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2018年12月2日,第七期【和盛城乡书院】论坛邀请到了隐居乡里创始人陈长春作为主讲嘉宾。


以下全文为讲坛的主要内容:

陈长春:

感谢成都的朋友们给我这么大的鼓励。这是我在成都第一次进行关于乡村方面的分享。

一、十年乡建的探索与实践

我的项目在很多人眼里是个民宿,就是北方的小院子。但是,无论是现在还是做这个项目之前,我一直告诉自己:我不是做民宿的,我只是把民宿作为乡村产业链条里面的一个核心环节,通过它来做乡村实践。

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阅历。2000年我从四川大学毕业去了北京,在军队服役八年,转业之后开始创业,创立了一个叫做“远方”的网站。这个网站的主营业务是为C端的自驾游、自助游客户提供深度旅行攻略;也从B端着手,为很多政府、小景区进行乡村旅游的策划和营销;同时我们也会把乡村里面好的东西推荐给城市里面不愿意去热门景区、喜欢冷僻有深度地方的一些朋友。

跟随乡建领域大咖李昌平老师和孙君老师乡建的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有幸认识了乡建领域的李昌平老师和孙君老师。我跟随他们在大别山(鄂北、豫南一带)做了大量的乡村建设项目,其中有河南信阳的郝堂村、新县、湖北的樱桃沟、湖北的广水、襄阳的武山。这些项目前前后后经历了八年的时间,我也积累了大量的乡村工作经验,有了对乡村产业关系的一些理解。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我和孙君、李昌平老师的搭配非常默契。早在十年前他们就已经预料到,中国的乡村会迎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他们利用自己对产业、艺术的认识,帮助当地政府规划、策划产业,将乡村资源进行重组,吸引城里人到乡村经营消费。

我的职责是为他们做营销,吸引更多城市里面的自驾游和自助游爱好者,到这些乡村来经营或者消费。

但慢慢的,我发现问题来了,在中国的前30年,乡村已经被城市掏空。乡村的有为青年,都像我一样,通过考大学或者外出打工离开了乡村,到城市里面去淘金,乡村只剩下老弱病残,他们不具备任何做产业的优势,也没有市场的思维,无论从体力上、智力上还是观念上,他们成了最滞后、最不具备优势的一群人。因此,去建设乡村,我们在人才方面就变得很被动。

再者,从市场方面来说,由于这些村子作为整体样板,我们对它进行互联网式的市场宣传,能给这个地方带来非常强的市场导入。例如郝堂村,不到100户人家的村庄,最多的时候能够在一天之内涌入近8万人。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村子依然发展不起来,为什么?因为村里的人没有办法去做相关的运营和设计,没有办法满足城里人诸多的消费诉求。因此,我们决定培训他们,帮他们提升技能,然后我们再导入市场。

在樱桃沟遇到令人哭笑不得的尴尬问题

在樱桃沟培训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个很尴尬的情况。村民对乡村旅游、农家乐没什么概念,村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听来自北京的专家教大家怎么做农家乐的时候,老百姓竟然说:“来听课,可以,但要给30块钱的误工费。”

这可谓相当尴尬了,我们想着为乡村治理带来服务,老百姓却认为这是浪费他们时间,会给他们带来损失。我们当时很受伤,但转念一想,农民这样账算是很对的,毕竟谁也无法保证培训之后就能赚钱,但耽误一天劳作、不能赚钱,是确定的。对于确定的损失和不确定的收益,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先填补好确定的损失,再去追求不确定的收益。

所以,村民其实是很聪明的一个群体,虽然说他们的市场观念可能略微滞后,在创造方面有一些能力的短缺,但是他们在算账方面却很清晰。如此一来,我就觉得乡村实际上不是需要规划,也不是需要市场,而是需要运营。

盘活乡村的闲置资产,让乡村形成源头式的经济流动

我非常有幸能通过十年的积累,和三年实地的摸爬滚打,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乡村运营到底该怎么做。到底怎样才能把城市的市场和乡村的资源对接起来?怎样盘活乡村闲置资产,让乡村形成源头式的经济流动?

这才是我们在做城乡融合、乡村建设过程中,真正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我们面对的永远是村里人不配合,社会资本一下乡就侵略,政府一鼓励、村民就靠着政府,这种很被动的乡村建设局面。孙老师说过一句话,最核心的是要让“农民”动起来。乡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当地的村民,而不应该是外围所有人,外围人都是来帮忙的。

真正的主人、真正的“新娘子”应该是村民,怎样让这个新娘子能够生下一个漂亮的宝贝来,其他人都说了不算,最多像随分子一样,来给捧捧场,来帮帮忙。支援建设自己的家乡,核心还是要让农民自己动起来。不过,只靠农民也做不起来,因为农民已经被挖空了,已经没有人才了。 新的人才怎么来?除了“新娘子”以外,还需要“新郎官”。这个新郎官就是以运营的姿态,用共生的模式进入到乡村里面。只有新郎和新娘子一起共同建设家园,我们才可能赢得乡村的经济发展。

二、隐居乡里为何成为爆款网红IP?

