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線上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既享“雲端”又接地氣

百姓線上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既享“雲端”又接地氣

煙臺剪紙市級非遺傳承人梁巧豔正在進行技藝展示。

編者按 疫情之下,產業在變,有的是主動求變,有的是不得不變。許多產業原本的發展節奏被突然打亂,一連串的“蝴蝶效應”對這些產業未來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當“線下”運營路走得無比艱難的同時,也有很多頗有效果的“線上”模式開始浮現,人們的生活方式在“線上”悄然進行著改變。這些改變會讓未來產生怎樣影響?這些改變是曇花一現還是曠日持久?

YMG全媒體記者部近日派出多路記者,探訪觀察疫情之下的產業,且看疫情之下,煙臺文化、旅遊、健康、教育等產業的突圍路徑。

新冠肺炎疫情讓宅在家中的人們安然自得地享受著文化帶來的“雲上的日子”。線上看展覽,線上看大片,線上搞培訓……

時間長了,習慣成自然,很多人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在“雲”端的日子過得舒適愜意,疫情結束後,還需要線下活動嗎?

疫情之下,煙臺文化應該何去何從?YMG全媒體記者經過多日探訪,感受“雲”端之美的同時,也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產業仍要“兩條腿走路”。

疫情之下

文化飄來“四朵雲”

“雲”,毫無疑問是疫情之下,市民豐富生活的主要途徑。煙臺文化,在這種形勢下,飄來了雲賞藝、雲看展、雲閱讀和雲慕課等“四朵雲”。

在“雲”端,文藝工作者們創作了形式多樣的戰“疫”藝術作品2700多件。煙臺大劇院上線“保利雲劇院”,發佈戲劇、音樂會、大師課等 25個精品視頻,受到市民歡迎。市縣文化館整合優質師資力量,推出涵蓋聲樂、螳螂拳、煙臺剪紙等50多個門類的精品藝術課程,已發佈200餘期,點擊率60餘萬人次。

煙臺博物館開展煙博瑰寶賞析、“雲”遊博物館、指尖上的展覽等3大主題活動,精心挑選50餘件館藏文物,推出13期在線賞析活動。煙臺美術博物館策劃了微創作、微展廳、微典藏等3大系列活動,已推出線上活動26期,展出700餘件作品、展品……煙臺圖書館運用移動圖書館APP、微信公眾號等媒介,開放100多萬冊經典暢銷電子書、4000多種期刊、300多種報紙、20多萬集經典有聲讀物,以及8個線上數據庫,為市縣圖書館提供海量線上資源。目前,數字資源數據庫點擊量7.7萬次,下載量7.3萬次。

疫情之下

她接到近10萬訂單

突入而來的疫情使非遺項目傳承倍受影響,特別是與新年相關的民俗文化廟會、文藝展演展示等項目,很多與節慶相關的非遺產品如年畫、剪紙等銷量也大幅減少,課程培訓也紛紛延遲。很多沒有網店的非遺傳承人,效益都不景氣,反而線上有業務的,基本沒受太大影響。

“年後,我們接到的訂單快破10萬了。”煙臺剪紙市級非遺傳承人梁巧豔在疫情之下,忙碌不少。為了傳承,梁巧豔通過“雲端微課堂”進行技藝展示,她的剪紙課程一經推出廣受好評。“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和非遺傳承人,理應用自己的作品為奮鬥一線的白衣天使鼓舞加油,謳歌防疫阻擊戰中的奉獻之美。”

此外,自2019年,她的膠東剪紙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就積極完善互聯網平臺建設,如今,有了收穫。“疫情期間,我們業務主要通過線上VR向客戶進行剪紙產品的全面展示,除了包裝材料運輸受影響以外,銷售狀態保持良好。”

說起原因,梁巧豔坦言,“互聯網加速發展的同時也必然促使我們非遺產業要積極尋求轉型升級,從固有的線下傳統模式到線上銷售平臺建設,應與時俱進,立足現代,面向未來。非遺傳承人也應該打破原有的思維保守模式,手藝精進的同時也要學習先進本領,武裝頭腦,讓非遺插上科技的翅膀,相信我們的文化產業會越飛越高。”

疫情之下

他們拓寬銷售渠道

人可以“宅”,但文化不能“宅”。疫情對實體書店造成了不小的衝擊,但在客觀上讓實體書店更加重視線上服務。

“我們的客服一天不間斷地回覆客戶的各種問題,有時連飯也沒時間吃。”為方便讀者,煙臺市新華書店在“智慧書城”或淘寶網店打出“線上購書”牌,並且儘快將圖書配送到家,所有網店客服馬力全開,接單,配貨,包裝,從早忙到晚。

目前新華書店淘寶店鋪日接200多個訂單,店鋪已經升級到皇冠店鋪。商品、服務評分4.9,物流評分在4.8以上。

拓寬線上服務渠道,作為民營的源空間京東書城也是如此。 “我們以前就有線上服務,但是做的一般。疫情發生以來,雖然書店暫時歇業,但線上服務活躍起來,許多新老讀者通過線上這個渠道從源空間買書。最近一個月,我們線上銷量同比增長了4倍。等到疫情結束以後,實體書店也應該繼續重視線上這個渠道。”源空間相關負責人說。

疫情之後

地氣仍是“主旋律”

面對著線上活動的風生水起,很多人產生了“‘雲’上那麼美,還回‘地面’幹什麼?”的想法。

對此,煙臺文化專家們並不這麼認為。“文化藝術創作需要‘接地氣’,不回‘地面’,何來靈感?”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蘭玲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可否認,疫情讓互聯網的作用更加凸顯。‘雲’在這段時間吸入了很多原來沒有的流量。但互聯網和實體應該是互補的關係。”

“可能很多人都習慣了待在家裡,也能過得很好。”但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哲學社會科學包括文化文藝不接地氣不行。人總不能呆在家裡。創作者需要採風,普通市民需要交流。她認為,疫情為文藝創作者提供了創作素材和靈感,但這種靈感是短暫的。“疫情結束後,一切如常。還是要走出家門,多接觸社會。”她說,“線上和線下兩條腿走路也是必不可少的。疫情帶給文化產業發展更多選擇,但實體是不會被丟掉的。”

煙臺大學人文學院教師孫權博士認為,疫情提醒了煙臺文化產業要打造媒介平臺,但人類虛擬化體驗不會取代感官體驗。“人們在家待久了會‘瘋’掉的。所以,人是需要外出的。另外,人類是有媒介懷舊心理的,雖然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帶給人們不同的體驗,但人類最需要的,還是‘返璞歸真’的情感體驗。自己一個人在家裡看電影或者看比賽,總不如去現場,跟一群人一起觀看時,所帶來的心理愉悅那麼痛快。”YMG全媒體記者 劉晉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