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談:我們家的中國戲劇情緣


創作:D調的優雅生活雜談:我們家的中國戲劇情緣

父親有一個愛好,那就是愛聽戲,土生土長的粗獷的北方漢子,他聽得最多的卻是越劇和婺劇。他說人生樂趣,聽戲看戲,幾十年來中國戲曲,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享受。

他的戲迷情緣來源於久。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裡有一臺黑白電視機,裡面常放映的,就是各種戲曲,越劇《祥林嫂》、《碧玉簪》、《梁山伯與祝英臺》……我也耳濡目染,越發喜歡聽了。

生活雜談:我們家的中國戲劇情緣

因為當時娛樂節目少,並且內容也貧乏。他和三五好友,也會不時的聚到一起,小酢幾杯,把酒言歡之際,哼上兩曲。李叔會拉二胡,待酒興正酣,會拉幾曲《賽馬》、《喜相逢》等二胡裡少有的幾個歡樂曲調,大家其樂融融,不亦樂乎。

生活雜談:我們家的中國戲劇情緣

父親回憶,每到深秋農閒之後,村裡就會邀請戲班來演出。草臺班子設施簡陋,演員也不像專業戲藝術家那樣的服飾華美,妝濃妍麗。但春節的到來,幾個村的人都圍坐在大會堂舞臺周圍,被演員引人入勝的表演深深吸引,隨戲曲的故事情節時而歡喜,時而憂愁。多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京劇、豫劇片段,這些是大家貧乏生活的調節劑,也是為數不多的精神食糧。

生活雜談:我們家的中國戲劇情緣

這些逢年過節的戲曲班豐富了匱乏的農村文化生活;也祈盼風調雨順,以求來年有個好收成的心願。還各自邀請著外村的親戚朋友來看戲,全村洋溢著喜悅和幸福的氣氛,我們孩子也跟著可以吃到糖葫蘆和粘牙的糖食等,人間美味,也莫過於此。


追溯一下,越劇發祥於嵊州,鼎盛於上海,現已成為全國第二大劇種。早年袁雪芬等實行越劇改革,從此開啟了越劇發展的新紀元。此後,越劇走向更加的發展繁榮。從“三花”到“一娟”到“一桂”,再到“越劇十姐妹”到周寶奎、陸錦花、王文娟、戚雅仙、金採風、呂瑞英等一大批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群體的出現,豐富多彩的流派藝術開始成熟定型。再到新時期新生代中流砥柱茅威濤、趙志剛、方亞芬、金靜、吳鳳花、錢惠麗、王志萍等名角的大量湧現,真可謂英才輩出,群星燦爛。

生活雜談:我們家的中國戲劇情緣

戲曲題材大多來源於古典文學,演義故事,說書藝人口授相傳的話本,甚至野史雜記,神話傳說等等之中,尤其是古典劇本。這也是我之後的人生和文學結緣的淵源所在。如今進入而立之年的我,身邊朋友多是聽著流行歌曲成長的,而愛聽戲的我,工作之餘我常在網上聽聽戲曲,漸漸地同事們差不多都知道我也是那“熱戲的人兒”,儼然就是一個“老古董”。大家 作樂喊我“老古董”,我也以“老古董”自居。

生活雜談:我們家的中國戲劇情緣

中國戲劇將存在於我的記憶裡並將一直存在下去,她的曲調唱詞,人物的扮相舉止將一直在我的血液裡流淌奔騰。我是戲迷,或者說只是一個準戲迷。是因為我完全是一個享受型的戲迷,自己一點也不會唱,只能聽別人唱。但聽戲帶給我的不只是娛樂,她更是我們家人情感交流的紐帶。

生活雜談:我們家的中國戲劇情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