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看作文选,越看作文分数越“悬”

孩子作文写不好,是很多家长心中永远的痛。

作文真的是很玄的东西。不像数学题,有固定的解题思路,懂了自然就会做;不像英语,多背点单词,成绩就会有所提升。

家长们只能寄希望于选文选,厚厚的作文选给孩子买了一本又一本,好词好句让孩子抄了一句又一句,但孩子的作文分数还是毫无起色。

到底为什么呢?明明很努力却没成果?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大家努力的方向错了。作文选,对于提升写作水平,真的作用不大!

给孩子看作文选,越看作文分数越“悬”

看作文选学作文,是一种恶劣的揠苗助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写一篇文章之前,如果先看了几篇类似主题的文章再写,就会非常别扭。满脑子都是刚刚看过的文章的思路和遣词造句,反而更加无从下笔。

这也是很多孩子看作文选的感受。模仿是人的天性,如果没有引导,只是丢给孩子一本作文选,那结果往往会变成,让作文选代替孩子来思考。孩子不再需要独立思考,他们要做的,只是根据题目,来搜索自己看过的模范作文,从中挑出合适的句子词句来组成一篇文章。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又能好到哪去?

给孩子看作文选,越看作文分数越“悬”

叶圣陶和夏丏尊所著的关于语文的《文心》有这么一段:

书籍原用文字写成,但不应只当文字来读,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专从书上去学文字,即使学得好,也只是些陈言老套,有什么用处呢?我劝你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

读书,要的是体悟新知,是从书里所说出发,思考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而绝大部分作文选只会让孩子一味照搬,就相当于一直说着别人写过的话,久而久之,自己反而变得不会写了。

给孩子看作文选,越看作文分数越“悬”

作文选,是怎么“选”出来的?

市面上的作文选,看似五花八门,实则千篇一律,封面上不是写着“名师精选”,就是写着“满分作文”。每一本作文选都标榜自己的“干货满满”,还附有实用的“课后练习”,声称能让孩子作文水平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实际使用结果怎么样?大家都很清楚。

所谓作文选,它的作文是怎么选出来的呢?是谁在挑选?有多少人在选?从哪里选?用什么标准选?这些问题很少有作文选会正面回答,问就是“名师”,就是“满分作文”,就是“呕心沥血”,就是“极具代表性”,说了和没说一样。

给孩子看作文选,越看作文分数越“悬”

还有那些自称是某某著名作家推荐的(如莫言、曹文轩等),我们也不能盲信。知名的作家、媒体人梁文道曾在一次访谈中说过,市面上很多自称是梁文道推荐的书,一大半都没问过他。所谓的“极力推荐”,可能只是他在不同场合或者写的书评提到一句。还有些更过分,他连听都没听说过,他的推荐直接是虚构的。

坊间还流传一个笑谈,有一回,梁文道心血来潮,就打电话去一个出版社问:“XXX这本书我连听都没听说过,为什么封面上写着梁文道推荐?”出版社那边答复:“确实是梁文道推荐的,但我们可没说是哪个梁文道,世界上叫梁文道的又不止你一个。

虽说是笑谈,但图书出版的乱象可见一斑,有些出版社为了营销,真是耍尽手段。假如这本书只是闲书,对读者来说只是浪费了几个小钱和一些时间,但假如这本书是小孩和家长视为“写作真理”的作文选,那就真的是害人不浅了。

给孩子看作文选,越看作文分数越“悬”

不看作文选,看什么?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将作文选打死,确确实实也有好的作文选,但只是极少数,要找到它们如大浪淘沙,谈何容易?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没有能力更没有精力去找。

再者说,一本编得再好的作文选,和经典文集比,那差的何止十万八千里?我们又何必放着这好得明明白白的名家大作不管,去追寻虚无缥缈的作文秘籍呢?

有些人可能不服,说名家大作固然好,但作文选更平易近人啊!的确,作文选是平易近人,但这种平易近人毫无意义,是一种平庸的平易近人。而且,谁说名家大作就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像刚刚提到的叶圣陶和夏丏尊所著的《文心》就是针对青少年语文撰写的教材,全书以一个个故事串起了语文的相关知识,趣味性和知识性并重。

给孩子看作文选,越看作文分数越“悬”

还有也是叶圣陶所著的《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里面摘选了适合青少年看的二十四篇名家之作,既保证了文章的质量,又能确保孩子能体会到其中的好。

给孩子看作文选,越看作文分数越“悬”

再者,还可以给孩子读一些散文,如梁实秋老先生的《雅舍小品》系列就很不错,聊什么的都有,衣食住行。无论多寻常的事,都能聊出趣味,聊出学问,聊出幽默,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

给孩子看作文选,越看作文分数越“悬”

最后还有一点,看作文经典教材,一本足以。因为写作文的方法各不相同,宜精不宜多,学会太多反而容易造成“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写不好作文”的窘境。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感受,多体验,在孩子勇敢表达的时候,不要动不动就否定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