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谈:我们家的中国戏剧情缘


创作:D调的优雅生活杂谈:我们家的中国戏剧情缘

父亲有一个爱好,那就是爱听戏,土生土长的粗犷的北方汉子,他听得最多的却是越剧和婺剧。他说人生乐趣,听戏看戏,几十年来中国戏曲,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享受。

他的戏迷情缘来源于久。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里面常放映的,就是各种戏曲,越剧《祥林嫂》、《碧玉簪》、《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也耳濡目染,越发喜欢听了。

生活杂谈:我们家的中国戏剧情缘

因为当时娱乐节目少,并且内容也贫乏。他和三五好友,也会不时的聚到一起,小酢几杯,把酒言欢之际,哼上两曲。李叔会拉二胡,待酒兴正酣,会拉几曲《赛马》、《喜相逢》等二胡里少有的几个欢乐曲调,大家其乐融融,不亦乐乎。

生活杂谈:我们家的中国戏剧情缘

父亲回忆,每到深秋农闲之后,村里就会邀请戏班来演出。草台班子设施简陋,演员也不像专业戏艺术家那样的服饰华美,妆浓妍丽。但春节的到来,几个村的人都围坐在大会堂舞台周围,被演员引人入胜的表演深深吸引,随戏曲的故事情节时而欢喜,时而忧愁。多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京剧、豫剧片段,这些是大家贫乏生活的调节剂,也是为数不多的精神食粮。

生活杂谈:我们家的中国戏剧情缘

这些逢年过节的戏曲班丰富了匮乏的农村文化生活;也祈盼风调雨顺,以求来年有个好收成的心愿。还各自邀请着外村的亲戚朋友来看戏,全村洋溢着喜悦和幸福的气氛,我们孩子也跟着可以吃到糖葫芦和粘牙的糖食等,人间美味,也莫过于此。


追溯一下,越剧发祥于嵊州,鼎盛于上海,现已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早年袁雪芬等实行越剧改革,从此开启了越剧发展的新纪元。此后,越剧走向更加的发展繁荣。从“三花”到“一娟”到“一桂”,再到“越剧十姐妹”到周宝奎、陆锦花、王文娟、戚雅仙、金采风、吕瑞英等一大批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群体的出现,丰富多彩的流派艺术开始成熟定型。再到新时期新生代中流砥柱茅威涛、赵志刚、方亚芬、金静、吴凤花、钱惠丽、王志萍等名角的大量涌现,真可谓英才辈出,群星灿烂。

生活杂谈:我们家的中国戏剧情缘

戏曲题材大多来源于古典文学,演义故事,说书艺人口授相传的话本,甚至野史杂记,神话传说等等之中,尤其是古典剧本。这也是我之后的人生和文学结缘的渊源所在。如今进入而立之年的我,身边朋友多是听着流行歌曲成长的,而爱听戏的我,工作之余我常在网上听听戏曲,渐渐地同事们差不多都知道我也是那“热戏的人儿”,俨然就是一个“老古董”。大家 作乐喊我“老古董”,我也以“老古董”自居。

生活杂谈:我们家的中国戏剧情缘

中国戏剧将存在于我的记忆里并将一直存在下去,她的曲调唱词,人物的扮相举止将一直在我的血液里流淌奔腾。我是戏迷,或者说只是一个准戏迷。是因为我完全是一个享受型的戏迷,自己一点也不会唱,只能听别人唱。但听戏带给我的不只是娱乐,她更是我们家人情感交流的纽带。

生活杂谈:我们家的中国戏剧情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