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上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的本義是什麼,為什麼叫“芻狗”?

子夏故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最簡單直觀的翻譯就是:天然災害時,世上萬物就被毀壞;人為禍亂時,社會民眾就被犧牲。


HealthBAR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要深刻理解這句聖人之言,有必要先深刻理解“芻”的本義和“芻狗”的意義。



“芻”的甲骨文字形是草和手的組合,象草在手指間。《說文》釋曰:“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傳統上把“芻”簡單地釋為草或拔草,實際並未真正領悟到“芻”字的深義。事實上,草在手指間是說草還未長高,不能遮覆手指,會意指青草,即幼嫩的小草,引申而泛指幼嫩的、未成熟的東西。如芻議(言),即指淺陋而不成熟的言論。



“芻”作為一個字根,在漢字造字中有廣泛應用。凡帶有“芻”的漢字,都有幼小、柔軟和未成熟的含義。如芻+隹=雛,隹是短尾鳥的總稱,雛就是指幼小未成熟的鳥類。如芻+糹=縐,縐就是指柔軟而容易團皺的絲織品。如芻+阜=鄒,阜指土堆,鄒就有土地狹小的意思。《釋名》:“鄒,狹小之言也。”再如芻+心=急,急是一種思慮未成熟,不知該怎麼辦的一種心情。如果考慮好不,胸有成竹,那一定是從容自如,又怎麼會急呢?



“芻狗”是“芻靈”的一種。所謂“芻靈”,就是指用柔草扎束而成的人或動物,為古人送葬之物,類似於今天的紙紮。《禮記·檀弓下》:“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鄭玄 注之曰:“芻靈,束茅為人馬,謂之靈者,神之類。” 孫希旦 集解:“塗車芻靈,皆送葬之物也。”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用於扎束“芻靈”的材料,必須是柔嫩的青草,而不能用枯敗的衰草。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古人認為幼嫩的東西才更接近於自然的狀態,接近於自然狀態,故幾於道,幾於道才能通神,能通神故謂之靈。老子論道常提到嬰兒,就是這個道理。人之初最接近於先天的自然狀態,這種狀態由於還沒有受後天世俗風塵的薰染,是純淨無邪的,故古人迷信嬰兒的心靈和神靈是相通的,嬰兒純淨的眼睛可以看到超自然的東西。是故古人祭祀祖宗,常以受祭者的孫子為“屍”,以溝通鬼神,與逝者對話。用柔嫩的青草紮成的人與動物的形象具有溝通神靈的靈性,故謂之“芻靈”。送葬時,“芻靈”可以引導並護送死者去該去的地方,所以很神聖。送葬完畢,“芻靈”也就完成了使命,變得無用了,於是被堆棄於一邊,最後一把火燒成灰燼,伴一縷青煙隨死者而去了。



狗是人類的朋友,為主人看家護院,隨主人圍田打獵,很受人類青睞,所以人死後,兒孫們都要用“芻狗”來為逝者送葬,希望“芻狗”在陰間繼續為主人服務。“芻狗”從制到棄再到灰燼,象徵事物從生到滅的一個自然的過程。《道德經》上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就是萬物與百姓都有其從生到死的自然演變過程,天地不干預、偏私萬物的自然演變,任由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不干預、偏私百姓的自然生活,任由人類社會自然發展。




子夏故壇


芻,chú,一隻手正在拔(用來飼養牲畜的)草,割草、拔草;也指餵養牲畜的草。象形兼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又(手)從草,表示以手取草。

芻狗,就是用喂牲畜的草編織成狗的形狀。

相對於其他祭品,草狗是沒有什麼價值,用完付之一炬或丟棄。

那麼這句話“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是不是:聖人不仁義,對待老百姓像草狗一樣?

把老百姓當做草狗是沒錯,關鍵是“聖人不仁”,並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意思。

這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我們知道老子的中心思想是“無為”,他的宇宙觀中最本源的是什麼?“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世間萬物都是遵從“道”來自生自滅,不用“有為”來橫加干涉。你的“有為”只會違背“道”的本意。在老子眼中,並沒有好壞善惡忠奸,只有遵“道”無為和逆“道”有為。

那麼在老子的思想裡,人和芻狗有沒有區別?並沒有。天和地又有什麼區別,也沒有,不過都是遵循自然之道運轉的機器而已,自然也不會有任何傾向,任何感情。道生息萬物,並不自以為道。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無情,生萬物而平等視之,任你自生自滅。“聖人”,是老子思想中接近道的人,“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管理百姓,也沒有偏頗輕重,一視同仁,任百姓休養生息。

