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忽然愛“找茬”?或是因為表揚不當。家長會表揚,孩子更優秀

如果孩子考試考了好成績,把試卷拿到家長面前,等著家長誇獎的時候,家長只淡淡地瞥了一眼,一句表揚的話也沒有,孩子一定會特別失望!而且,還有一個附帶的壞影響,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會大打折扣!要知道,沒有哪個孩子的好成績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離不開孩子的努力和付出。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指出,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比起生理、安全和社交需求來說,這已經是一種高級的需求,僅次於最高級的自我實現的需求。

孩子忽然愛“找茬”?或是因為表揚不當。家長會表揚,孩子更優秀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圖示

為什麼人們需要表揚?

1,表揚的意義在於體現存在的價值

(1)人應當自尊,人也需要被認可。尊重分為內外兩種,一種是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而另一種是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當一個人的尊重需要得到滿足時,這個人就會變得十分自信,對社會和他人呢,也是滿腔熱情!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被他人肯定和賞識,一個人才會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2)成年人需要表揚。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在單位裡完成了一件別人做不到的工作後,領導如果視而不見,你肯定會心生怨言,產生“良禽擇木而棲”的跳槽念頭。反之,如果領導第一時間肯定你的努力,讚賞你的付出,你一定會生出“士為知己者死”的感動,更加盡心竭力、任勞任怨。

再比如說,妻子精心烹製了幾道精美的菜餚,丈夫卻在飯桌上想著工作上的事,一點也體會不到妻子的匠心,反而味同嚼蠟,妻子肯定覺得自己媚眼拋給了瞎子看,白花了一番心思!不出意外,後面就會尋機會找茬吵架,而且她多半還會撂挑子不幹。

(3)未成年人更需要表揚。未成年人由於心性未定,更加容易受情緒化影響,所以,有句話說得好,成年人只講利益,小孩子才分對錯。就像嬰兒餓了就會大哭,大人餓了還會看外界情況允不允許表達出來。小孩子總是更加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比起成年人對錶揚的需要,未成年人顯得更加迫切和直白。

孩子忽然愛“找茬”?或是因為表揚不當。家長會表揚,孩子更優秀

2,該表揚時,家長千萬不要吝嗇

(1)孩子會想辦法“找茬”。若是孩子的努力得不到家長的賞識和肯定,孩子毫無疑問會感到失望和失落。這時候,他們免不了要耍些小性子,通過“找茬”來吸引家長的注意。性格內向的孩子會悶悶不樂、不搭理人,外向型的孩子則會發脾氣、扔東西,激進叛逆的孩子還會在接下來的考試時故意考砸,實施他們以為正確的“報復”行為。

(2)孩子會形成錯誤的認知。孩子這時候的心理是:既然我考得好爸媽不在乎,那麼我考得差他們也不會在乎!想考好還要吃苦,不想考好放鬆學習就可以了。

一旦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甚至付諸行動,問題就嚴重了!要知道“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學壞容易只在一瞬,學好太難,需要長期堅持啊!

劍客老師從事教學工作近30年,帶過幾屆班主任,家裡也出了個名牌大學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涯,更加堅信家長善用表揚,孩子更加優秀。

表揚有什麼規律?記住三要素

1,及時。表揚一定要及時,才能發揮正向作用。

(1)及時表揚能給孩子正向反饋。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玩遊戲?因為能得到第一時間的反饋。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在網上發表文章?也因為能得到網友的即時跟帖互動。一件事幹得漂亮,誰不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看見、佩服、稱讚呢?霸王項羽曾說過:“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雖然不無誇耀,但這是人類的正常心理。孩子學習進步了,修養提升了,都應當給予及時表揚,這種正向反饋能激勵孩子持續發力,不斷提高。

(2)延後表揚有時會適得其反。在應該表揚的時間點上不表揚,非要搞什麼延遲滿足、挫折教育,等過了這個點再來補上表揚,怎麼看都像是演戲,缺乏誠意。眾所周知,跳舞必須要合拍,才賞心悅目,踩不到節奏,慢半拍,就怎麼看怎麼彆扭!所以,應當表揚孩子時,家長一定要立即奉上稱讚之詞,絕不要拖到孩子的期望變成失望了再來說,遲則生變。

《一千零一夜》中有個“漁夫和魔鬼”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魔鬼在前三個世紀裡許願,會給救他的人以豐厚的報酬,但三個世紀的等待落實了之後,他的期望就變成了怨恨,之後若有人救他出來他反而要恩將仇報了。

2,有度。表揚一定要有分寸,過猶不及。

(1)過分的誇獎,會讓人覺得虛偽。比如,一次月考中略有進步,從班級前30名進步到前20名,可以實事求是地加以肯定,千萬不要誇大其詞,搞得孩子好像高考中了狀元一樣!

