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會成為中國的"聖人"?是他讀書比其他人都多嗎?

雪小板傳說


#讀書那些事#

在孔子那個時代,並不是想我們今天所想象的那樣人人都有資格書讀的。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讀書”意義跟教育、學習相同。提問者提到孔子讀了很多書,成為聖人的問題,答案是肯定是。孔子不光讀了很多書,在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基礎上創立了儒家學說,所著《易》、《春秋》、《詩》、《書》、《禮》、《樂》既是對前人所積累的知識傳承,又是對前人所積累的知識文明進行的一次昇華,同時影響了往後兩千年多的中國社會,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故而被後世人尊稱為:萬世師表。



孔子為什麼會成為聖人和孔子讀書的問題,其背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裡面涉及的問題很多,下面不妨從我國古代知識學術的來源、古代的教育和孔子所處的時代所創立的儒家幾個方面展開探討孔子讀書和成為聖人的問題。

從公元前17世紀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統一的帝制國家之前,史學界將這段時期稱為中國歷史文明的古典時代。春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是先秦眾多學派中最重要的學派之一,儒家思想的全部都記載在儒家的“六經”之中。儒家思想的誕生並不是在那個時代憑空產生的,而是對前人所積累的知識經驗的傳承和發揚,是綜合了自上古至周的政治經驗和積累的知識所產生的思想。荀子對儒家思想的來歷是這樣說的:“父子相傳,以持王公,三代雖亡,治法猶存。”這是一種文明的傳承與積累到了特定的時代的一種深化與昇華。又如《詩經.魯頌》:“后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周朝未建立之前,周王室的先祖古公亶父率領族人來到岐山腳下,他仿效商王朝的政治體制設麼“五官有司”,負責管理國家務,率領周人學習、吸收商王朝的先進文化。可見自古以來,一個地域的文明文化是具有傳承這一特性的。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總和,人應對自然環境的能力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靠相傳的文化。



瞭解知識的傳承問題,首先了解知識的原始積累問題。通過考古發現,我們得知上古知識的產生離不開那個時代一個特殊的職業——巫祝。上古部族社會是人與人團結共同適應自然環境的生存模式,一個社會組織也有相應的社會分工,除了有部族首領、酋長,也有當時社會專門司敬拜天地鬼神和保存知識的人及機構,這種人及機構就是上古部族時代的巫。在二里頭文化遺址考古中,出土大量甲骨文,經考證,其中大量的內容是關於國家決策相關的卜問內容。從內容來看,我們可以發現那時的人一是幾乎無事不卜;二是無事不有巫祝參與問卜記錄。《禮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可見,在文明的古典時代,巫者雖是矇昧神權的司職者,但也是上古人類文明的積累者。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化,這種知識的積累和傳承由於人們的司職的不同也漸漸出現了分支,到了先秦時期,知識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源於宗教的玄學;另一類則是從周朝各個專門的官職中長期積累形成社會政治學。先秦時期,人們積累的知識以“家”、“學派”的形態出現,玄學部份發展為陰陽、五行等帶有宗教印記的學說;政治社會學方面,農家、道家、儒家、法家、兵家、縱橫家,這些從官職中積累脫穎而出的學術以家、派的形態趨向於專業和精緻。

從知識的自古積累和傳承,到先秦時期知識因職業分工而呈現出家派,那麼知識的傳授和學習是如何進行的?先秦時期的知識積累發展跟宗教有關,學習知識的地方自然離不開宗廟社稷。古代學習的地方叫“雍”,是王宮廟堂的一個組成部分,有關古代學習場所的記載是這樣的:《禮記.保傳篇》:“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入西學,上賢而貴德;入南學,上齒而貴信;入北學,上貴而尊爵;入大學,承師而問道。”《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可見,不管是王的族人還是諸候的族人,設置受教育的地方都是廟宗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還有專門司職教育的人,就是師氏和保氏。師氏、保氏是負責教授國子的,國子,並非所有在封國內的人的子弟,而是諸候們這個族群的子弟,他們是跟諸候、貴族是有宗族血緣關係的,族人即國人,族子即國子。而賤民、奴隸則屬於野人的階層範圍,是異族,是被本國人征服的戰俘的後代。知識是古代宗教、宗廟最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是傳授本族人,而不授異族人。古代關於知識的傳授並不是像今天這樣,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的。