2015年,我在北方的一个小山村子里,和当地老百姓一起从一个小院子开始慢慢摸索,到现在,已经有70个院子分布在北京周边。在一晚上2000元左右的平均房价的消费状态下,现年平均入住率到76%以上的。这的确是一个很火爆的状态,但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不是我商业上的收获,而是我在城乡建设这个乡村产业运营方面的一些收获。

我的主题叫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和在地化运营。我刚才讲到新郎子和新娘子那必须是共生的。如果不共生,且不说中央政策不允许资本侵略似的下乡,不允许城里人到乡村去搞房地产开发、搞圈地运动,就连农民自己都不会允许你在这个地方搞了一圈,赚了快钱,留下一个烂摊子。

城里人什么都不缺,只缺一个活着的乡村

城市人缺什么呢?城市人缺回归自然的心态,缺一个回归诗酒田园、回归故乡的出口。所以,现在的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尤其从2015年之后,也就是我做乡村产业运营的第一个实验——山楂小院以后。

现在无论特色小镇还是田园综合体,全都风生水起,乡村突然之间变成了热流。可有很多人是把乡村往死地做,要么没做起来,要么做起来已经不是村子了。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讲,做乡村首先一定要相信乡村是活着的。虽然农村在凋敝,虽然有很多房屋已经被闲置,很多年轻人已经外出,乡村已经显得没有任何生机,但事实上它还活着。而且,城市人需要的也是一个活着的乡村。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乡村隐含着巨大的商机

这张图是我在2015年9月份在北京延庆(冬奥会筹办所在地)做的第一个村子——下虎叫村中的第一个院子。9月份跟村子谈合作, 9月中旬展开实际的合作、施工队进场施工,10月份完工,11月份开始测试, 12月底开始运营。

这是一个北方闲置的农宅,十几年都没有人住的破墙烂屋。我们把它改造完成的时候,正好下了一场雪,于是拍了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很快,这个小院子三个月以内的房间全部都被订空了。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这个院子只有两个卧室,平均一个卧室每晚一千元,每个院子安排了一个我们培训好的农民管家,然后我们进行互联网的宣传和服务对接。

保留自然环境,让大自然来做我们民宿的设计师

我们改造的院子,外部尽量保持乡土的原始氛围,包括玉米、瓦缸,几乎没有花太多的成本,尽量让房子外部放松,让大自然来做设计师。对内部进行了用心改造,让城里人有一个很舒适的居住体验,既不需要投大资,也不需要大拆大建,更不需要去改变太多人的习惯。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然后就呈现出一个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原来乡村的一个状态,它已经成为每一个人心目中的诗酒田园。村口的一棵老榆树,甚至房屋上的旧物都仍然保留着,这些是再高明的设计师也设计不出来的。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这些需要自然、岁月赋予它们足够的历练,才能够沉淀出这样的美感。我们第一个院子为什么叫山楂小院?因为那个村子满山遍野都是山楂树,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很快就成了一个网红级IP。

城里人为什么想去乡村?因为他想放松,城市工业文明让他们的心态越来越接近机器,而机器和人性是相悖的,他需要到乡村找回自己,找回那个像动物一样的自己,才能让他彻底地活得有个人样。所以,我们满山的野花、蘑菇,甚至一场秋收的劳动,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又回到了童年,又可以和大自然对话,又可以去接触像海子诗歌里面写的那种“关心粮食和庄稼”。

他们要很辛苦地去劳动吗?其实是叶公好龙而已,城市人已经离农作劳动很远了,但是他们喜欢去接触,这种接触对他们心理上是一种安慰。我们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切入点。这是公园、楼盘没有办法给他们,只有活着的乡村才能给予。

其实每一个闲置的农宅,都曾经是一家人的宫殿

在北方有数十万计的闲置农宅,但是没有人去发挥它的价值,反而有农民自己想要搞点农家乐——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私搭乱建,刚刚运营没多久就被强拆。

