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名家解讀】張繼的隸書得之清勁憨樸,失之荒率粗糙

書法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如果您喜歡我的內容,歡迎關注、分享和留言。

文 ‖ 郭名高



多年前,我固執地認為,軍人是搞不好藝術的!那枯燥的生活,古板的行為,不知要泯滅多少藝術細胞!一日,小師妹拿了自己的習作,向我求教,我見她還有些姿色,萌生了非分之想,她卻對我說,畢業後,她要去當兵,要不,就嫁給當兵的!那以後,我見了軍人就不爽。據說,張繼是特招入伍的,23歲在周口師院搞書法展,引起震動;34歲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好評如潮;37歲當選中國書協理事。周口師院不怎麼馳名,卻出了一個張繼,再來一個毛國典,都是隸書方面的領軍人物!

【隸書名家解讀】張繼的隸書得之清勁憨樸,失之荒率粗糙


部隊出人才,也出書法家,這是我以前未曾料到的。關注張繼,使我覺得軍人也可愛起來!

年初,曾和朋友看了齊白石的展覽。出來後,我說大師有一種品質叫童真,能否在某個領域走得深遠,這一點很關鍵。我和張繼不熟,他的為人自然無從談起。但每見他的隸書,就想到齊白石那幅《青蛙圖》,一隻青蛙從池塘邊躍向水面,另一隻卻被水草羈絆了腿腳,耷拉在那裡。張繼的作品瀰漫著童趣,猶如白石老人的畫。

【隸書名家解讀】張繼的隸書得之清勁憨樸,失之荒率粗糙


張繼給自己起了個齋號,叫四融堂,力求能在詩書畫印四個領域有所作為,這一點很好。近代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三位巨匠都是這麼做的,若說他們的詩詞超越了繪畫,超過古人,我是要發笑的。張繼在這方面稍有努力,有人即撰文說他已做得如何如何,儼然成了大師!以詩文而論,我承認自己寡聞,只曉得張繼寫了篇《中國書畫千字文》,並沒什麼著作問世,若以此便冠以美名,那是中國文化的悲哀。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文學,詩詞於這個年代已經遙遠,要有所作為談何容易!還好,張繼很謙虛。說到這裡,搞書畫的,似乎不說自己會寫詩,那就顯得沒文化。其實大可不必,藝術的文化性沒有那麼狹窄!前些日子讀了幾本藝術家的書,希望能從中有所收益,這幾日整理張繼的資料,才知道他是有想法的。談書法,張繼有一套,無論師法途徑,對理念的把握,都是有深度的。但他的這種深度並沒能很好地發端於文字,其影響也就有了侷限。

【隸書名家解讀】張繼的隸書得之清勁憨樸,失之荒率粗糙


事實上,書法到了一定程度,已不是技法問題,而是一種選擇和尺度。

張繼的隸書拙樸爽健,既想高古,又欲妍麗,沉實中又想鬧騰出靈動的意思。他涉獵書體較多,不盲目,有承傳互補的思路。比如寫章草,習漢篆,都是對隸書有所補益。我以為,他的作品,趣味性是最動人的。這一點,他似乎對《好大王碑》一類情趣突出的碑刻有著深刻的理解,合理使用誇張,來詮釋他對美的理解;張繼的隸書崇尚對比,或正或欹,或大或小,或密或疏,或方或圓,有提有按,有靜有動,有實有虛,有枯有潤,在變化中營造一種和諧。細察之,他的用筆不外乎四類組合:

一、篆書的圓渾挺勁與方折清剛的碑版意趣的組合,這裡,既有線形上的對比,也有空間上的區別;

二、篆書用筆與簡牘細末的融合,多見於筆畫較少的字,寫得小而沉實,於古拙中不忘清麗的表達;

三、筆畫較多的字,張繼習慣造方,線條細勁緊密,空間或框架多取方勢,以弧線或篆書筆意來破;

四、在張繼隸書作品中,為求靈動,也會出現草書的筆意。

【隸書名家解讀】張繼的隸書得之清勁憨樸,失之荒率粗糙


幾年前,朋友和我談張繼,認為他的隸書造作的成分多了些,不夠自然。我表示認同。據說,張繼寫字速度極快,見過他揮毫的學員,本來寫得不錯,回去一效仿,愈寫愈差。搞得張繼也沒轍,在媒體上重申,速度因人而異,與審美走向相關,不可盲目認同。的確,文雅的氣象多因舒緩的筆觸,老辣的風神來源於強烈的節奏對比,選擇是很個人的事情,來不得盲目崇拜。張繼的隸書注重勢的營造,佈局滲透了繪畫的因素,但在某個階段,做得還不夠理想。

去年,我在張海藝術館見過他一件作品,尺幅不大,系亂石鋪街一類。說真的,這幅作品分寸感似有不足,用筆也顯得粗疏。事實上,振迅飛動的用筆成就了張繼的爽勁清剛,也帶來了作品的某些荒率和粗糙。好在這只是個過程,張繼用孫過庭那句話來詮釋自己的學書軌跡

:

“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風景,張繼一路這麼走來。

【隸書名家解讀】張繼的隸書得之清勁憨樸,失之荒率粗糙


前幾日,於《書法報》上見了張繼《書畫千字文》新作,頗為驚訝,險絕之後的迴歸讓張繼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讀者面前。此時,我深切地感受到一個書法家在塑造自我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我手寫我心,張繼走得自信而紮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