瞭解上述關於知識的形成、來源和當時社會教育學習的概況之後,再來看孔子的出身,想必多數人都弄清楚孔子為什麼能讀大量的書籍和成為聖人的先決條件了。

孔子其祖先是宋國的貴族、商王室的後代,周武王滅商後分封商王宗室微子啟於宋。到了孔子這一代,雖然不再像祖輩那般顯貴了,可畢竟是貴族身份的後代,是士、是國人。周代社會階層是有著森嚴的等級界限的,士農工商,士是社會地位最高的階層。士不光是士兵,同時又是政治上任事未有爵的人的稱謂,士與卿大夫的等級幾乎是對等的,同時士這個階層是個只有上升沒有下降的階層。《管子》說:“士之子恆為士,農之子恆為農,工之子恆為工,商之子恆為商。”可見當時社會等級的森嚴和階級的鴻溝不可跨越。由於孔子的貴族身份,按照當時社會的禮法,也可以解釋孔子為什麼能周遊列國、面見各封國君主和到處收弟子講學的歷史現象了,如果孔子是野人身份,孔子恐怕連接觸書籍的機會都沒有。

那麼孔子為什麼成為聖人?除了有機會讀書的先天條件,後天條件就是孔子在傳承前人知識的基礎上創造了那個時代獨有的儒家思想體系,並且成為後來兩千年來的主流思想體系,儒家思想也是中華文明的根基之一。



儒家學說的創立是對前人知識經驗的傳承,對孔子所處的時代現狀的深刻思考和對未來的美好的嚮往。“六經”是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體系,孔子在《春秋》中把上古時代二百四十年分為三世:第一為亂世;第二為昇平;第三為大平。孔子在《禮記》中描述了三世,分別是大同、小康、亂世,他認為大同是最古的時代也是最美好的時代,其次就是小康時代,最差就是亂世。上古時代的大同之世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走向西周時期的小康之世,到了孔子所在的東周時期已經成為了亂世。孔子的理想世界自然是那個大同之世,孔子作《春秋》是對上古時代前人所載的知識經驗的整理,又是對歷史的發展思考和總結,思考為什麼世道會亂和如何挽救已經走進亂世數百的東周時代。孔子的儒家思想與先秦諸家一樣,都在思考這個時代的大問題。先秦諸家如道、儒、墨、法各家的產生,離不開對這個時代的思考,先秦諸子立學初衷是一樣的,使世道之亂得有效治理。先秦諸子之所以注重的都是政治問題,根本原因就在於此。各家的觀點不一,儒家認為世道亂是人心不思德的結果,以而那個時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以至發展到後來的百家爭鳴,所爭的就是如何挽救那時的世道的問題。

孔子之所以能成為後人們中心的聖人,自然跟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對於改良社會、改變人與人之相間的相處方式的儒家觀點有關。儒家思想倡導的是和而不同理念,對社會風氣的改良大有益處。在個人理智方面提出中庸;在個人情感與理智上倡導禮樂;在待人之道上提出絜矩;性善之說和利義之辯,等等如義利關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看到的相近的人性中,就包括求利的慾望。“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把趨利避害視為每個人都具有的情感,是符合實際的,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強調人的利慾追求要“以其道得之”,個人利益的追求要採取正當手段,反對見利忘義,倡導通過正當合理的手段個人的努力獲取收益,反對不勞而獲。倡導“欲而不貪“原則,反對貪得無厭。追求個人利益的時候要兼顧他人利益,反對損人利己,趨利避害此乃人之本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能把對自己不利的事加諸別人,損害別人的利益。對損人利己的行為。



倡導孝行孝德,《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品德開始。天子行孝的標準:天子愛自己的百姓就像愛自己的親人一樣的話,就不會怠慢自己的百姓;天子敬自己的百姓就如同敬自己的親人一樣的話就不會耽誤百姓。會用孝敬親人的方式感化教育百姓。諸候行孝的標準:諸候戒驕橫崇尚節儉才能保住貴富,保住自己的貴富才能守護好自己的屬民和宗廟。守護好自己的屬和讓自己的宗族代代延續下去才是諸候的孝。公卿、大夫行孝的標準:公卿大夫遵禮制守法度。言必守法,行必遵德。發表言論不違法律,平時的行為不違背道德法律,這才能守住自己的宗廟和家業。士人行孝的標準:用侍奉雙親的心去侍奉君主,其孝和忠是一樣的,這樣就能守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也能守住自己的家業。普通人行孝的標準:利用四時的自然規律,勤於耕種,行為謹慎,節約儉省,來供養自己的父母。

