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陪審團》: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終究勝不過可控的良知

利來利往,陪審並不是對法治簡單的捧場,而是對正義的追逐與嚮往!

在經典電影《失控的陪審團》中,我們看到一出出為了自己利益追逐的場面,這種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並不是正義的方向,而是小我在法治體系下對陪審團超越規則的干擾。初看電影似在倫理背景下演繹懸疑,細思卻發現是一部既充滿緊張節奏,又體現良知與正義糾結,突出良知在維護正義過程中價值的現實主義法律影片。

這部拍攝於2003年的電影,改編自約翰·格里森姆同名小說,故事以原告方、被告方及隱藏中的第三方(男女主角)對陪審團的控制權爭奪為主線展開,結局是良知戰勝了私利,實現了正義!

影片雖然已經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洗禮,但放到現在來看仍然讓人回味無窮;除了其驚悚緊張的情節起伏帶來的震撼外,那讓人沉浸的現實法治問題同樣引人深思,令每個觀眾都會自發的代入場景中去換位思考,假如自己面對時又是怎樣的複雜心境。

《失控的陪審團》: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終究勝不過可控的良知

良知作為人潛在的本性,雖然在逐利的過程中會有所矇蔽,但在真正的善惡決策之際,絕大數人會做出傾向於正義的選擇,這與“人之初,性本善”的儒家思想是趨於一致的;或許人都會在面對自我利益時有所動搖,但是最終的良知都會在正義的驅使下被喚醒。

主角尼克在陪審團中是個偽裝的無知青年,但真相卻是個精通人性與法律程序的高手,在表面形象的掩藏下,一步步將陪審團的決定引導向自己期待的正義方向,最後的陪審團決策就是由良知來推動;導演借美國審判體制下的陪審團漏洞如果需要良知來彌補,以此暗喻當時法治仍需要更為嚴格的引導與規範

下面我們從美國陪審團制度運行及價值,良知對正義的維護,影片的現實法治批判三個方面,共同開啟一場回味之旅。

《失控的陪審團》: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終究勝不過可控的良知

01

影片圍繞對陪審團成員的追逐控制,展現了美國陪審團制度的運作漏洞,引發人們關於陪審團制度改進的思考

“別再相信律師可以左右一切的鬼話,現實情況是得陪審團者得天下”。

這是電影中最為經典的一句臺詞,準確無誤的道出了美國陪審團制度的漏洞,現實情況也是如此;雖然電影在迅捷的畫面中不斷來回切換,但其實要表達的就是原告方、被告方在挑選陪審員、幻想控制陪審員的緊張狀態,因為這是事關案件結果走向的核心,所以導演用緊張的節奏感來引起觀眾的專注。

在電影中,為了選到自己心目中的陪審員人選,原告律師找了一個陪審團顧問;被告律師直接動用了一個大團隊,跟蹤,調查,威脅,賄賂等手段並用,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為的就是能通過左右陪審團來左右案件的結果。

這就說明陪審團在美國司法審判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項並非起源於美國而是在被英國殖民時傳入美國的審判制度,後來正式寫入《美國憲法》之中,在聯邦各地廣泛推行,雖然已經運行了數百年,但是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仍然暴露出許多問題。

《失控的陪審團》: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終究勝不過可控的良知

想要理解電影的內容需要我們詳細瞭解美國陪審團的運作程序:

首先,陪審團成員是如何篩選出來的呢?

作為最關鍵的案件決策陪審團成員,先由法官從當地具有陪審員資格的選民登記名單中,隨機選取一定數量的人詢問意見;其實詢問也只是程序,因為美國憲法規定,美國公民都有當陪審員的義務,所以通常沒有正當理由是沒人敢逃避的。

接下來法官會要求收到邀請的人來到法庭,由雙方律師精挑細選。在挑選過程中雙方律師都具有否定權,只要一方不同意這個人就會被刷掉,最終選取6到12人來組成陪審團,這就是電影中畫面迅速切換的原因,因為後臺數據第一時間的反饋才是律師最終決定的依據。

知道了如何組成,我們還需要知道陪審團是如何陪審並作出裁決的?

