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5G应用之车联网,三大驱动因素,精选四大龙头

2017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8.23万亿,2020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9.26万亿元,增速放缓至2.6%,进入存量时代。车联网是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产物,是下一个最重要的移动互联突破口。

车联网产业链

上游以通信芯片和通信模组为主,上游芯片厂商中,华为、高通处于领先地位;

中游包括终端设备、车载智能系统和整车制造;

下游为运营服务、测试验证和地图服务。

深入研究——5G应用之车联网,三大驱动因素,精选四大龙头

市场空间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在2017年达427.1亿元,预计到2020年,联网汽车渗透率大幅提高,加速商用落地,用户增值付费提升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增速超过60%,至2021年市场规模将过千亿元。

深入研究——5G应用之车联网,三大驱动因素,精选四大龙头

三大驱动因素

1、 政策驱动

《智能汽车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更改为: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加强组织实施,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深入研究——5G应用之车联网,三大驱动因素,精选四大龙头

2、 技术驱动

MWCS期间,中国移动、上汽集团、华为进行了基于5G Era LTE低时延网络和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的V2X技术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的联合展示。2019年3月5G R15技术规范完成,5G-V2X将开始进行Uu技术试验,验证5G网络对于eV2X部分典型业务场景的支持能力。

深入研究——5G应用之车联网,三大驱动因素,精选四大龙头

3、 行业驱动

2018年8月23日,高通和大唐电信携手完成了全球首个多芯片组厂商支持的C- V2X互操作性测试,该芯片组将于2019年支持商业部署。2018年11月SAECCE上,展现了世界首例跨通信模组、跨终端、跨整车的互联互通,即所谓的"三跨"互联互通。

机会梳理

产业链上游优势主要集中在高通和华为,其他玩家的市场空间不大。中游的系统、设备以及下游地图是未来需求的主要爆发点。

车载操作系统领域,QNX和类Linux操作系统(Android,AaliOS)占据车载OS主流。

深入研究——5G应用之车联网,三大驱动因素,精选四大龙头

设备厂商

云控平台——智能交通管控核心,预计到2025年云控平台投资规模将达到875亿元,每年投资规模大约在100-300亿之间。

车载单元(OBU),按照到2023年OBU新车渗透率35%测算,按照前装OBU 1000元/个的价格,OBU市场规模预计108.5亿元,预计此后每年市场规模均有望在百亿级。

面向V2I的路侧单元(RSU),预计到2023年RSU总数将接近30万个,每年市场规模在100亿元上下。

高精地图

未来高精地图的门槛较高,市场集中度会高于传统导航市场,市场格局一旦确立便较难打破。

深入研究——5G应用之车联网,三大驱动因素,精选四大龙头

四大龙头:

1、 中科创达:软件平台方案提供商,已形成智能驾驶舱、汽车娱乐系统、智能仪表盘、ADAS和HMI于体的产品矩阵,目前公司汽车客户覆盖度达80%,前25位轻型车车企已有18家同时采用了公司智能驾驶舱平台产品及Kanzi生态产品,采用硬件收费+专利授权收费模式;与上层的高通、ARM、Intel等芯片公司、知名操作系统厂商保持着深度合作。


2、 千方科技:携手百度,投资设立北京智能车联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唯一家实现大交通产业布局的公司,从商用车到乘用车,志在中国无人驾驶V2X生态型公司,公司成功通过世界首例"三跨"互联互通测试;与百度Apollo合作推出V2X车路协同解决方案;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完成自动驾驶道路测试里程超12万公里;其中车载单元业已通过车规级测试,具备了向整车厂家及Tier1等合作伙伴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的条件。


3、 东软集团:中国最大的车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前30大汽车厂商中,85%使用了东软的软件与服务;

公司致力于推进全国首个车联网产业基地的建设,参与无锡车联网(LTE-V2X)城市级示范应用重大项目,基于图像识别的视觉摄像头业务在智能驾驶领域有卡位优势。


4、四维图新:国内导航电子地图龙头,市占率近40%,全球第五大导航电子地图厂商,包括车载导航、电子地图服务等;子公司杰发车载信息娱乐芯片市场的市占率为国内第一; 特斯拉中国导航地图合作伙伴,量产国产首颗ADAS芯片: 19年9月,与宝马汽车公司签署了TLP框架协议,为其集成、分析和处理从其在中国销售的2019年-2024年量产上市的宝马集团所属品牌汽车获取的地理位置相关数据。

深入研究——5G应用之车联网,三大驱动因素,精选四大龙头



个人总结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