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延續Zen2的真香定律有多難?

7nm製程為AMD書寫了太多奇蹟,而第3代桌面級Ryzen處理器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作為Zen2架構的最後一款產品,Ryzen4000系列U/H/HS移動版APU處理器,不僅沒有復刻桌面級銳龍的封裝結構,甚至從多年前的研發階段,就和桌面版產品雙路開拔,走了完全不同的兩個設計路線: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上圖Zen2家族中,除最左邊的Mobile處理器之外,所有產品都採用Chiplets結構設計

簡單來說,Zen2架構是一款繪畫工具,兩個畫家分別拿走之後,用它來畫出截然不同的兩幅畫作,其中差異可想而知。幸而,殊途同歸,頂級製造工藝(畫工)加上優秀的架構(工具),讓這兩款針對完全不同用途的CPU產品,都能在各自戰場中斬獲勝果。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AMD Ryzen 4000系列CPU核心結構圖一覽(單芯片設計)

以下,我們從AMD的官方材料中,進一步瞭解一下第4代移動版Renior(雷諾阿)銳龍處理器,好在3月26日全系列產品發售之時,做到心中有數,選好最適合自己的那款Ryzen4000系列移動產品。

從Chiplets到SoC、分核到單核的設計迴歸

AMD為保證設計、結構成本、產能等多方面的最優化組合,為桌面級Zen2處理器採用了Chiplets小芯片分核封裝結構。這種設計不僅降低了I/O芯片在CPU核心中共存時遇到空間難題,還在最初的TSMC 7nm產能爬坡期間,有效提高了Ryzen CPU的核心產能(I/O芯片依然沿用格羅方德的12nm生產線)。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桌面級Ryzen3000處理器:上方兩顆小核為7nm 銳龍CPU,下方大核為12nm I/O芯片

但是,Zen2移動版銳龍處理器根本無法採用這樣的設計,原因非常簡單:空間不足!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移動版Ryzen4000處理器,單芯片設計,IO/CPU核心“共處一室”

筆記本電腦對功耗、發熱量、芯片體積有著嚴格的要求,而Ryzen4000系列移動版CPU的設計早在2017年就已經著手準備。工程師在進行一系列論證之後,捨棄了Zen2桌面版的Chiplets方案,不再使用額外的12nm I/O芯片,而是完全使用7nm工藝打造一顆完整的Zen2 CPU: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因此,桌面級Zen2分由兩顆Die完成的CPU結構,在移動版完全使用7nm在一顆芯片上打造

備註,上圖不同顏色區域之說明:

  • 黃色:Zen2架構的8核心處理器模塊,中間的8顆橫置“田字格”為8MB L3緩存;
  • 紅色:Renior雷諾阿7nm Vega核顯,自上而下橫置8組Compute Unit,合計512SP。另外,本代Vega核顯的3D運算處理模塊為舊款Vega架構(同Vega64、Radeon VII),而顯示特性、媒體編解碼引擎部分則是最新的Navi架構;
  • 深紫色:Infinity Fabric總線模塊;
  • 棕橙色:內存控制器;
  • 綠色:Soc I/O輸入輸出模塊;
  • 淺藍色:內存物理層界面

和桌面級Zen2處理器相比,移動版的SoC一體化設計優缺點同樣明顯:

  • 無需Chiplets的額外總線連接,帶寬大增,核內延遲顯著降低;
  • 較前代12nm移動版CPU相比,在同樣156mm²的內核面積上,容納了98億隻晶體管(密度翻倍);
  • 最大隻能塞進8顆銳龍CPU核心,無法像桌面級一樣額外多裝一顆CCX芯片;
  • 一顆芯片上還需為Vega核顯留出空間,導致L3緩存容量以及核顯CU單元規模有所減少。

因此,除了三級緩存容量縮減有可能帶來一定的性能損失之外,7nm製程下新版Vega核顯的CU運算規模也較前代產品有所減少。不過,有關這個問題,筆者在去年12月的文章中就有所說明, 。以下,我們就一起看看這個“飽受爭議”的Renoir Vega核顯吧。

新一代核顯:Vega+Navi混血,59%的性能提升

在去年有關Renoir的爆料中,第四代桌面級APU是否沿用12nm I/O芯片的問題尚未有明確定論(小概率上7nm),但Ryzen4000系列移動版對比Ryzen3000系列移動版APU的Vega核顯部分,7nm的升級則是顯而易見的了: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12nm Vega升級為7nm Vega,GPU核心頻率大漲、顯存帶寬大漲

