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老路頭愛撫地說:你往後的人生路,還很長很長,需要自己明辨是非


故事:老路頭愛撫地說:你往後的人生路,還很長很長,需要自己明辨是非

都說,隔輩親。老路頭就這麼一個小孫子,喜歡的不得了。出門讓抱,見東西要買,吃飯讓喂,睡前沒完沒了的講故事,還是鬧覺,隨便往地上扔東西,老路頭看著“嘻嘻哈哈”很滿意小孫子的表現。

一次,小孫子看電視過了頭,爸爸不讓看了,電視沒等關,小孫子先哭著撲到老路頭懷裡告狀。老路頭摟著小孫子,衝兒子瞪起眼,說:“多看一會,就能把眼睛看壞?”

兒子見狀,只能退避三舍,但心裡不舒服,覺得老路頭太嬌慣孩子。

老路頭慣孫子這事,全家人沒少和老路頭費口舌,說他對孫子簡直到了嬌慣,寵愛,縱容的地步,不能自拔。

兒子發自肺腑地說:“爸,慣子如殺子呀。”

“有你說得那麼嚴重嗎?”老路頭不以為然,說:“我要是成了殺人犯,你就是殺人犯的兒子,脫不了干係。”

兒子欲哭無淚,說老路頭屢教不改,頑固不化。

老路頭振振有詞地說:“所以,我們要共同教育孩子。如果說,我唱的是紅臉,你們就該唱白臉。”

兒子說:“我們這白臉已經唱不下去了,被你紅臉搶了戲。”

“不是我搶了你的戲,是你演技太差。”老路頭得意地說,“說明我演戲的路子是正確的,你不服不行。”

大家看老路頭對小孫子嬌生慣養的事,執迷不悟,自以為是,便時常向老路口灌輸不能嬌慣孩子的種種道理。

這個說,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孩子身心健康的“愛”。不要對孩子過分關注,同時也不要對他形成核心。家人不要圍著孩子又是掌聲,又是讚美。否則,使孩子難以適應外部環境。不能過分滿足孩子的要求,不能他要什麼給什麼。不然,將來孩子只會索取,不懂得去珍惜。

老路頭認為這些都是虛張聲勢,小題大作,誇誇其談。至於孩子,將來自然會懂得做人道理,會分辨出是非曲直。大人完全沒有必須大驚小怪,過分憂慮。現實生活中,溺愛孩子的多了,也沒見誰家孩子不學好,長大了都是人才,都成了家庭的驕傲和頂樑柱。

一次,小孫子竟然要在床上尿尿,怎麼勸都不行,惹起眾怒,並將矛頭一致對準老路頭,認為是他把孩子慣得這樣無法無天。

老路頭嘴上說:“牆倒眾人推。”但在事實面前,也不得不承認小孫子的做法的確過分,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不能縱容下去了,應該改變思路,換一種方法教導小孫子了。

這天,趁著小孫子睡覺,老路頭悄悄給自己剃了一個光頭。小孫子醒來一看,嚇得遠遠躲開。再看老路頭,一臉嚴肅,面無表情。小孫子“哇”的哭起來了。

原來,老路頭覺得自己老了,不講究美醜了。同時感到理髮店剃頭太貴,不值得去那理髮。於是,買了一個電動剃頭剪子,自己在家學著給自己剃頭。一次,老路頭剃完頭,小孫子不敢認這個“改頭換面”的老人,最後被嚇得大哭,一連幾天不敢接近老路頭。

老路頭想:如何才能讓自己變一副“嘴臉,使自己嚴厲起來,讓小孫子重新認識自己。換句話說:讓小孫子見到自己不再“親”,而是“怕”。不至於讓他見到自己就耍嬌,成為他犯錯的避風港和保護傘。反而望而生畏,退避三舍。最好的辦法是故技重演,剃一個“凶神惡煞”般的光頭。

看到小孫子那副怯怯的樣子,老路頭竊喜,心說:剃頭有了效果。

一次,全家人逛公園,小孫子走累了,想讓抱,誰都當沒看見,不理睬他。最後,小孫子把目光落在老路頭身上,,並朝著老路頭這邊跑了兩步,但很快停了下來,定定地望著老路頭的光腦殼,不敢接近他了。老路頭趾高氣揚,視而不見。

孫子求抱不成,覺得大家都冷落他,失落地哭起來,傷心地說:“我不要現在的爺爺,我要原來的爺爺。”

“只能怪你不爭氣,不給面子,原來的爺爺離你而去。”老路頭摟過孫子,愛撫地說,“你往後的人生路,還很長很長,需要自己明辨是非,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