实际上他们处于一种很纠结的状态,经常有村民在我跟他们讲营销课和策划课的时候,说摸不透政策边界在哪里,永远弄不清到底怎样盖房子做旅游才不会被拆。

城市人很渴望有个院子。在北京一个四合院要上亿,但是我们在乡村稍微修整一下,一个院子只需要花30万到40万的投入,就可以重新再造出一个城市人在乡村的家的感觉。我们当时只用了30天、30万,就把一个破院子修整成了一个小型度假体。大家可以看出,乡村那些闲置的农宅和那些闲置的土地蕴含着多大的价值。

三、乡村民宿最核心的五大问题

1.0版本的农家乐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现在城市人对乡村的需求。城市的中产人群消费不断升级,而农民永远摸不到城里人不断升级的需求到底在哪里。

这个时候就需要专业的运营团队和农民携手盘活资产。但盘活的过程中,村民认为把房子做得越豪华越好,比如他们认为安装一个五星级酒店的大吊灯,或者把饭菜做成法式大餐,客人会很喜欢,其实不是。城里人真正想要的是乡村的一个家,是在最传统的生活方式里面又有城市舒适的体验。

所以,结合点在哪里?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传统的生活方式里有城市舒适的体验,这才是城里人喜欢的乡村民宿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我们设计的院子是独院独租,院子里面不论两间房还是三间房,都是整租,不拆开单独。这样让大家有一个完整的乡村院落空间,像走亲戚一样。一个院子配一个管家,做饭、接待、打扫卫生全部包干。从客人的角度来说,就会有进入乡下亲戚家里的感受。

这是我总结出来的经验,只要把这五点满足了,其他的都是花边,都不是最核心的。这五点直接决定了客人会不会跑,还来不来。

四、乡村发展关键:环保生态,健康自然

我们要保持生态文明,毕竟乡村垃圾处理能力很差。比如我们用手工肥皂、木制梳子、棉麻布草的杯垫、木质的牙刷。如果我们不从源头上控制垃圾,乡村必然有一天也变得跟城市一样难堪。

既然乡村是一张白纸,我们利用乡村建设心目中的家园,从一开始就可以吸取城市建设的不足,对垃圾分类处理,这样,村庄才能够永续发展,形成生态型的美好家园。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城里人的确有病,一种叫“自然缺失症”的病

当时我们在改造村子的时候,都是找的一些杂草丛生、残垣破壁的房子,村里很多人不理解,以为我们要拍《聊斋》。他们问我们要在这里做什么?我说做旅游。他们听后哈哈大笑,说你做旅游不去四川的九寨沟,来我们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能搞什么旅游,怎么可能有人会来!

我说城里人会来的。当我们第一个院子建起来,城里人乌央乌央把三个月的房间都订满了的时候,老百姓更困惑了。因为他们只看到院子外面破破烂烂,没有进去过,不知道里面改造成什么样,所以他们又问我,这城里人是不是脑子有病?我们家盖的大瓦房,贴的防潮的瓷砖,他们都不来,居然喜欢住破破烂烂的房子,还花2000多块钱,你们简直是骗子。

我说城里人的确有病,一种叫“自然缺失症”的病。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但为什么大家愿意花2000多块钱住一晚上就走?因为自然,因为大家缺失自然,需要回到这样的环境修养身心。这不是一个小需求,这是一个非常旺盛的普遍性的需求。而这种普遍性的需求,不仅仅是来自身体上的、生理上的,更多是来自心理上的。

五、如何培训管家?

我们十个院子由十个农民管家打理,只有一个管理人员,客人只能通过网上预订,定完以后你进入到院子里,只能看到当地的农民管家,看不到任何的工作人员(除非发生意外,工作人员会去解决处理)。

如此一来,给城市人一个非常好的感觉——这些村民和我想象中的村民完全不一样,管家的状态比海底捞的服务员还要好。于是他们便问我,如何培训管家的?

让农民收获最大利益,便是对客人的最好“服务”

其实农民只要赚到了钱,你让他装不高兴,他都装不出来。你告诉他,美好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当他把家门口的工作和他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你想让他做乱,他都做不乱。人对正向能量的需求就像飞蛾遇见火一样。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当我们把这样的环境呈现给客人,而客人又和村民产生很好互动关系的时候,我们这个产品就慢慢有了一种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是大家对乡村的另一种认知。

用低廉的乡村资源获取不可思议的经济收益

山楂小院有很多山楂,满山遍野的山楂成熟了,当地老百姓都懒得去摘。山楂其实是个很好的东西,可以治小儿结石,可以美容养颜,能防治高血压,所以我们就想把山楂收回来,研发成山楂汁。

