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怎麼產生的?搞清楚了,就明白了筆法的根源!

秦漢時期是中國書法史上變革最大的一段時期。自商周以來流行的古文字系統

在這一時期逐步轉變為以小篆和隸書為主的今文字系統

書法字體中的篆、隸、楷、行、草都是依託於這一套系統發展起來的。而這種轉變的基礎,首先是基於書寫的實用性

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繁雜且不甚統一,每一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通行文字。這種情況非常不利於一個大帝國內部的統一。在這樣的背景下,秦朝制定了一系列關於文字的規範。其中小篆與隸書因字形簡便,方便書寫,在社會上被廣泛使用。

草書怎麼產生的?搞清楚了,就明白了筆法的根源!

從這一事實中可以看出,文字的出現與演變,最初是為了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而草書的誕生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從書寫意願出發,草書可以被分為自發性書寫與自覺性書寫。

自發性書寫指的是在書寫隸書或篆書時,因實際需要,無暇工整嚴謹地書寫,因此出現了連筆等現象,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即雖然出現連筆等類似於草書的特徵,但是大體上仍然是草率的隸書或篆書。

這種情況,只能稱之為“隸書或篆書草寫”,也可以籠統地稱之為“漢代草書”

東漢初期的簡牘《神鳥傳》(圖1)、《永元兵物簿》(圖2)中,有許多這種現象。

草書怎麼產生的?搞清楚了,就明白了筆法的根源!

圖1:《神鳥傳》,竹簡,江蘇連雲港尹灣漢墓出土

草書怎麼產生的?搞清楚了,就明白了筆法的根源!

圖2:《永元兵物簿》,竹簡,臺灣中央研究院藏

而自覺性書寫,則是書寫者有意識的書寫行為。在東漢出現了齊相杜操使用草書上奏並得到漢章帝的讚揚,特許使用草書上奏的事例,

學者崔瑗也開始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評判草書這一字體。

在杜、崔二人的大力推廣下,出現了“西州草書流派”這一專精草書的流派,並被稱為“書法史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這對於草書發展史來說,是一個空前的轉變,並且由此誕生了以張芝為首的東漢草書藝術家。

其中張芝被韋誕稱為“芝學杜操,轉精其巧,可謂草聖,超前絕後,獨步無雙”。這段時期,也是草書從自發性書寫向自覺性書寫的階段,開始出現“章草”這一稱謂。

所以,草書從一種實用性的書寫方式昇華為一門專門的書寫藝術,其過程基於下層人民的實際需要和文人雅士的藝術覺醒,有著深厚的社會背景

草書怎麼產生的?搞清楚了,就明白了筆法的根源!

在書法藝術誕生的過程之中,“隸變”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文字演化過程。它代表了中國文字從古文字系統轉向今文字系統的重大轉折。文字隸變的過程,反映了中國文字發展的一個總趨勢—簡化,並且這個趨勢影響了之後草書、行書、楷書的演化。

在西漢早期出土的帛書以及簡牘(如居延漢簡、武威漢簡等)之中,出現了文字簡化的趨勢,改變了篆體的縱長體勢,並且對某些偏旁部首進行了簡化,為草書、行書、楷書等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總的來說,草書的變化是基於文字簡化這一大趨勢下的進一步發展

雖然“隸變”將繁複的篆書轉化為了相對簡易的隸書,但是由於隸書的書寫特徵, 在書寫之時仍不能做到簡單、快捷。在實際使用中,這一特點在某些使用場景(如戰爭等)中嚴重地影響了使用效果。

於是,文字在實際使用需求的推動下開啟了進一步的演化過程,可以將它稱為“隸書草化”

草書怎麼產生的?搞清楚了,就明白了筆法的根源!

張芝《秋涼平善帖》

這一階段的最大特徵是:大部分文字都進行了進一步簡化、省略,並且運用了連筆使得書寫速度進一步提高,但保留了隸書的波磔等特點。可以說是隸書的進一步演化。

而到了東漢中期,在如杜操、崔瑗等一大批書法家的推動下,草書逐漸脫離了隸書形態,形成了一種獨立的字體。而這一時期出現的

“章草”,標誌著草書作為一門獨立的書法藝術而存在,對於草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章草是一種獨立於隸書與今草之間的特殊字體。章草相對於其他的“漢代草書”來說,更加規範工整,也具有草書氣勢連貫的特點,並且筆意方面多用隸意,但並不拘泥,具有“正體化”的趨向。

草書怎麼產生的?搞清楚了,就明白了筆法的根源!

目前關於“章草”的作品,流傳較多且學界認可的作品為皇象《急就章》(上圖),我們可以從這一作品中一窺章草書法的特點。

此作品的章草寓變化於不變之中,筆畫之間有牽絲,但是各字之間並不牽連,且整體結構佈局有序,頗有法度,體現了草書在演變過程中的特點:字體逐漸簡化並且多用連筆,但仍保留傳統的波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