《简易机器人及3D打印技术》《5G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纳米材料介绍》《激光技术的应用》《C语言初步》《Arduino系列实验》等,并在高一年段进行选课走班。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渗透的进行科技教育,并认真研究渗透的方法,提高教育实效。


学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科技教育平台。每年12月份举行一次大型的趣味科技艺术节活动,每年利用科普宣传周组织以“科技教育”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利用开展校外综合性科技教育活动等多维度的方式,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感受科学带来的乐趣,做到师生全员参与,活动富有特色。

艺术特色推动办学多样化发展

德慧并进,科艺并举。

不仅科技创新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艺术教育也是泉州十一中引以为傲的办学特色。学校注重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努力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形成鲜明的艺术活动特色和传统,打响洛源艺术教育品牌。

在十一中校园里漫步,犹如走进一座艺术殿堂:随处可见的名人画像和格言及书法作品,让学校每一间教室、每一面墙、每一块绿地成为“会说话”的育人场所;专门的艺术宣传长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浓浓的艺术和人文氛围,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泉州市艺术教育学会、泉州市洛江区音乐舞蹈家协会落户泉州十一中,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了“洛源艺术中心”,建有洛源合唱团、洛源舞蹈社,开设有合唱指挥、舞蹈、古筝、竖笛、铜管乐、钢琴、趣味素描、卡通画、剪刻纸等兴趣小组;有专门的艺术楼层,设有充足的艺术场馆,设备先进,保证了艺术教育的需要。

在泉州十一中,有《趣味素描》《卡通画》《剪刻纸》等丰富的校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合唱、舞蹈、器乐等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保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适宜的课程,选修艺术课的学生达到100%。学校开展艺术特长生培训并进行技能比赛,使艺术爱好者和特长生获得专业训练和提升;利用开展每日一歌,演唱会、艺术节、个人作品展等活动,学生的艺术才华得到交流,一技之长得到表现;每年组织学生外出学习考察,参观泉州市交响乐团并观看“鉴往知艺”杨双智钢琴与声乐作品音乐会;组织观看市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青歌赛、金钟花奖声乐比赛等活动,学生的艺术视野得到拓展。

洛源流长,翰墨书香。学校坚持以“学科引路、各科渗透、三字并举、整体联运”的工作思路,依托洛源艺术中心,整合资源,建设书法基地,全面推进书法教育。通过“三个一”(即每天有一次书法练习、每周有一节书法课,每班有一组书法兴趣小组)和“十百千”活动(每学期开设十节书法讲座;在校园内张贴悬挂百张书画作品,每年举办一次千人书法大赛),培养学生书法兴趣特长,努力实现“师生在墨香中成长,学校在特色下发展”,为学校发展内涵提升办学品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泉州十一中:德慧并进 从抗疫中汲取正能量

图为该校师生于2019年5月参加泉州市小合唱比赛。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泉州十一中在美术特长生培养方面成绩显著,近三年美术高考生本科录取比例高达95%以上。其中马思娴同学录取中国美术学院,魏巧莹同学被西安美术学院录取,林逸鸿同学被厦门大学录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中小学生艺术类比赛,成绩喜人。如在2018年“黄慎杯”全国中小学生毛笔书法比赛中,学校选派4名同学参赛,杨培艺获得了全国特等奖,陈雅芬获得二等奖,庄思涵和林姗姗获得三等奖;在2019年洛江区中小学生美术书法比赛中,余梦灏、林姗姗、陈雅芬、肖子超4位同学包揽软笔一等奖,其中余梦灏、林姗姗还在市书法赛中获得第二名、肖子超获得第三名。


泉州十一中:德慧并进 从抗疫中汲取正能量

泉州十一中教师合唱获奖

在音乐特长生培养方面,学校指导30多位学生参加市、区级独唱比赛、钢琴比赛分别获得好成绩,捧回2019年泉州市少儿电视艺术节暨泉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洛江赛区一等奖,建党九十周年红歌合唱比赛市级二等奖、福建省三等奖,泉州市第八届中小学生合唱节比赛获三等奖,泉州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歌咏比赛中学组二等奖,泉州市首届校园集体舞比赛一等奖,泉州市“贤銮杯”钢琴比赛中学组三等奖等等。

“泉州十一中给孩子搭建了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让孩子的个性特长得到发挥,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学生家长谭女士感慨地说道。

以研促教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拥有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创建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的前提。泉州十一中广结人缘、上下联动,集高校、企业、家庭、校内教师力量,建立了一支热心科技教育、乐于科技普及的专兼职队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领导、科技辅导员为成员的科技教育特色领导小组,聘请华侨大学副教授陈宏斌博士为科技副校长,指导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的规划和实施;在洛江区科协的领导下,成立了泉州第十一中学科学技术协会,成员涵盖各学科教师骨干,学校4位老师加入泉州市科技协会。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十一中还和福建省物联网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相关方面的师资培训和课程教学由该院负责。2019年12月学校两次邀请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江西省专利成果评审专家、泉州市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专家、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审专家、泉州市专利成果评审专家、福建省物联网科学研究院学科带头人张治国教授为师生作了人工智能方面的专题讲座等等。

艺术师资力量也十分雄厚。学校拥有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专兼职艺术教师队伍,全部具有本科文凭,学历达标率100%,市级骨干教师1人,均为洛江区音乐舞蹈家协会会员、洛江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他们积极参与艺术研讨和各级各类培训,共有《中学音乐课堂活力激发的研究》4个研究课题,有《中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研究》等25篇论文;均为兴趣小组或社团的指导教师,学校将其组织的课外活动计入教学工作量并纳入绩效考核,并作为晋级的依据。教师们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社团活动,并且和泉州市交响乐团等校外艺术中心合作,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作用。

刘永通校长介绍道,近年来,学校以课改为契机,以教立研,以研促教,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师资,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专家素养的创新型教师队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定期举办课改培训班或特训营,积极拓展校本研修模式,组织老师到衡水中学、金太阳集团学习交流,力促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明显改变,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助力绿色高效课堂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经过几年来不断实践与探索,学校开发编印了120多本校本教材,逐步形成了初中部的洛源文化类、高一年的科技教育类、高二年的闽南传统文化类等三个课程群。三年来,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共有225人次获奖,在“一师一优课”评选中,共有124节优课获得表彰。近日,在由中央电教馆组织的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省级“优课”评选活动中,黄艳丽、张小翠、谢欢芳3位老师报送的优课被评为部级“优课”,部级优课总数再居泉州前列。

昂首阔步新征程,同心共奏新凯歌。新年伊始,不忘教育初心的泉州十一中人将勠力同心,励精图治,砥砺前行,深化内涵发展,聚焦质量提升,鼎力铸造学校教育新辉煌!

来源:记者曾聪虹/文 泉州十一中/图

审核:邱和军

转载格式:本文来源泉州招考(ID:quanzhouzhaoka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