核顯部分的製程升級,並不能因同是Vega架構,就比照當年14nm的Vega64~7nm的Radeon VII的歷史經驗。從實測來看,在3DMark測試的

單CU性能對比*結果上,Renoir對比前代畢加索有59%的性能提升,AMD工程師對核顯部分的結構、製程優化並非簡單把大號晶體管縮小那麼簡單: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上圖右側為性能提升原因分析:超過60%的因素源自7nm工藝提升;約20%來自頻率提升;約10%源自設計改良。

*注:有關“單CU性能”是指:兩代Vega核顯的評測總分除以各自CU數量之後的對比。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在視頻編解碼方面,新Ryzen4000系列效能提升顯著,支持高達4K 120Hz規格的媒體流

Vega部分小結:很多讀者看到Ryzen4000移動版APU的Vega渲染單元數量變少,就認為新一代APU的顯卡性能將會降低。實則不然,即便同為Vega架構,在7nm製造工藝的優化以及設計改良的基礎上,依然可以帶來顯著提升。雖然不能達到RX5500XT以1408SP打勝RX580 2048SP的戰績,但同CU規模上約59%的提升,對核顯來說已經非常難得了。


另外,據說新一代桌面級APU有望加入13~15CU(832~960SP)規模的超級核顯(๑•̀ㅂ•́)و✧

IPC性能提升15%,單線程性能提升25%,單位功耗效能翻倍

IPC性能由架構設計決定,Zen2較Zen+提升15%的IPC性能已是 ,這裡不再贅述。對移動端Ryzen4000系列處理器更高的期待,不僅在於核心線程數大漲,還要看單位能耗(每瓦性能)的改良: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來自AMD官方指標:IPC性能提升15%;圖像性能每CU提升59%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與前代Zen+相比,Zen2架構的Ryzen4000系列APU的每瓦性能翻倍

有關這個“每瓦性能翻倍”,AMD解釋了性能增益的來源:

  • 15%源自IPC性能提升;
  • 17%源自設計改良提升;
  • 47%源自7nm製造工藝提升。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在單線程性能上,同樣15W的Ryzen7 3700U對比Ryzen7 4800U,性能差距高達25%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在續航方面,Ryzen4000做了簡單粗暴的介入機制: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從前代畢加索APU的一種ACPI高級電源管理模式,升級為雷諾阿APU的3檔ACPI,且無需操作系統介入,自行管理

小結:羅嗦這麼多,總而言之一句話:7nm解決了近70%的問題,Zen2架構改良解決了20%的問題,把這顆CPU生產出來解決了其他的問題。對於功耗和續航問題,筆者將在月末入手新本之後做實機測試,這個問題只能自己跑測試才能得到客觀正確答案,紙面參數往往過於美化。

設備接口大換代:內存、硬盤、數據通道統統升級

2020年了,作為移動平臺也應該具備足夠的設備接口,新一代Ryzen4000在這個方面補全了前代Zen+的短板,Wifi6、4組PCIe通道、NVMe硬盤通道、LPDDR4X 4266內存等等應有盡有。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作為一款移動CPU,各通道總線類型算是相當全面了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高達10Gbps帶寬的USB-C接口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內存方面,支持峰值速率高達68.3GB/s的LPDDR4X內存以及51.2GB/s的DDR4-3200內存

總結:一步一個腳印,Zen2移動版力道夠深

關於特性和性能對比方面,上面說得夠多了。作為總結部分,其實用以下兩篇文章的標題就夠了:

  • 《 》
  • 《 》

意思很簡單,15W的低功耗6核Ryzen5 4500U,預售價3499元;45W的標壓版8核Ryzen7 4800H配RTX2060顯卡以及144Hz的IPS電競屏,預售價6999元。你告訴我Intel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來面對這一事實?

牙膏廠:“抱歉,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Intel:“對不起,我不知道此刻該用什麼樣的表情... ...”

綜上所述,AMD用Zen2架構打造的Ryzen4000系列移動版處理器,顯然是要復刻2019年桌面級CPU市場的輝煌戰果了。不僅如此,憑藉AMD對7nm DUV的熟用,以及TSMC當前在7nm階段逆天的良品率,上述預售價格恐怕還有足夠的下降空間。別忘了,神舟戰神、華為小米們還沒出手,這幾位國產殺價幫大廠一經登場,必然比華碩宏碁還要便宜。

AMD這波Yes嗎?大家說吧~


更多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