以上簡述孔子兩千多年前關於孝和義利關係觀點,這些都是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中的一個小小部分。在今天看來,並沒有過時,反而是當今最不可少的人的基本行為準則。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對於規範人們的道德行為,維護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確保人們安居樂業仍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孔子,聖人矣。


海馬論史析理


說孔子是“假聖人”的諸君讓人悲哀!

看到那些滿嘴胡說八道人的帖子實在讓人氣憤,忍不住站出來說幾句。有人說聖人一生沒有著著書立說,請問:稱為六藝的【詩】【書】【禮】【易】【樂】【春秋】是何人所做?《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等詩歌是何人所做?能為群經之首的周易做傳是何等睿智?弟子三千多數被後人稱為“賢者”沒有高深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懷如何教導世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哪裡有錯?難道君不像君,臣子叛國,父親壞事做盡,兒子叛逆不孝就對的嗎?真是綱常不分倫理喪盡的一派胡言,也是文革流毒在身上的具體提現。

說到歷朝君王推崇孔子為聖人是為了政權穩固不假,但是請仔細想想若政權不穩,中國的朝代與歷史從何而來?五千年的文化從何而來?難道說:國之不國,家之不家,天下混輪,民不聊生的現象是你願意看到的嗎?

任何一種思想理論均有它的時代的侷限性,後人學習的是該理論積極的部分,不能因為它有侷限性就否定其偉大。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希望某些人還是多多充實自己的文化知識,然後再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


涼茶9881


孔子成為儒教教主,成為“至聖先師”,是因為他有一個好傳人董仲舒。

在歷史上,儒教體系之內,帝王(神)的皇權是第一位的,相當於領導層,在皇權之下是道家(巫)的宗教權,相當於決策層,這兩個層級主要控制宗教信仰,在其下是儒家(祝)的世俗管理行政權,管理天下萬民,總的一條,宗教領導行政。

但道家現在出現準備放棄宗教祭祀權,去爭奪儒家的世俗行政管理權的流派,就形成了歷史上的法家,隨著秦始皇的下臺,這種思維走向了末路,但這種傾向,反過來又引起道家向皇權發起衝擊,要求限制皇權的行使。

與韓非子並稱得到老子真傳的莊子,對“無為”思想的描述再次進入人們的眼球,叫做“君無為而臣有為”,簡直是古代版的“君主立憲”,所以不得不引起漢武帝這個封建帝國強人的抵制。

這個時候,深受道家傳統壓制,秦王朝受到道家分支法家的壓制,以及漢王朝道家新型壓制的儒家忍無可忍,由其傑出弟子董仲舒發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吶喊。

漢武帝真有口渴偏遇及時雨的感覺,馬上與儒家一拍即合,聯手將道家拉下馬來,流入民間,帶領持原教旨主義的部分儒教徒在遠離中原的四川巴地創立了道教,而皇權和行政權就分化了道家的傳統宗教祭祀權,使原來的“君臣”體系“君君道道儒儒”發展為“君君儒儒”。

孔子也就被漢武帝冊封為聖人,冊封為教主。

《封神演義》中的截教通天教主,《西遊記》中的菩提祖師,應該寓意的都是孔子,因為他們都有“有教無類”的鮮明個性名片。

《西遊記》中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寓意的應該就是講究“天人合一”的董仲舒。


河東來


①孔子是中國的教育家,是傳統中國知識體系的整理者,功莫大焉

孔子七十二弟子,收徒傳道授業,影響深遠,編輯整理《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為中華文明傳承做出巨大貢獻。孔子政治上一生志在恢復周禮,奈何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同時也與時代不合拍,是典型的政治理想主義,晚年以教書育人為主。無論如何,孔學創始人身份坐實了。

