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夫子的人生短板

朱熹的人生短板

陳魯民 陳魯民自由談 今天

朱熹的人生短板 陳魯民

朱夫子的人生短板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學家,世稱朱子,是孔孟之後最偉大的儒學大師。這個人,論智商、才氣,都是獨步一時;論勤奮、執著,也是出類拔萃;論貢獻、建樹,更是世所罕見。可就是這一輩子活得都不那麼順暢,磕磕絆絆,起起落落,特別是晚年,悽悽慘慘慼戚,官帽被摘,學問被宣佈成“偽學”,著作被禁止傳播,學生被關押流放,自己也差一點被砍頭,最後在委屈與鬱悶中離世。

細究起來,朱熹落到這步田地,固然有政敵搗亂,小人作祟等客觀原因,也有他自己的性格上的毛病,情商上的欠缺,換言之,就是做人處世有明顯短板,而這塊短板就決定了他的命運。

他的最大毛病就是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他是個道學家,喊得最響口號是“存天理滅人慾”,可自己卻人慾氾濫,私生活頗不檢點。監察御史沈繼祖在彈劾奏摺裡說他“誘引尼姑以為寵妾”,“家婦不夫而孕”,這兩條都夠齷齪的,一下子就讓他身敗名裂,聲名狼藉,從道德高地上摔了下來。朱熹也不得不上表認罪,說自己是“草茅賤士,章句腐儒,唯知偽學之傳,豈適明時之用。”承認自己曾經”私敵人之財”、“納其尼女”等等,說要“深省昨非,細尋今是”,表示改過。就這一塊短板,讓朱熹由道德楷模變成偽君子,精心研究建樹的學問頓失光彩,門徒學生作鳥獸散。

或曰,這是有人故意找他的毛病,可是,與他同時代或略晚一點的二程,陸九淵,王陽明,張栻,呂祖謙等儒學大家,就沒什麼緋聞和負面消息,從裡到外都是光明磊落,就是有人想做他的文章也沒由頭。這就是“物先腐而後蟲生”的道理。

朱熹的言行不一短板,導致他的聲名狼藉身敗名裂,斯文掃地。明代政治家張居正同樣也是吃的這個虧。

朱夫子的人生短板


張居正是明朝重臣,權傾朝野,一言九鼎。他在任期間,裁減冗官,加強邊備,改革漕運,丈量土地,行“一條鞭法”,整頓吏治,建樹頗多,堪稱一代能臣,可就是自身“廉政建設”沒搞好,留下了不小的汙點。據《明史》記載,張居正對抓別人的“反腐倡廉”還是很重視的,他大聲疾呼:“繩墨不便於曲木,明鏡見憎於醜婦。”抓住貪官汙吏,他該關則關,該殺則殺,倒也堅決。遺憾的是,他對人對已兩個標準,一方面要求下屬廉潔清正,克己奉公;一方面自己卻大肆揮霍,收禮受賄。為了省親,他不惜花費巨資定做了32人抬大轎,精美絕倫,有客廳,有臥室,有櫥房,還有金童玉女伺候,極盡奢侈之能事,且一路招搖,收禮無數。平時吃飯,一餐百菜,尚嫌“無下箸處”。而且,走後門,搞特權,讓自己幾個孩子都金榜題名。“口詠其言,行違其道”,以這樣的形象去領導改革與反腐敗鬥爭,其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所以,他一死就被人彈劾,被抄家,他推行的改革成果也付諸東流。

朱熹也好,張居正也好,都是人中龍鳳,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均為幹大事的人,只可惜持身不嚴,有道德瑕疵,成為其人生短板,以致於影響了其功業建樹,敗壞了一世英名。曾有一條很流行的理論說,做大事不拘小節,其實是很害人的。歷史定評或許會大處著墨,忽略細節,百姓看人就沒那麼“辯證”了,他們要看你是否言行一致,有無道德虧欠,也就是孔夫子所言:“聽其言而觀其行”。不光看你怎麼說,更重要的還是看你怎麼做。如果說一套做一套,“聽其言也甘,察其行也賊”,那麼對不起,不論你官再高,權再大,人們也當你是一堆“臭狗屎”。而且,上行下效,你能“放火”,別人就會“點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