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火候、浓度控制好,什么添加剂都不放,只放糖和适量的盐。开始是免费送给客人;后来客人很喜欢,要求买回去,一买就买几十瓶塞满后备箱;喝着好喝,又要求网上预定,我们又把物流打通,在网上展开电商服务。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一斤山楂可以熬两瓶山楂汁,每瓶售价50元,而一斤山楂的成本只有五毛钱,以至于现在山楂汁的收益已经快超过房费的收益了。

这就是乡村的资源、资产的潜力。但如果要靠农民以他们非常被动的市场认知力去做这件事情,恐怕永远做不出来。

老百姓说,我们和你一起熬山楂汁,成立合作社来来做这件事情吧。我相信也许有一天,我们这些院子,可能会因为某些商业的因素,交给其他人来运营。但是我相信山楂汁会成为一个比客房还要有潜力的产业。

还有当地野生的、看上去奇丑无比的小苹果,也很受城里人的喜欢。后来我们把这些东西进行分类、收集包装,通过院子进行销售,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产业链。当地的苹果和小米一生产下来,马上就销完,几乎都不用营销。因为我们有70个院子,每一天差不多有300多人要入住,消费这点东西简直轻而易举。

这样一来,城市周边像卫星一样围绕的很多村庄,他们自己小农经济生产出来的这些物产,就能够给城市形成一个给养体系。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极少人有机会吃到农民在自己田间地头中种的蔬菜和水果,味道很好,就像我们小时候吃到的水果和蔬菜的味道。

六、打破不健康的供养关系

以前,农民眼睁睁看着自己种的菜,吃不完烂在地里;而城里人只能吃地沟油和化肥大棚菜,这就需要我们一起去解决城市和乡村的这个断层。工业化和以城市为主导的利益关系以及资源配置关系,形成了一种不把人当人的给养关系,而这种关系需要被打破。

未来的生活必然是以乡村为主导,但乡村永远离不开城市。如果说城市是前30年共和国的长子,那么乡村就会是共和国更有发展潜力的年轻的次子。在这样一个继承的关系中,我们把城市的优势和乡村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乡村所有的东西都会变成宝贝。

我们做的这个事情,不仅仅是商业,更是一个改良社会的样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需要把乡村好的东西挖掘出来,也需要去改变城市人一些固有的思维。怎么改变呢?大家看这张照片,我们的一顿普通农家早餐,几个手工馒头,一碗小米粥,几个咸菜,蒸红薯和柴鸡蛋。

我们一开始就定下一个规则:所有客人到我们小院,鸡蛋只限量供应一人一颗,即便是贵宾,也不例外。为什么呢?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我们的鸡蛋都是当地农户自家散养鸡所生,每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冬天冷的时候还不下蛋,如果我们无条件供应客人所谓的“农家鸡蛋”,产量肯定不够啊,那只能以次充好、给客人假的东西了。

同样,客人提出要买鸡,我们也不卖,也不让村子其他人来规模养鸡,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作出第一个院子的时候,有客人曾经一口气把村子里15只鸡买走了。一个50户人家的小村子,总共才有多少鸡?当时村民就疯狂了,村民就跟我们正常市场经济下的行为一样,马上有八户农民在山上圈了八个山场,要大规模的养鸡。但是我就跟村书记说了,赶紧杜绝,赶紧拆除。我们好不容易把客人引来村里,就是想让大家享受这里的原山原水,结果你山上全部都建成养鸡场了,那客人还来干什么?

所以,我们就告诉所有从城市来乡村的客人,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有品质的简约和有节制的奢侈。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我们现在已经做了五个村子,有八名经理,离职率最低的就是扎根乡村的这些经理。到目前为止,除了因为不合格开除了一些人外,员工主动离职率几乎为零,为什么?因为我们做的这个事情,它不仅仅是商业,更是一个改良社会的样板。而这个社会的样板,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我们引导着老百姓、引导着客人去实现。

七、城里人最重要的需求

城市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没有出口(优质的生活方式),但是这些美好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就一直存在于乡村。我告诉我的团队:客人消费的绝对不是你的床板,而是乡村——比如大雪封山、炊烟袅袅。我们就把乡村的这些场景呈现给城市人,勾起他们心里对乡村的回忆。

我们只想做大自然的收银台

大家知道农夫山泉的广告词——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我告诉我的团队,我们要做大自然的收银台:我们建一个院子,收大雪封山的钱,收炊烟袅袅的钱,收晚归的燕子的钱,收满山小松鼠的钱,收郁郁葱葱山林的钱,收潺潺小溪的钱。

早在诗经时代,伟大的中国先辈就已经为乡村做了最好的文案。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就是乡村的代言人,他们用诗酒田园给大家传递信号,告诉大家乡村是美好的。所以,我们只需要把乡村里面容易让我们出戏的东西改变掉,就可以了。