②秦始皇統一六國,漢代承繼秦法,董仲舒獨尊儒術,再造漢儒,形成儒表法裡的治理機制,於是孔子帝師身份彰顯,封為孔聖人,代代相傳。

漢儒已經超越孔子的掌控,孔子時代是真正封建時代,到了秦始皇開始,是君主專制時代的開始,董仲舒為鞏固君權統治,添加了三綱五常,控制了人民的靈魂。其實,漢代以後的事情與孔子無關了,他的名字只是個標籤!榮耀也罷,無恥也罷,都由孔子二字承擔。 近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批孔子實則批的是君主專制制度,與死了幾千年的孔子半毛關係也沒有。


全息領導力


.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因為生的時時候頭頂不平,因此起名字叫孔丘。

小時候,與同伴遊戲,他就陳設俎豆,習禮義。有一天季氏要招待文化人,孔丘尚年紀小,他也跟著別人一起去了。有一個叫陽虎的傢伙說,季氏今天招待有文化的人,沒有你的事。孔丘也就退出來了。

二十七歲的時候,“孔子長九尺六寸”

,人人都說他是個大個子,家裡又貧窮,身份又不是貴族,只得到季氏家個倉庫管理員。

有個叫南宮敬叔的人告訴魯君,要與孔子一起適周見老子去,於是來到了周,見了老子。

老子告訴他,不要笑話別人,不要揭人的短處,要為父母著想,服從國君的安排。

由週迴來以後,弟子也就多起來了。

魯昭公二十年,孔丘三十歲,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丘說當君的像個君樣子,當臣像個臣的樣子,父親像父親,兒子像兒子。齊景聽後,高興的了不得,說,若不這樣,我哪裡有飯吃裡呀。

孔子四十二的時候,季桓子挖井,挖出一個象狗的東西,去問孔子,孔子說,這是羊,“土之怪墳羊”,

其後有仲尼對吳國使者,於是吳客說“善哉聖人”

後來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孔子五十四歲時,在魯當大司寇,殺了少正卯。

到漢武帝,獨尊儒術,因其所言皆君臣大義,所行能誅亂政者。

人要問孔聖人的學問,如何來的,當然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錢君史話


我個人也來說說吧!孔子之所以稱為聖人原因有幾點:

首先,孔子從他學習的態度上來講是值得每一個人思考和學習的,歷史記載,孔子不遠萬里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學習知識,到了那個地方以後,也不因為自己的地位而對他人蔑視或者不敬,仍舊以一個學生的身份,謙卑的去學習知識,這是中華兒女所提倡的。並且到了今天,我們仍舊倡導謙虛,目的並不是說你要彎腰低頭,而是,這是一種做人的智慧。

其次,從孔子的成就上來說,他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這是他學習和思考的結果,而且這個結果一直都在影響著後人,後人也接受他的這種思想。因為有這種思想的存在,中國文化的多樣化得到了發展,也得到昇華和繼承。同時,以德服人仍舊是作為影響中國人的一種思維方式之一,這種思想適合現在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

不僅僅是在中國,在國外也有孔子學院,外國人為什麼要學習孔子文化?其實和很多小編說的一樣,並不是孔子讀的書多,而是他讀的書精,他會在讀書的基礎上去摸索和探知,他會用這種精神向人們展示人類應該適應的發展方向。


雪小板傳說


孔子剛開始只是一個做學問的人,他們那個村的人都說他的學文大,所以遠近就這樣吹出去了恰巧,他的幾個地址又考取了本國的公名,所以來找他的人是越來越多,當了官的學生大量的吹噓自己是孔老二的學生。甚至其他國家的學生都跑到他這裡來學習,帶她為師,慢慢的他的學生越來越多。把他吹得越來越高。說我的老師是聖人。孔子的聖人頭銜就是這樣吹出來的孔子這一生渴望折當官,可是為什麼孔子總是當不了官呢?在朝廷裡面當官的七個國家都有他的學生隨便向國君敬言都可以當官。可是他的這些學生就是不幫她這個忙。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學生都是朝廷裡面的大官。如果把自己的老師介紹給皇上。那皇上會跟我的老師搞一個什麼官呢老婆比我還大,所以他所有的學生都說皇上說你學問太大不用你。孔子周遊列國就是為了這件事都是學生在害他。


