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沉睡的人魚之家》:“人魚”意象所指,及其現實意義

寫出這樣的故事真的好嗎,我現在仍然在煩惱之中。——東野圭吾

讀東野圭吾的這本書時,出於好奇,對題目《沉睡的人魚之家》有兩個疑問,一個是以東野圭吾慣常的推理小說,這個書名不像是推理小說的題目,果不其然,這本書講的是關於人性,關於生命的拷問和救贖。

一個6歲小女孩因溺水成為植物人,大腦接近死亡還有呼吸,她的媽媽始終不願意放棄,認為小女孩還活著,並陷入狀如癲魔的母愛裡無法自拔。故事的結局是小女孩的媽媽終於放下執念,將小女孩的器官捐獻。

另一個疑問是,這個故事內容跟題目的關聯,“沉睡”很好理解,東野圭吾為什麼要用“人魚”作為本書的題目?

針對這個疑問,讓我們一起看看東野圭吾想通過“人魚”,向我們表達的是什麼,及其現實意義。


東野圭吾《沉睡的人魚之家》:“人魚”意象所指,及其現實意義


01 “人魚”在文學作品中的寓意

“人魚”俗稱美人魚,是神話傳說中的種族。傳說中的美人魚,上半身是人形,下半身是魚的身體。

在文學藝術領域,美人魚多象徵不幸的事情,如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美人魚的結局都比較悽慘,最後都沒有得到幸福。

傳說中,有些美人魚沒有靈魂,她們像海水一樣無情;聲音像孩子一樣。美人魚多表現出的文學特徵是:“愛慕虛榮”、“誘惑魅力”、“殘忍絕望”等情感表達。

結合東野圭吾《沉睡的人魚之家》,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魚”直接指代的是小女孩瑞穗。

在書中,瑞穗是一個惹人憐愛的孩子。她的媽媽薰子打算跟老公和昌離婚,6歲的瑞穗知道了這個消息,想要挽救父母的婚姻。

於是她以溺水的方式來引起薰子和和昌的注意,被醫生判為接近腦死亡,也就是植物人。

在這裡,瑞穗是一個“人魚”一樣的存在,她像沒有靈魂的”人魚“,沒有意識,沒有思考,沉睡在那裡。雖然瑞穗有女孩的聲音,但她可能永遠也發不出來聲音了。

這個“人魚”一般存在的瑞穗,是不幸的象徵嗎?對於薰子,對於瑞穗她自己來說,都是生命中的不幸。


東野圭吾《沉睡的人魚之家》:“人魚”意象所指,及其現實意義


02 知其不幸,還在為命運苦苦掙扎,這是“人魚”頑強生命的象徵

美人魚有魚類的身體,她們只能生活在海里,不能像人類一樣在陸地上站立行走。她們與人類的愛情,激勵美人魚要和人類一樣行走。

行走,是對她們身體及生命的違抗。美人魚沒有腳,她們用魚鰭走在陸地上,忍受著無盡的痛苦,在很短的時間內,魚鰭就變得血淋淋。

她們明明知道是這樣的結果,可她們還是堅持與不幸的命運抗爭。

美人魚的這些故事,讓我想起《沉睡的人魚之家》中瑞穗的媽媽薰子。

薰子是給孩子尋找生命希望的“人魚”,她知道瑞穗接近腦死亡意味著什麼,但她從來沒有放棄過治療瑞穗,期望讓瑞穗像從前一樣活蹦亂跳,活靈活現地重新出現在她的面前。

這樣與命運抗爭的意識,讓薰子陷入母愛的“癲狂”狀態,她帶著瑞穗去參加兒子的開學典禮,引來眾人的議論,使得她突然意識到瑞穗的生存狀態。

作為母親的瑞穗得到一些理解,因為我們知道,一個母親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孩子,哪怕只有一絲一毫的希望,也會為之付出所有。

不幸的命運在偶然間發生,但薰子十分渴望時光可以倒流,一切都和以前一樣。實際上,不幸發生了,就成為了既定事實,哪怕一時的矇騙自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一樣過著平常日子,也改變不了什麼。

在薰子的心中,瑞穗只是得了一種病,她會恢復健康。薰子與命運的頑強抗爭,就像美人魚上岸一樣,希望渺茫,痛苦萬分,可她還是堅持、堅強與勇往直前。

對於薰子來說,能夠一直守護在女兒瑞穗身邊,也是一種幸福。


東野圭吾《沉睡的人魚之家》:“人魚”意象所指,及其現實意義

03 死亡是人生的過程,是希望讓生命永存

母親薰子一直認為瑞穗是活著的,沒有放棄瑞穗康復的希望,並四處奔走為她治病。

當機器支配身體做出反應,薰子找到了希望。在薰子心裡,瑞穗不是沒有靈魂的“人魚”,她一直活著,只要細心照顧,身體做出反應,那就證明她在成長,看著女兒瑞穗的成長,也是一種幸福。

很多人難以理解薰子這樣的做法。

如果將薰子的器官捐獻,讓更多的孩子活下去,也是讓瑞穗活下去的希望。

作者在這裡設置了故事情節的轉變,這也是作為讀者的我們所關心的結局。像薰子這樣照顧瑞穗,會不會真的會出現奇蹟?瑞穗有一天可以醒過來。

結局沒有大的反轉,但在人性的救贖上,還是順理成章地完成。薰子終於接受瑞穗的真正死亡,將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孩子。

從這個故事一開始,就充斥著生命的希望,即使瑞穗生的希望帶來無盡的絕望,但薰子仍然沒有放棄希望。其實,最後薰子也沒有放棄女兒,只是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希望將被永遠的延續下去。

薰子的思想轉變,經歷過懷疑、痛苦、絕望,這是人性的本性使然;但人性也能有自我救贖的一面,薰子放下對瑞穗身體活著的執念,才能讓“生命”的希望得以永存。

從另一方面來看,薰子對瑞穗的執著,源於作為母親接受不了女兒死亡的瞬間,然後薰子將死亡慢慢拉成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她痛苦與絕望,等到徹底接受“死亡”的概念,才從中走出去。

薰子對瑞穗的執著,來源於作為母親內心的愧疚。我們從書中得知,瑞穗溺水是因為父母要離異,我想薰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自責於自己的人生所帶給孩子的無辜傷害。

一件事情的發生必有其因果聯繫,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看上去事件發生的偶然性,實際上是由周圍複雜的環境和人際關係導致的結果。

薰子內心的自責和愧疚導致她對待瑞穗的行為,當所有的嘗試和希望都變成絕望之後,尋找另一種生命的希望,就是不糾結於過去,讓事情順其自然發展,讓瑞穗能夠發揮其做人的價值,幫助更多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