(2)誇獎也不能過於氾濫,別動不動就來表揚。不管什麼都來表揚一通,就會使人對錶揚失去期待。比如,一些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回答問題不管對錯都先表揚一通,學生就會覺得這樣的表揚索然無味。孩子做了他們應該做的事時,家長也不必件件都要表揚。做得超出應該的值,表揚才合適。

3,創新。表揚一定要別出心裁,不能千篇一律。

(1)孩子需要有創意的表揚。所謂創意,就是出乎意料的想法。不在孩子的想象範圍內內,這樣的表揚才能讓孩子眼前一亮,得到意外的驚喜,特別感動,念念不忘。比如,幫孩子實現一個期待已久的願望。

(2)孩子不喜歡沒有創意的表揚。翻來覆去只會那麼幾句濫調陳詞,會讓孩子覺得特沒勁。比如,只知道說“你真棒!”“太厲害了!”之類的話,孩子聽多了就容易產生厭煩心理。

孩子忽然愛“找茬”?或是因為表揚不當。家長會表揚,孩子更優秀

如何表揚?避免四個“不能”,做到“四要”

1,不能泛泛而談,表揚要結合具體的事情。

(1)表揚要具體,不能大而化之。孩子取得好成績,家長不要只會說,不錯,比上回好,要繼續保持。到底是因為在哪些方面比過去有進步,家長要把它找出來加以肯定。哪裡比上回好,為什麼好?

(2)表揚要落在實處,不能浮在半空。比如說,孩子語文考試中作文得分明顯高於以往,要著重表揚作文上的進步,而不是泛泛地整體誇一下就完事。要把作文進步的細節都弄清楚,究竟是主題立意、行文結構佔優還是遣詞造句精彩?不能是“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含含糊糊地誇兩句好就完事。

2,不能只誇結果,表揚要著重於取得成績的原因。

(1)表揚要誇原因。比如說上面講到的作文分數高,要表揚孩子近階段認真閱讀、觀察細緻、勤于思考、勇於表達,而不是誇孩子你作文寫得好,很棒。

(2)誇原因要強調努力。特別是講原因一定要落在孩子怎麼努力上,而不能歸功於孩子多麼聰明,這會讓孩子懈怠,覺得單靠聰明就管用了。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通過持續10年的跟進試驗,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

“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德韋克團隊發現,採用了錯誤的誇獎方式,對孩子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第一,認為聰明更重要,孩子會下意識地覺得努力沒那麼重要,更有甚者,會故意不努力,因為孩子會以為做一件事需要努力就等於自己還不夠聰明;

第二,經常被誇獎聰明的孩子,一旦遇挫,失敗感更強烈。所謂捧得越高,摔得越重,就是這個道理。

孩子忽然愛“找茬”?或是因為表揚不當。家長會表揚,孩子更優秀

快樂的父母對他們的女兒鼓掌

3,不能只唱讚歌,表揚要與指出不足、提出希望結合起來。

(1)不能溢美,也不能對缺憾和不足假裝看不見。事情都有其兩面性,既要看到成績,也要看到不足,在表揚的時候稍微夾帶一點私貨,孩子更樂於接受。同樣,若是專門批評孩子的某些不足,孩子會增加沮喪或者牴觸心理,效果並不好。

(2)合理的做法是三部曲:表揚+批評+建議。在不同場合注意這三者的順序和比重,搭配起來使用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是以表揚為主,還是以批評為主,或者想提出建議,要根據想要達到的目的來。這三者可以分別單獨使用,也可以兩兩組合,直到三位一體。而且,誰先誰後,也要認真考慮,不能張口就來。比如說,想委婉地批評孩子,就要先以表揚來作鋪墊,在孩子心情愉快的時候,水到渠成地點出批評意見,最後給出合理建議,孩子就會心悅誠服。

4,不能濫用實物,表揚要與激勵措施區別開來。

(1)表揚的方式多種多樣。口頭表揚、口頭表揚加實物獎勵、口頭表揚與兌現對孩子的某項承諾、口頭表揚與達成孩子的一個心願,等等,要結合起來靈活運用。

(2)要讓表揚給孩子創造驚喜。不時地給孩子一個意外的驚喜,讓孩子對家長的激勵和賞識充滿期待。而若想得到這些驚喜,除了努力別無他法。這樣,還怕孩子不保持努力嗎?

(3)表揚是為了激勵孩子進步,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讓孩子只為得到家長的表揚而努力。有的家長喜歡給孩子實物刺激,比如買無人機、手機、電腦等,有的還直接獎勵鈔票,這些激勵措施都值得商榷。

孩子忽然愛“找茬”?或是因為表揚不當。家長會表揚,孩子更優秀

母親與她的學校項目幫助她的女兒

總之,

家長不吝嗇表揚,不刻意延遲表揚,會表揚,有度有節有創意地表揚,一定會起到妙不可言的作用!希望家長朋友都用心做好這件事,等待你的一定是一個讓你驕傲的出色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