旅游就是要做好精神按摩

旅游的本质是什么?本质就是哄人。哄人和骗人当然有本质的区别。哄,就是你跟女朋友说爱她,你把天上的星星摘给他。谁都知道你不会摘星星,但是女朋友听着爽,觉得你爱她就够了,这不会造成多严重的责任,让她很舒服,让她的心理得到了按摩,这就叫哄。而骗就是说你明显蓄意要侵害别人利益,别人一旦醒悟会很愤恨。

我们做旅游,卖的绝对不是硬件(而且硬件容易被逾越),我们一定要学会做精神按摩,就是要像哄女朋友一样哄客人。

我在培训管家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就是永远不要跟客人讲理。客人花钱不是来给你讲理的,就好像你和老婆吵架,不要跟她讲理,越讲越讲不明白,她本身就没想跟你讲理,只是想获得心理安慰。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其实就是顺着她,让她心里平静下来。因为来的客人最大的诉求是放松和平静,如果你跟他讲理,越讲他心里越不平静,这就和他要来乡村消费的那个点越来越远。

让村民把客人当远房亲戚一样去服务

我最开始请了一个五星级酒店的培训师来培训村民。我想,城里面的服务员很多也是从农村来的,他们在城里面能做好五星级酒店的服务,在自己家门口也应该能做好。可是,当我真把五星级酒店的培训师拉来给村民培训以后,第一天农民就走了一半。

我很奇怪,那些农民为什么要走?他们说,这事我们做不了。你看吧,你们的经理培训我像空姐一样站,像士兵一样走路。我都活到50岁了,突然发现自己不会站、不会走。你让我干一天活我都不觉得累,你让我那样站着,我真觉得别扭,走路三个人一起走,前后距离得一样。他觉得自己像故宫里面的宫女一样,说自己老骨头一把了,这事真做不了。

后来,我就赶快把那个培训师开了,然后直接培训他们。我对他们说,首先,你不要把客人当上帝;其次,你不用做太多,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就行,比如你在给客人端饭端菜的时候,不要把手指头伸到汤里面,客人洗澡的时候,不要不敲门就破门。

村民大笑说,我们根本不可能那样做。我说,那不就行了,剩下的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你就把客人当你们家远房亲戚,近了都不行,比如你不能把客人当你家老公,跟客人说“去把碗洗了”。近了不行,太远也不行,太远了你别扭生熟。就是当远房亲戚好久没见,突然来了很开心,我做好吃的给你,我把家里收拾干净,就这种状态,就可以了。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八、如何遵从乡村发展逻辑,打造乡村原生态生活?

我们搞乡建,从来不赶农民,因为赶农民成本极高。从商业和社会学来说,农民才是这个地方的主人,他们在当地生活了很长时间,和当地的自然关系和人际关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而这个生态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理解、遵从,而不是需要我们去破坏和重构的。

必须要遵从乡村的规律,才能在乡村把商业长出来

乡村的重构成本极其高,所以很多做特色小镇的和田园综合体的,玩到一半就玩不下去了。我们给一个地方做规划,怎么才能够做出一个真正让当地的商业能生长起来的规划。这其实是政府和规划人员都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必须做一个可以落地的规划。现在很多人觉得规划落地是件很难的事情,其实不是规划难,而是我们判断错了规划的价值。

现在很多规划师和建造者的思维都被城市的工业化思维侵害掉了。工业化的思维就是,我想要个孩子,我就去拼,把谁的鼻子、谁的眼睛、谁的身子拼出来,就是孩子。这不符合逻辑。乡村的逻辑是,我播种一粒种子,它慢慢生长,也许长出来了,也许没长出来,也许长得很高,结出了累累硕果,也许一场暴雨就把它冲毁了。这才是乡村的逻辑。我们必须要遵从乡村的规律,才能在乡村让商业长出来。

我们就想给城市人一个真正安宁的可以隐居的地方

我的很多客人,开车路过村子的时候,都想象不到村子里会有我们这样的院子。没有大牌坊,没有很酷的路标,什么都没有,所以叫隐居乡里——我们就是给城市人一个真正安宁的可以隐居的地方。因为只有这样才最放松,才符合我们商业的本质。

有很多人说在村里太无聊了,没有玩的东西,尤其是孩子的娱乐设施。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很多人把我们这张照片作为一些农业杂志的封面和乡村旅游推文的头图。因为大家觉得这是比较令人向往的乡村生活状态。事实上营造整个场景花不了5000块钱,全是淘宝货,一串串灯,几个帐篷,一个毯子,除了投影仪贵一点。其实乡村真正能够吸引城市人的,重点是环境,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把它借用起来,用很低的成本,就能够构建出城市人想要的梦境。

