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儒,口出狂言,結果死在他那張嘴上

三國名儒,口出狂言,結果死在他那張嘴上

楊修本人博學多才,自幼苦讀聖賢之書。到了他二十五歲的時候,果然應了苦心人天不負的道理。在好友的推薦之下,他順利入仕,在曹操帳下為官。隨著他的名望越來越大,他逐漸也成為三國時期炙手可熱的風雲人物。這一切主要體現在他的嘴上。他的那張嘴完全可以用口無遮攔來點評。除了有這個致命的毛病以外,他還恃才傲物,鋒芒畢露,做事十分高調,而且還不知收斂,更不知道小心使得萬年船是何物。

楊修的骨子裡,什麼人都敢得罪,什麼事情他都要參與其中發表一下個人的看法。好多親朋好友就勸過他,讓他沉默是金,在這個混亂的年代裡,小心翼翼地活著比啥都強。可是楊修偏偏就聽不進耳朵裡。置若罔聞。每當他對某事大發議論的時候,就有好心人告訴他:小心隔牆有耳。楊修一聽這話就十分生氣,大喝道:難道他們能做得,我就說不得嗎?這個靈魂拷問,讓好心提醒他的人不知所措,直接下不了臺面。索性人家就發揚勸人不聽,不如一鬆的策略。楊修才不在乎這一套,他覺得只要自己的嘴能圖個痛快就行。所帶來的後果,他完全不考慮。這種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性格,難以在這片爾虞我詐的土囊裡生存,隨時都有小命玩完的下場。完全不懂的禍從口出的淺顯道理的楊修,一定會為這張嘴付出慘痛的代價。

傲氣沖天的楊修經常覺得,老天爺是老大,他就是老二。後來事實證明楊修就是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他才將自個一步一步地送上萬丈深淵。


第一回禍出口處,為楊修的死埋下深深的伏筆:

三國名儒,口出狂言,結果死在他那張嘴上

楊修死之前,還得將故事回到曹操為了尋找合適的繼承人開始。那時候曹操心目中有兩個繼承人,一個是曹丕一個是曹植。他們倆在曹操心中的位置不分上下,這就讓曹操犯難。於是乎曹操便詢問許攸,人家許攸十分聰明,堅決不表法任何言論。讓曹操自己看著辦。許攸之所以不參與其中。那是因為這是個有風險的活。萬一傳出去。將來他們兄弟誰登基為帝,都夠許攸喝一壺。等到曹操找到楊修的時候。楊修還沒等曹操開口,便開始大發議論,所有言語之中,很明顯地傾向於曹植。因為楊修曾經做過曹植的老師。一開始的時候,楊修的言談舉止之間還算公道,說著說著就開始大膽地批評曹丕種種的不是。這讓曹操聽後心裡十分不舒服。這就好比,世上那個父親也不會讓任何人詆譭自個的兒子一樣。心胸比較狹隘的曹操,便暗暗地對楊修懷恨在心。伺機尋找機會將楊修法辦。


再一次禍從口出,楊修插翅難逃註定魂歸故里:

三國名儒,口出狂言,結果死在他那張嘴上


被曹操抓住楊修的把柄之後,曹操決定將楊修送往斷頭臺。罪名是擾亂軍心,臨陣脫逃。這個罪名一旦成立。誰也不能挽救楊修的性命。這時候就有人勸解曹操三思而後行,楊修萬萬殺不得,容易引起眾怒。曹操擲地有聲回應道:非殺不可,誰要有怨言歡迎隨時來尋我。

曹操這回如此執著地誅殺楊修,完全是事出有因。楊修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讓曹操弄的下不了臺。曹操早就想把楊修處置而後快,但是一直礙於面子,害怕被人說成氣量小,容不下人,故而一忍再忍。如今機會來臨,曹操不願錯過這個機會。

這個事件的直接導火索就是楊修自作聰明。一天夜裡,曹操在軍營裡吃著雞肋,一個將士詢問今夜的口令是什麼?曹操隨口一說:雞肋。剛好楊修聽說此事。便連夜收拾行囊準備返回洛陽。夏侯淵見他如此,大驚失聲,連忙詢問;大敵當前,你何故如此?楊修自鳴得意道:難道你就沒有聽見今晚的口令嗎?這是曹丞相想班師回朝的跡象啊。夏侯淵一聽,深信不疑。連忙回去收拾自個的行囊。當曹操見到三軍都是如此,嚇得失魂落魄,以為發生兵變,經過詳細詢問才知道又是因為楊修信口開河,才導致如此。曹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楊修只能人頭落地。

個人認為楊修死的理所當然,要怨就怨他那張嘴。別人就能透過表象看本質,而他偏偏不能。所以說他死的一點也不虧。他要是能夠管住自己的嘴,及時收起鋒芒,不跟當權者爭鋒相對,或許他的下場至少比這更加光明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