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看作文選,越看作文分數越“懸”

孩子作文寫不好,是很多家長心中永遠的痛。

作文真的是很玄的東西。不像數學題,有固定的解題思路,懂了自然就會做;不像英語,多背點單詞,成績就會有所提升。

家長們只能寄希望於選文選,厚厚的作文選給孩子買了一本又一本,好詞好句讓孩子抄了一句又一句,但孩子的作文分數還是毫無起色。

到底為什麼呢?明明很努力卻沒成果?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大家努力的方向錯了。作文選,對於提升寫作水平,真的作用不大!

給孩子看作文選,越看作文分數越“懸”

看作文選學作文,是一種惡劣的揠苗助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寫一篇文章之前,如果先看了幾篇類似主題的文章再寫,就會非常彆扭。滿腦子都是剛剛看過的文章的思路和遣詞造句,反而更加無從下筆。

這也是很多孩子看作文選的感受。模仿是人的天性,如果沒有引導,只是丟給孩子一本作文選,那結果往往會變成,讓作文選代替孩子來思考。孩子不再需要獨立思考,他們要做的,只是根據題目,來搜索自己看過的模範作文,從中挑出合適的句子詞句來組成一篇文章。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又能好到哪去?

給孩子看作文選,越看作文分數越“懸”

葉聖陶和夏丏尊所著的關於語文的《文心》有這麼一段:

書籍原用文字寫成,但不應只當文字來讀,讀書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內容意趣,否則只是文字的遊戲而已。作文的材料,到處都是,並非僅在書中,專從書上去學文字,即使學得好,也只是些陳言老套,有什麼用處呢?我勸你勿只把文字當文字讀,勿只從文字上去學文字。

讀書,要的是體悟新知,是從書裡所說出發,思考出屬於自己的東西。而絕大部分作文選只會讓孩子一味照搬,就相當於一直說著別人寫過的話,久而久之,自己反而變得不會寫了。

給孩子看作文選,越看作文分數越“懸”

作文選,是怎麼“選”出來的?

市面上的作文選,看似五花八門,實則千篇一律,封面上不是寫著“名師精選”,就是寫著“滿分作文”。每一本作文選都標榜自己的“乾貨滿滿”,還附有實用的“課後練習”,聲稱能讓孩子作文水平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實際使用結果怎麼樣?大家都很清楚。

所謂作文選,它的作文是怎麼選出來的呢?是誰在挑選?有多少人在選?從哪裡選?用什麼標準選?這些問題很少有作文選會正面回答,問就是“名師”,就是“滿分作文”,就是“嘔心瀝血”,就是“極具代表性”,說了和沒說一樣。

給孩子看作文選,越看作文分數越“懸”

還有那些自稱是某某著名作家推薦的(如莫言、曹文軒等),我們也不能盲信。知名的作家、媒體人梁文道曾在一次訪談中說過,市面上很多自稱是梁文道推薦的書,一大半都沒問過他。所謂的“極力推薦”,可能只是他在不同場合或者寫的書評提到一句。還有些更過分,他連聽都沒聽說過,他的推薦直接是虛構的。

坊間還流傳一個笑談,有一回,梁文道心血來潮,就打電話去一個出版社問:“XXX這本書我連聽都沒聽說過,為什麼封面上寫著梁文道推薦?”出版社那邊答覆:“確實是梁文道推薦的,但我們可沒說是哪個梁文道,世界上叫梁文道的又不止你一個。

雖說是笑談,但圖書出版的亂象可見一斑,有些出版社為了營銷,真是耍盡手段。假如這本書只是閒書,對讀者來說只是浪費了幾個小錢和一些時間,但假如這本書是小孩和家長視為“寫作真理”的作文選,那就真的是害人不淺了。

給孩子看作文選,越看作文分數越“懸”

不看作文選,看什麼?

當然,也不能一棍子將作文選打死,確確實實也有好的作文選,但只是極少數,要找到它們如大浪淘沙,談何容易?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沒有能力更沒有精力去找。

再者說,一本編得再好的作文選,和經典文集比,那差的何止十萬八千里?我們又何必放著這好得明明白白的名家大作不管,去追尋虛無縹緲的作文秘籍呢?

有些人可能不服,說名家大作固然好,但作文選更平易近人啊!的確,作文選是平易近人,但這種平易近人毫無意義,是一種平庸的平易近人。而且,誰說名家大作就拒人於千里之外了?

像剛剛提到的葉聖陶和夏丏尊所著的《文心》就是針對青少年語文撰寫的教材,全書以一個個故事串起了語文的相關知識,趣味性和知識性並重。

給孩子看作文選,越看作文分數越“懸”

還有也是葉聖陶所著的《給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學課》,裡面摘選了適合青少年看的二十四篇名家之作,既保證了文章的質量,又能確保孩子能體會到其中的好。

給孩子看作文選,越看作文分數越“懸”

再者,還可以給孩子讀一些散文,如梁實秋老先生的《雅舍小品》系列就很不錯,聊什麼的都有,衣食住行。無論多尋常的事,都能聊出趣味,聊出學問,聊出幽默,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

給孩子看作文選,越看作文分數越“懸”

最後還有一點,看作文經典教材,一本足以。因為寫作文的方法各不相同,宜精不宜多,學會太多反而容易造成“懂得很多道理,卻依舊寫不好作文”的窘境。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多看、多聽、多感受,多體驗,在孩子勇敢表達的時候,不要動不動就否定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