人性倾向自然,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

这是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开同学会,生日会,然后各个家长带自己孩子来聚餐。细想一下,城市里面其实很难有这样的环境。在这里,人们和自然融为一体,整个环境的营造,是独一无二的。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这种院落式的居住环境是中国人非常高明的一种发明,让人和自然处于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关系——给我安全感,让我能够和天地对话;如果环境太恶劣了,我退一步就回到房间里;如果环境好一点,我需要劳作,就可以走到院子外面。这种三层递进式的建筑关系,只有在中国为源头的院落环境里面才能够实现。乡下的一个小院子,因为符合人心理上最基本的诉求,所以小孩子在里面就会非常的愉快。哪怕院里并没有什么非常奇特的娱乐玩具,但是就抓住了孩子的心。人性倾向自然,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

九、乡村产业运营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我们从一开始把这当做一场革命。我和几个合伙人,从一个院子做起,虽然有很多的不理解,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一路做了下来,尤其是我们最早的这三位管家。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我们把村民们健康、自然、淳朴的笑容,转化成了商业价值

中央电视台一次采访农民管家,问他们一年家庭收入多少钱,她说少说有10万——两个人的工资,一个月七千多,一年下来就八九万;每年分到村上的房屋分红,能分到三四万块钱;每年卖农副产品也能卖两三万块钱。我很震惊,然后思考我们做的这个事情有怎样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我们的管家,从最早的三个,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位了。

这个世界没有谁会白给谁东西,任何的劳动需要价值,我们村民的劳动也需要价值;村民们保留好的山山水水,需要付出代价;村里淳朴的人情关系,也是有商业价值的。

很多人做乡村工作,意识不到村里留守老人的价值感

很多人做乡村工作,意识不到村里留守老人的价值感,我以前也意识不到。只有我们发现老百姓和乡村真正的价值点,才能够实现四两拨千斤。如果把乡村的东西推倒重来,再构建城市的东西,那跟城市相比,没有任何竞争力。但是我们可以把村里不能做管家的老头老太太聚集起来,让他们种菜,然后用高出市场20%左右的价格来收购,卖给城里人。其实这里面我们也不亏,农民也很赚。现在每天早晨一堆老头老太太就提着一篮子鸡蛋、一篮子自己种的玉米、红薯、萝卜,排成一长溜,非常壮观。他们都很开心,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强烈的价值感。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将村民的优良品质变成一个很好的循环体系,传递给客人

我在村子里说,你们的菜有多少我收多少,我们小院消化不完,我就把它包装成伴手礼全部送给客人,客人很开心。

当我把这个商业模式完善了以后,我发现他们把优良的品质变成了一个很好的循环体系,传递给我们客人。当我们的客人发觉送给他的伴手礼,是一个老太太用闲暇时间亲手一点点种植出来的时候,他得到的绝对不是一顿好菜的满足感。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十、作为乡村运营商的主要工作内容

我需要更多做乡村的人能懂乡村,同时也懂城市,把城市和乡村链条通过市场化的方法连接起来,把乡村的价值真正的传递出去。我希望这种模式能得到普及,不是我有多牛,而是乡村本来就很好,我只是把它打通了。我们对乡村的尊重、对市场的尊重、对商业的尊重是一样的。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我从来不讲扶贫,我只是想把大家的价值连接在一起

这是我们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的一个项目。农民成立合作社,收了8个闲置的农宅,由扶贫基金会投资300万,把农宅打造成民宿,交给我们来运营。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很快给农民的分红能够达到一年80多万,帮当地的农民卖蔬菜、卖土特产,能够卖到20多万;给当地农民管家付出的工资能付50多万。仅仅8个小院子,就可以给一个乡村支撑起一年100多万的收益。农民分红的时候,说:整天搞扶贫,这才叫实在。当时扶贫基金会的秘书长语重心长跟我说:我没想到你用市场的方法,这么轻而易举的就实现了我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扶贫模式。

我只是想把大家的价值连接在一起,让城里人也开心,让农民也赚钱,让每一个劳动者得到他应有的回报。

我们的定位是乡村运营商,负责乡村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村民培训、村民管理和市场营销。类似于滴滴体系,我们授课,制定标准,管理培训村民,让村民来做管家、提供服务。由村集体牵头成立一个合作社,把闲置的农宅收到合作社,原来的农宅业主通过分红和租金获取得收益,我们通过运营获取收益,再跟合作社和管家来分成,管家以发工资的形式,合作社以分成的形式。

