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为房似锦哭为宫蓓蓓急,《安家》背后的那些“微暖”从何而来?

近期最火的电视剧,非《安家》莫属。

开播第四周,CSM59城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收视率持续破2,连续一周单日网播破2亿。3月15日,东方卫视收视2.951,获得卫视全国同时段排名第一;全网播放量已突破42.5亿,单日网播破3亿。

观众为房似锦哭为宫蓓蓓急,《安家》背后的那些“微暖”从何而来?

与此同时,围绕该剧的讨论持续不断,不仅主人公房似锦(孙俪饰)、徐文昌(罗晋饰)之间的互动引人关注,包括宫蓓蓓(海清饰)、潘贵雨(丁嘉丽饰)等角色更是触发了外界对夫妻关系、原生家庭等系列话题的讨论。

观众为房似锦哭为宫蓓蓓急,《安家》背后的那些“微暖”从何而来?

在《安家》临近收官之时,播出期间平均每天要花5-10小时赶后期制作的导演安建,终于接受采访,分享他的拍摄感触。

近年专注都市剧的安建,直言拍摄时采用的方式是自己希望尝试的,目前的效果也证明还不错。“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安家》播出,我们讲述每个故事都希望能给暂时居家的观众送去慰藉和温暖。这是让我很舒服的事儿。”

剧中的“是是非非”,没有固定答案

陷入家庭矛盾的职场妈妈宫蓓蓓(海清饰),与老伴相濡以沫的江奶奶(奚美娟饰),婚姻失败向中介发难的阚太太(胡可饰),给儿子媳妇买了房却落得无家可归的老严(韩童生饰)……《安家》临近收官,剧中人物、故事一再引发观众热议。

观众为房似锦哭为宫蓓蓓急,《安家》背后的那些“微暖”从何而来?

在导演安建看来,选择以一个个不同的案例串联整部剧,并不是希望给观众所谓“固定答案”,而是让观众各有理解,“有时候真相不一定是事实,这和每个人看待事件的角度有关。社会是面多棱镜,剧中的每一个事件,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不可能给大家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我们能不能有一些锐度,有没有些刺痛人心或打动人心的地方?现实中有善良和丑恶,但艺术作品的走向是要温暖的,不仅人物是温暖的,小情节上也是温暖的。”

观众为房似锦哭为宫蓓蓓急,《安家》背后的那些“微暖”从何而来?

对于观众的批评,安建也没有试图辩解,更直言最近几年作品播出时,他几乎都是“半屏蔽自己”,“赞美和谩骂是别人的自由,作为导演再说也没意义,你干嘛不在拍的时候说呢?网络是另外一个天地,我希望在创作上纯粹一点。我有很多想说的,但是不愿意说,赞美无意义,辩解也是苍白无力。”

在他看来,有观众在追剧就足够了,“有这么多人喜欢《安家》,不管是指责还是被打动,都说明他们是很认真在看了,代入感很强了。那还求什么呢,还要逼着每个人去说好吗?”

“吐槽”孙俪:不会就两件西装吧?

《安家》是安建和孙俪继《小姨多鹤》后的二次合作。再度联手,安建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孙俪对戏的高标准,“没拍过一场糊涂戏,每场戏都要明明白白”。

“导演你一定要对我要求严一点,如果觉得不好就让我再来一遍。”在片场,孙俪常常会这么提醒安建,这让他想起十多年前合作《小姨多鹤》时,孙俪也最爱问“为什么”。“现在她仍然是一个对戏要求要明明白白的人。演员一定要对自身有要求,有要求才有标准,没有标准就会随意。”

观众为房似锦哭为宫蓓蓓急,《安家》背后的那些“微暖”从何而来?

孙俪对房似锦的细节极度较真,在造型上也下了苦功。有一次,安建在片场忍不住“吐槽”孙俪,“一个女演员总也要注意点美,你不会从头到尾就两套黑西装吧?”没想到,孙俪又气又笑地回应:“导演,我这真不是两套西装,我这是二十几套西装,颜色和领子都是不一样的。”

观众为房似锦哭为宫蓓蓓急,《安家》背后的那些“微暖”从何而来?

同样,第一次合作的罗晋也让安建惊喜,“完成度很高,把人物的多面性演得很好”。有一场戏是“徐姑姑”和房似锦谈合作,两人边吃水果边聊天。剧组原本准备了苹果,但罗晋觉得吃苹果表现不出人物身上“无所谓”的状态,“我说我房间里有杨梅,罗晋一听,说这个好,杨梅边吃边吐很随意,有贫嘴的感觉。类似这种细节有很多,这说明大家都处在很亢奋的创作状态。”

观众为房似锦哭为宫蓓蓓急,《安家》背后的那些“微暖”从何而来?

两个较真的演员,自然也碰撞出了新的火花。拍“徐姑姑”尾骨受伤的戏,孙俪搀扶罗晋的动作,让安建感慨特别“有生活”,“我很小的时候外婆瘫痪,我见过家人扶她,一定要一把就托到位,而不是慢慢扶。这个细节一定要有生活。生活剧是一个门槛,门槛虽低但演好最难,没有演过好的生活剧都不能叫好演员。”

观众为房似锦哭为宫蓓蓓急,《安家》背后的那些“微暖”从何而来?

至于备受好评的“徐姑姑”和房似锦的感情线,安建坦言,创作之初就决定不要用大篇幅写爱情,“起腻”的爱情戏也过不了他自己那关,“真正相爱就是一个眼神,就是这个女人遇上事儿的时候你的态度……这些都足以表达两个人的感情。房似锦和徐姑姑的感情线,基本没有按照通常的路子。我觉得情感都在事情和态度里了,不需要用专门篇幅表现。”

观众对外景“对号入座”,就是入戏了

《安家》曾被认为是聚焦地产中介的行业剧,但导演安建更愿意将之定义为“现实主义都市剧”,尽可能地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安家》这个剧本是有生活的,我们的主创也下了生活;现实主义还要有个性——在国产剧的影视画廊中,还没有房似锦、徐姑姑和安家天团这种人物,他们代表了一类人,他们还是他们自己,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观众为房似锦哭为宫蓓蓓急,《安家》背后的那些“微暖”从何而来?

有意思的是,生活中的导演,在家中对买房大事“发言权接近于零”,反而是拍了《安家》才开始努力接近角色们的人生,“为什么安家天团的群戏比一个人的好看?现在讲精英的故事太多,中介更接近底层人物的奋斗和挣扎”。

观众为房似锦哭为宫蓓蓓急,《安家》背后的那些“微暖”从何而来?

而在拍摄时,安建也更多选择了纪录式的拍摄手法,比如在主场景“静宜门店”时,摄像师都选择扛着摄像头开展工作,“跟拍新闻是一样的”;而“安家天团”里的五六个人则会像话剧排练一样提前走位,把握好出场的时间点,“每个人在场都不是一个道具,是有反应的,是有人物关系的。比如我需要有个人拿个杯子走过去,需要有个人去个卫生间,大家都了然于胸自己的位置和走过的时间点,最后演员们的感觉就是好玩,这不仅仅是磨合的问题,还有表演智商和对戏的共同理解。”

观众为房似锦哭为宫蓓蓓急,《安家》背后的那些“微暖”从何而来?

在安建眼中,一切技术上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观众代入剧情,为人物和故事服务,“选择这种方式我很坚持也很忐忑,毕竟影视作品就是一次过。但目前证明效果是好的,观众是接受的,方式上也比较靠近生活。我看好多观众还会找剧中的外景都是在上海的哪些建筑、哪些酒店、哪些地段取的,这就说明接地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