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儒于右任與美食有關的幾則故事

中國近現代史上,于右任也是一個繞不開的一個大人物。他是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大師,詩人,當然,於老也是個美食家。特別是對於家鄉陝西的美食宣傳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給予他個人的政治身份和儒學修養,在下館子時候,對有獨特飲食特色和富有地方風味特色的美饌佳餚時常給予評價一二或者是,題詞,或吟詠賦詩以述懷,也使得這些店家、菜餚增光添色,身價倍增。當然,飲食屬於物質範疇,也屬於文化範疇。往往文人墨客對一些美食的偏好或留墨一二,也成了一種文化軟實力和產品競爭力。

一代大儒于右任與美食有關的幾則故事


于右任先生祖籍陝西省三原縣,據說,每次回鄉探親,都要在縣城一個叫做“德亭”餐館品嚐地方風味菜點。這家餐館主要經營陝西關中一帶美食,例如有煨魷魚絲、白封肉、疙瘩面,也有外形如縷縷金絲盤燒、層層塔樓相疊,口感油而不膩,清爽利口的金線油塔;有由唐代《燒尾食單》中的“見風消”又名:油浴餅,演變而來的泡泡油糕,色澤乳白,表面膨鬆,如輕紗、蟬翼,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其味花芳醇香,人口即消,其形玲瓏剔透,酷似巧制綾花。於氏對這些菜點的製作技藝和風味特色倍加讚賞並時常結合自己走南闖北的見識和個人對地方飲食的理解指導一二,不斷推進菜餚的改良提升。據說又一次,他在德亭飯館用完餐後,吃得是非常滿意,乘興為該店揮寫了“明德亭”匾額和“名廚師張榮”的題詞,從而使這家創建於1931年的餐館,蜚聲遐邇,譽滿三秦。

一代大儒于右任與美食有關的幾則故事

1921年清明節,于右任在西安東關長樂坊徐仁福開設的徐記稠酒店。這酒店有由三千多年前商周時期的“醪糟”演變而來的黃桂稠酒。當年杜甫《飲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三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貴妃醉酒”的酒,就是沒有加漿的“撇醅’稠酒。此酒酒精成分含量很低,汁稠似乳,色白如玉,人口綿甜清香,酒味濃郁醇厚,飲後口齒流芳。風味獨特的美酒使這位書法大師為傾倒,飲後嘖嘖稱讚,即興揮毫書寫了,“徐家黃桂稠酒店”。徐家將之製成牌匾,高懸店門之上,聲譽大增,在古城傳為佳話。但是隨著時間歲月的更迭,徐記稠酒店的招牌難以尋覓,但後人將這一產品繼續發揚光大,現在依舊能喝上正宗的稠酒。

一代大儒于右任與美食有關的幾則故事


據說在1942年,于右任老先生入蜀途中,路過陝南寧強縣,品嚐了縣城裡著名的王家核桃燒餅。此餅清朝時曾作為貢品,它是以麵粉、核桃為主料,配以油、鹽等輔料製成的,酥脆油香,回味悠長,營養豐富。於氏食後讚不絕口。時常提及,方圓老百姓都紛紛託人購買品嚐。隨後,這家店生意日益興隆。

還有是在1947年夏,陝西師專第一屆學生 畢業,有關部門組織他們到教育事業比較發達的東南各省觀摩學習。到達南京後,當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長的于右任聞訊,特意邀請全體師生到他的寓所會見。接著,招呼大家聚餐。在大院之內,花壇四周,擺滿了眾多的桌子:有涼粉、釀皮、涼麵、扯麵、醪糟、甑糕、燒餅、臘汁肉等各種陝西風味小吃,諸色紛呈,香氣撲鼻。於氏讓大家不拘一格,任意就餐,感覺就像是今天的自助餐。師生們情緒活躍,歡聲笑語不斷。

饒有興味的是,在江蘇省太湖之濱,靈山下的吳縣木瀆鎮,有一家著名的“石家飯店”。店裡十大名菜中,有一道菜叫“ 鰓湯”。此菜原名“斑肝湯”。系採用太湖特產斑魚的肝,輔以火腿片、香菇、筍片等,用雞清湯燒製而成。

一代大儒于右任與美食有關的幾則故事

1927年,於氏偕夫人遊西湖賞桂,歸途中在石家飯店嚐了“斑肝湯”,食後,他即興題詩:“老桂花開天下香,香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䰾(魚市)湯。對鯝(魚市)湯有人分析,於氏是陝西人,對“吳依軟語”聽不真切,故誤寫了。以後,又由於他的書法頗負盛名,加之這詩也寫得有韻味,“䰾(魚市)湯"反而取代了“斑肝湯”而流傳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