政府做好外围应急保障以及配套设施建设,这就形成了最早良性的乡村企业合作运转体系。村里人有资源和资产,由合作社来租农民的房子(我们作为外来的运营商,从来不租农民的房子),合作社成立资产管理主体,按我们的标准修建好以后,委托给我们来运营。我们运营赚的钱跟村民来分,乡村的经济就靠几个院子盘活了。

我们要做的乡村,既不属于原来的乡村,也不属于原来的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乡综合体

乡村盘活以后,来的客人都是高消费人群。现在,我们村里的酒吧、向城里人开放的小商店、各种亲子娱乐教室和自然学校都建起来了,这样一个新型的乡村生态体系和商业体系就形成了。我们在乡村要做的事情,既不属于原来的乡村,也不属于原来的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乡综合体,而这个新形城乡综合体必须要建立在以当地人为主体的前提下。

我一直跟我的村长举例子说,村长是董事长,掌握所有资产,我是CEO,来帮你管理村子,这样一个协作的关系形成以后,一个村子做六个度假小院,只需要投入210万,但是一年的流水可以做到280万。这个数据已经是三年前的数据了。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数据在不断的更新,现在农民的经营性收益已经有28万,一共能够达到近100万。就是我刚才讲的山楂汁,玉米等等这些收益。

所以梳理一下我们的合作模式,村集体永远是主体,运营商永远需要,离开这两点,乡村转动不起来。

归纳我们的工作方法,我一直称之为“针灸式改变乡村”

我们首先尊重乡村的生长规律,相信它是活的。它虽然生病了,虚弱,脏了乱了,但我们只需要把它擦干净,只需要逐渐打通它的穴位,把里面不畅通的地方变畅通,去激发它的自尊和活力,我们就能够获得一个活生生的乡村。

如果我们把乡村推倒重来,我们在事实上获得了一个僵尸,虽然这个僵尸被化妆得很漂亮,也是鸟语花香,但它永远不是乡村,你永远得不到邻居的问候,也永远得不到村民之间质朴的迎接。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五年内争取在全国做到3000个小院

现在已经不需要更多的城市了,城市也不需要更多的公园,再多的公园也解决不了城市救赎自己的感受。我一直讲,乡村是目前为止救赎城市的唯一出口——因为城市已经由工业文明把人性推到悬崖边上,如果再不找一个可以释放的出口让人回归自然、回归人性本身,我们可能就崩溃了。所以我立下一个目标,在五年内争取在全国做到3000个小院。

十一、我对乡村建设的一些感悟

乡村其实本来就很好玩,好玩的东西不是我们构建出来的,乡村真正吸引人的东西是刚才我讲的那些风花雪月、鸟语花香、大雪封山和炊烟袅袅,也是那些人情世故,那些村口扫雪的大妈和给你烙春饼的大嫂,这才是乡村。

城市人需要的是诗酒田园,农村人需要的是不断赚钱

我们在提供农民服务的时候,如果让她练就一身空姐一样的姿势,和宫女一样的步姿,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唤醒农民的自信,他们才能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样一来,城市人需要的都是诗酒田园,农村人需要的就是要不断赚钱,只有农村人不断的赚钱和城市人不断地放松,我们的这个体系才能够慢慢地形成一个最平衡的点,城乡才能够流动起来。 我们就像打太极一样,把这个城乡的阴阳关系重新进行调整。但是我们不只是做民宿,我们想要做的是原乡产业集群。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什么叫原乡产业集群?我们将刚才讲的民宿小院来梳理一下:原乡产业集群就是用当地的劳动力,用当地的资源,让当地人也能够受益,让当地的文化能够得到滋养,环境不被破坏,同时又能够结合外来思维的优势,商业的优势,让这里面的文化得到滋养。就好比我们用的是当地40岁到50岁的大妈,这群最令政府最头疼的人,结果在我们这成了村子里面类似乡村白领一样的最高收益的一群人,非常受尊重。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其实在农村,大家对于资源的使用是极度节制的

我希望当我们面临一个商业在一个地方开始得到成长的时候,它的文化仍然能够继承。类似我妈妈把一个塑料袋都要打上补丁用的这种状态,她不是为了给谁看,她也不知道什么叫环保主义,她只是出于自己的本心,觉得这个事情就应该这样做,这就叫文化。

如果人心越来越坏,我们不如不发展乡村,就让它像一个处女一样保留在这个地方,让未来有能力的人再去开发它

如果说我们把一个地方商业做起来,换来的代价是当地出现了抢客、宰客、拉客,人心越来越坏,我们不如不发展乡村,就让它像一个处女一样保留在这个地方,让未来有能力的人再去开发它。