因為懂法律的人並不能成為陪審團成員,所以陪審團只能對案件中的事實問題作出裁決,比如裁決一個人是否有罪,裁決一個案件由哪一方獲勝,總的來說就是隻能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和良知來評判出自己認為正義的結果。

而具體判決幾年,賠償多少錢這些法律問題,則是由法官根據法律規定來作出的,我們都知道判決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所以事實的判定既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所以陪審團的實質作用非常大,才會成為各方勢力爭相拉攏的對象。

《失控的陪審團》: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終究勝不過可控的良知

陪審團的裁決,是在觀看雙方律師在法庭上的表演後,從主觀上根據自己的好惡來決定要支持哪一方,這個過程是陪審員內心的價值選擇,但結果並不會完全公正;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陪審團成員對正義的理解不同,價值觀不同,甚至收到私利的誘惑,都會影響自己投票的公正性。

雖然最終結果要通過投票來決定,刑事案件必須陪審員全體一致認為有罪才能裁決,而民事案件只需要簡單多數通過就可以裁決,但是左右絕大多數陪審員就左右了整個陪審團就是問題所在。

回到電影中,我們就會發現不少問題,比如陪審員人性的弱點容易被抓住威脅,利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容易蒐集到陪審員的喜好和價值取向,有的陪審員只是為了應付形式上參與,這樣複雜糾結的情況下,裁決出來的案件結果又會有多民主?多公正呢?

不可否認的是,陪審員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他們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和生活節奏,在參與到陪審過程中如何避免情緒的帶入,如何避免利益的摻雜,都是值得反思的,公正的結果就需要公正的陪審員,而公正如何減少外界因素的干擾和主觀的漏洞,就需要健全的制度保障;假如這一切只能靠良知的喚醒來保證,那麼誰也不能做到時時刻刻的良知在線,我想這就是導演想傳達出的美國陪審團制度需要改進的思考。

《失控的陪審團》: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終究勝不過可控的良知

02

電影中人性在利益與正義衝突下出現糾結,其實是每個陪審員人性中潛藏的現實風險,如何確保良知時時在線是個難題

進一步,良知靠近正義;退一步,私利影響正氣;是任由良知自由的選擇,還是主動的對人性潤色,應該是陪審團制度需要思考的改革!

我不左右他人,只防止你作弊。--男主角尼克。

由此可知道,包括男主角在內的人,其實內心都是並不完全相信陪審團能做到絕對公正的,他既擔心原告及被告律師對陪審團的控制,又擔心陪審團成員的消極對待,如果需要良知來維護正義,那麼他就要做那個喚醒良知的主持。

毋庸置疑人都有良知,因為良知往往是樸素正義觀的體現。當尼克的前女友在被校園槍擊案殺害後,當地政府也對槍支生產商提起了訴訟,但最終卻敗訴在了本案被告律師的操控下,尼克動搖了對良知極高的期待;所以有了前車之鑑的他,才會選擇親自參與,防止陪審團的良知再次被矇蔽。

就像事物都有兩面性一樣,人性存在自私與良知的並行,雖然在擔任陪審員過程中,人理應是站在法治與正義的角度,但是人性的弱點暴露在別人面前時就容易受到左右,向左還是向右或許內心都能說服自己接受,但結果就是良知愧對了正義。

《失控的陪審團》: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終究勝不過可控的良知

所以在合適的引導下,激發所有陪審員潛在的良知就能最終獲得符合正義的結果,這就是尼克努力的目標,他為此設下干擾,刺破他人的真實意圖,通過影片的快節奏畫面呈現出來,讓我們可以通過他的性格刻畫展現出人性本質的良知與正義傾向。