飛天小蚊子431


成為聖人有偶然性,不過偶然中有必然。

成為聖人的條件非常苛刻,有些人當代被奉為聖人,但在歷史的長河裡慢慢消失了光輝。

至於怎樣才能成為聖人,最起碼要有思想,這個思想不是為了成為聖人刻意去思去想,而是面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深邃思考出對人類具有長久(不談永恆)價值東西;這種思想一定也不是坐在書齋裡從故紙堆裡翻出,整理昇華成自己的理論,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比如程朱理學,應該說是對孔孟思想進行了深刻解讀,指導上千年封建帝王統治,但他們沒有奉為聖人。

凝練思想的過程很痛苦,因此,成為聖人要吃得苦中苦,挨餓受凍顛沛流離,面對各種譏諷嘲笑謾罵打擊甚至殺頭都能忍受下來,也就是所謂修行。

成為聖人最起碼還得有超脫自身階層的境界,統攬社會上到帝王下到庶民的追求與夢想,熟知各色人等的心思,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如何形成一個和諧的閉環。像孔夫子,於窮困潦倒時,想著君君臣臣男人女人窮人富人等等各種各樣的人應該怎麼做才有利於自己,有利於社會,有利於國家。

有句話叫做“為了打鬼藉助鍾馗”,封建帝王將孔子奉為聖人,絕不是真的崇拜孔子的學問,比孔子有學問的人很多,許多理論也差不離,因此,選孔子有偶然因素。任何統治都有一套統治理論,藉助於孔子學說為自己的統治服務,用孔子學說作為建立封建統治秩序的理論基礎,這就是孔子成為聖人的必然因素。

至於說孔子讀書多不多,應該說按閱讀量估計只相當於現在高中生,但在紙張筆墨書寫極費事沒有印刷術的春秋戰國,他一定是當代閱讀量不是最大,也可算最多之一。這與他從事的職業有關,一進公務員隊伍看倉庫,後來升為掌管禮儀,為“克己復禮”奠定了知識基礎。


布衣吳新建


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本人有學問有貢獻自然不假,但也遠不是沒有侷限性和反動性。貢獻主要在教育事業,開啟了有教無類的先河,提出因才施教的先進理念,授之以君子六藝,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其次,對傳統文化的收集整理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再者,重視倫理道德血脈傳承和家國責任,也極大提高了中華民族的內聚力。 但儒學的侷限性和反動性也不少,主要體現在治國之道上,其治國水平比不上先賢周公管仲,也不上同時代的兵法道以及縱橫家。首先,以德修身和以德治國本是兩回事,可孔子卻混為一談,治國應以利益優先實幹方能興邦,民富國強律法公正才是治國之本,道德只是輔助;其次,儒學過於崇古和保守,教育上雖提倡因材施教的靈活變通,政治上卻死守傳統反對與時俱進法隨時變;再次,對於維護社會秩序,強調以人情和綱常治國,而不是律法和公正;最後,還有儒家自身的狂妄和狹隘,對其他學說和學科都採取蔑視態度。萬般皆下品儒生的自命不凡,不僅治不了國反而成為禍國殃民的禍首,比如獨攬大權對武將極端排斥的重文輕武之禍,比如視科技創新為奇技淫巧的無知,還有對開疆拓土商業冒險的打壓。 簡言之,就學術和貢獻而言,儒學與中華文明而言是有大得亦有大失的,遠達不到聖人的地步,他之所以為聖,主要是封建君主和門生弟子合力共推的結果。首先,專制必與愚民相伴,而儒家的綱常理論就是最好的工具,在諸子百家中可謂獨一無二;其次,儒學的保守內斂重農抑商,也和當時的小農經濟是相匹配的,維護了地主士大夫的利益;最後,從統治者家天下的利益出發,與只重詩書的儒生合作顯然比和武勳,以及文武並重的貴族精英合作,更能維護自己的統治,沒有武力做依託的儒生只能依附於統治階級,而不太會取而代之。


花開彼岸自在菩提


孔子在生前就是個普通人。

孔子死了200多年以後,封建皇帝發現,

孔子提倡的克己復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理念,符合封建統治者的利益訴求。

在封建統治者的進一步包裝下,孔子被隆重推出,成為聖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化,成為了封建皇帝對老百姓進行愚民教育的最佳教材。

從此以後,中國所有的皇帝都推崇孔子為聖人。

可見,儒家思想文化非常符合封建皇帝的利益。

我發現,孔子生前並沒有著書立傳。

他的所有文章都是後人整理加工,補充杜撰的。

孔子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假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