比如说我们开始做姥姥家的时候,村长就经常跟我吵架,他说他好不容易找来的一百多万,顶着巨大的压力,结果我还把姥姥家原来那个像破坟堆子一样的烂门头保留着。全部村民都骂我是个败家子。花那么多钱建了个破房子,没建成一个新的大瓦房。我就给他讲,我说这个已经不是给老百姓住的房子了,这只是一个生产工具,只要它能够赚钱就可以了。

有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地去恢复有机原种

房子只是一个点位,一产、二产、三产我们统一要升级。一产要升级的,就是原来的大规模作业,恢复到小农经济和大规模作业自然而然的状态,有大块地就做大规模作业,有小块地就发挥小农经济的价值,但是有一个原则,尽量地去恢复有机原种。我们提倡当地当季不食不吃的生活。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农产品由八毛钱提升到八块钱的价值。有机种植,化肥农药是没有污染的,甚至养殖也遵循自然规律,让大家少吃肉,吃好肉,不要进入到口欲的无限满足,健康的无限伤害里面去。

二产,我们乡村很难再去引进大量的水泥厂、钢铁厂这样的污染型企业,更多的乡村其实就是发挥它的优势,做一些农民能做的手工加工的产业。

三产就是城市人和乡村人共同再造的一些乡村民宿、乡村酒店、自然教育以及田园商务区、乡村联合办公等等。只有城里人才能运营的一些新型的重运营的产业。我觉得这样一来,大家原先的理念可能就清晰了。我们想回到人之初性本善,回到对原始又优质的生活追求里面去。 但同时我们要进行大量的人才的培养,去扭转大家的思维。乡村干部要有让大家发展产业的思维,能够作为乡村的产业带头人,理解产业,能够开放迎接外来的商家,同时培训乡村经理人,呼唤更多的年轻人回来。

我们乡村不是需要更多的创业者,我们乡村需要更多的经理人

政府在讲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我最知道创业是啥滋味了,九死一生。你没有学过的任何课都要用资金去填补那些外部的坑,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创业,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创业成功的。但是很多人通过勤劳和思考,是能做管理的。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十二、原乡产业的运营模式

乡村管家和服务员就不用说了,就是我们培训村里面留守的人员。做管家和服务的,这也是最后的第一个重点,原乡产业。从这个模型里可以看到,乡村需要什么?

【和盛城乡书院】陈长春《乡村产业运营的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乡村需要资本,需要钱,但是需要谁的钱?钱怎么花?

比如说政府成立的一些旅投公司,其实他们有很多支援乡村建设的投资任务,但是这些钱要投到乡村,往往都是渺无声息,在目前的局面来说,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我也接触了很多地方的农投和旅投公司,他们手里拿着一堆钱,不知道怎么在乡村使用。

第二是社会资本,城里有很多地产开发商,或者说一些有钱的人,拿着钱想到乡村去找一片蓝海,去投资建设、运营,但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进入乡村,甚至政府还整天在划出各种红线来防止资本侵略式下乡,防止建大别墅和小产权房。村集体和村民更是不知道该怎样发展当地。

乡村其实最需要的是乡建投

我通过做民宿梳理出来,乡村最需要的是乡建投,有点类似于城市的“城建投”,这个平台它的价值在哪里?它的价值在于能够把政府、社会资金、集体的资金资源吸引来,共同形成一个暂时还没有回报的时期,但它有资产的沉淀。

把这些资产放在乡建投这么一个公司,或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把村民的个人资产如宅基地、农房这些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托管给外来有经验的运营公司来运营,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一个很好的局面。

社会资本不再具有侵略性,同时因为有政策资本进来,可以去改造一些基础设施,所以社会资本也就敢进来了。所以政策资本做引导、做配套,社会资本跟进,然后村集体和村民把利益抓进来,将来他们是利益主体。

因为所有的事情到最后收益的必须是村集体合作社,这样一来就符合十九大讲的壮大集体经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外来的力量和内部的力量同政府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同时挑选运营公司。

通过我们自己的实践和摸索,能够更好的优化这个模型,找到乡村的解决之道

通过这样的模型,整个乡村哪怕只有一个产业能盘活,如果再有更多的产业进来,它会像烧火一样不断地加柴,烧得越来越旺。所以我觉得这么一个模型抛出来,也许它还不是很完善,我希望跟在座的各位实现进行更多的探讨。通过我们自己的实践和摸索,能够更好的优化这个模型,找到乡村的解决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