所以,作芻狗沒什麼問題,只要聖人不折騰,天下就安生。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道德經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的聖經,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一本書。

這本書光靠字面的意思是無法理解的,真的要理解還是要靠悟。

我第一次接觸道德經是十幾年前的時候,那時候就感覺在看天書,一點也不懂。後來慢慢的有了興趣,成了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經常去讀。

聖人是指意識超出世人,並伴有相應的言語行為,也就是今天常說的開悟的人。

聖人不仁是說聖人沒有任何分別心,不存在仁愛與暴虐等心理,就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一樣,真正有德的人是沒有德的意識,而無德的人經常把德掛在嘴邊,放在心裡,做事按著德的標準去做。

聖人沒有德的意識,而做的事沒有一件是違背德的,就像^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芻狗是古代為了祭司用草扎的狗,芻狗本身就是卑賤的乾草做成的,但是放在神壇上,那就是聖物,讓人尊敬和受到禮拜。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說聖人沒有分別心,把貧賤的百姓當成崇高的神一樣尊敬和禮拜。


心理諮詢師陶相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闡述老子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關於這句話的意思,歷來有很多分歧,有人認為這是老子看不起孔子,鄙薄儒家的“仁義”思想。我不贊同這種說法。

那麼,老子究竟想要表達什麼呢?

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芻的本意是指喂牲畜的草,“芻狗”就是用草紮成的狗。古代舉行祭祀典禮的時候,用狗肉做祭品,後來慢慢演變為用草紮成的狗來代替狗肉,所以叫“芻狗”。

人們製作“芻狗”,並非出於喜愛之情,只是為了祭祀之用;祭祀之後,就把“芻狗”丟掉了,毫無顧惜之情,這也不是出於厭惡之情。人們做這一切都自然而然。

老子認為天地對於萬物也是如此,並不帶有主觀的感情偏好,春天萬物復甦,秋天葉落枝枯,天地並不會標榜一個“仁義”,當然也不是故意殘暴,都是自然規律。聖人對於百姓也應該如此。

那麼老子是不是用這話來反對儒家的“仁義”思想呢?非也。

老子反對的是那些打著“仁義”的旗號,標榜“仁義”,空喊口號,來滿足自己一己私慾的行為。

因為任何一種思想,無論多麼高明,在流傳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走樣,從而產生弊端。一些存心不良的人就會利用這些高大上的思想,做一些名實不副的事,嘴上說的是“仁義道德”,實際做的都是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所以,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

有鑑於此,老子呼籲人們返璞歸真,不要標榜“仁義”,空喊口號,而要效法天地之道,讓百姓自然而然地發展,不要耍小聰明。


叔本華哲學智慧


己被儒家用春秋書法改了,正確的是:天地不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說天地不養育萬物,那它跟用草扎的沒什麼兩樣,同樣聖人不以百姓為中心,不愛護他的子民,跟芻狗也一個樣。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通過萬物的存在,辨證地說明了人應該怎樣才能長久永存下去,是一部奮鬥史,絕不是孔老二的愚忠思想。


慎獨一族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仁=愛,不仁≠不愛,不仁=不能施私愛。

芻狗=草扎的狗=普通的動物=不看作特別高貴的動物=不搞特殊化=人人平等

天地不仁=天地不能施私愛=天下為公=天下大同

因此,老子的本意是:天地不能對萬物施私愛,要一視同仁,要天下為公,大公無私。

聖人也得這樣,對待百姓,也要人人平等,象對待最普通的草狗一樣,要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不要搞特殊化!不搞貴族階層!


老許生活之體驗


稻草扎的狗子

聖人對萬事萬物似為稻草扎的狗,很容易毀滅,並且是公平的,如同今天的新冠,不論乞丐,庶民,總統,首相,均一視同仁。所以,人在大自然的面前不堪一擊。不要以為人可勝天。要順天道,應變化,求永恆。這是道家精髓。老子說的。中醫辯證施治。以正壓邪。是對路子的。


沈雋藻


用人朝前,不用朝後。


9038974


老子之言,大道是也。聖而不仁,仁而不聖者數不勝數。既聖且仁者,古往今來,屈指能數。我勸天公重抖摟,引得聖仁下凡來!南無阿彌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