雖然法定的個人陪審員義務在履行過程中會面臨各種誘惑及風險,如果我們能將其看成權利,積極參與到案件中的決策,遵循自己內心的良知,便是對民主的貢獻,成為正義形象的代言,而這一切是每個具備陪審員資格的公民都需要做的。

電影中的被告一方,是作為既得利益代表的槍支生產商,如果被判決鉅額賠償,那麼必然會引發其他遭受槍擊受害者的紛紛效仿,那麼這個產業必然會走向滅亡,所以判決結果不僅是個案的正義,而是事關產業存在與否的較量,這時他們的良知和社會責任感明顯會被隱藏,畢竟逐利是資本主義的本性

所以槍支生產商為主的大財團才會不惜一切代價,想通過操縱、收買、甚至威脅陪審團成員來贏得這場官司;但男女主角的裡應外合成功的牽制並迷惑了被告一方,最後才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說明在面對壟斷的既得利益階層時,想要獲得正義的道路仍然漫長。

電影中一次次直面現實的理性,讓我們的內心伴隨緊張和疑問,又要陷入令人窒息的冷靜之中,還要拷問自己的良知,幻想著自己是哪力挽狂瀾的救世主,可以讓正義大白於天下;這就成功的喚醒了觀眾的良知和正義感,但這還不夠,導演的目的是喚醒全社會的良知,來推動美國法治向更加民主、更加公平的方向發展。

《失控的陪審團》: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終究勝不過可控的良知

03

影片傳遞的現實批判價值,是美國陪審團制度運行至今所暴露的問題,拷問是要長久的靠良知來樸素實現正義,還是用更為完善的法治體系來為正義保駕護航

通過電影我們知道,既然一個案件的陪審團在審判過程中會存在許多影響正義的不足,那麼其他案件在共性上就不可避免的存在。

在電影中,正常情況陪審員是可以回家的,但是因為遭受了外界的干預而不得不選擇封閉隔離他們,這樣必然影響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司法效率和陪審團制度的高效運行;特別是目前美國的小陪審團審判過程中,“訴辯交易”屢見不鮮,雖然提升了司法效率,但背後的利益交換卻讓人詬病。

在美國,甚至已經有“我們最強大專業法律隊伍,為什麼要找一“外行”來做“法官之上的法官呢?”的自我批判。雖然任何制度都不是盡善盡美的,但卻是可以完善的,我想這是導演揭露問題後,希望引起美國民眾的反思與改進。

雖然陪審團審判制度寫在美國憲法之中,獨立於政府及司法系統之外,表面來看是不容易受到控制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專業的細分,大數據的支撐,信息獲取的便捷,對陪審團成員的研究和挑選成為可控,所以不得不需要更為謹慎的應對制度,不然號稱法治的民主審判,最後可能成為披著民主外衣的法治漏洞。

電影通過間接的現實揭露,直接揭露人性的弱點和陪審制度的漏洞,揭示靠絕對的良知來實現完整的正義並非長久之計,用更為完善的法治體系為正義保駕護航才是明智的改進方向。

《失控的陪審團》:失去控制的私利角逐,終究勝不過可控的良知

結語

我想要的並不多,只是內心的樸素正義而已。

或許這就是捲入訴訟中的每一個弱者的真正期待,如果關乎案件的結果需要每一個陪審員潛在良知得以及時激發來保障,那麼誰來做這攪動沉睡良知的金箍棒呢?

人性善惡且不論,事關正義不逃避,作為陪審員就應該盡到陪審的終極義務,在正能量的價值觀指導下公正行事,這需要法治體系的健全,也需要法治意識的提升,在標榜自由、民主、法治的美國同樣任道重遠,這是影片傳遞世人的法治價值和側面反思。

當然,在良知與正義的道路上,人們要的不是正義向左,良知向右,而是兩者牽手共行、同求和平,這樣才能凸現出民眾嚮往的法治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