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何以为家》:从赞恩灵与肉的救赎学习父母如何教育

看了好几遍《何以为家》,起初是因为一句话“我要控告我的父母”

,当时很纳闷为什么控告父母呢? 因为在我印象里父母都是很爱孩子的,恨不得把所有认为好的东西全部给孩子。这对父母到底做了什么,让孩子这恨他们。

带着疑惑看完影片,影片中的赞恩懂事的让人心疼,不由得让我想起父母常常训斥的那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知道什么时候“懂事”这一词成了道德绑架,却忘了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在《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话: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他也才12岁。

我本来以为,我们会长大,长成好人,会受人尊敬,还有很多人喜爱,但是真主不想让我们变成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人踩在脚下。


豆瓣9.1《何以为家》:从赞恩灵与肉的救赎学习父母如何教育

这是赞恩给电台打电话时说的,你很难想象这句竟然出自一个12孩子的口吻,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对这个世界这般绝望。

在影片中的赞恩饰演者并不是专业演员,而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被发掘时12岁左右的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导演娜丁·拉巴基,花了三年时间调研采访流浪孩童,六个月的拍摄,520个小时的素材,又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剪辑,才有了现在的成片《何以为家》。

原名《伽百农》,在阿拉伯语中“迦百农”意为“混乱无序之地”。延续了导演娜丁·拉巴基一贯的风格和关注点都是为弱者发声,她说:“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够成为一种改变世界的力量。

接下来,我将结合这部影片赞恩从离家出走到法庭起诉父母所进行的救赎,从灵与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灵”是指精神层面,“肉”是指肉体层面。

一、肉体的救赎——逃离原生家庭

家是什么?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做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弱下雨,他坚持要你带伞……帐里帐外都是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但不是所有的家都是温馨的,影视明星陈乔恩,对她来说,家就是噩梦,宁愿去墓地看墓碑上的故事,也不想回家。因为她妈妈坚持棍棒教育,只关心成绩好不好,吃的饱不饱,穿的暖不暖。只要不听话就打。

小时候一提到“妈妈”这个词就害怕,听到妈妈的脚步就像魔鬼的声音一样,会觉得妈妈来揍她了。

就像法国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著名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而乔恩妈妈的教育,就像故事中的北风,实行“棍棒”,恐吓孩子,导致孩子提起“妈妈”就有心理阴影。相比于“南风”教育就比较温柔,从孩子的内心出发。

可惜在生活中,家长们却对“南风”的做法嗤之以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影片中赞恩的父母便是如此,对他只会拳打脚踢,他听过最温柔的的话就是“滚,你这个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父亲每天只知道酗酒,而母亲只会哭哭啼啼抱怨,一家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他稚嫩的肩上。

如果说,在这个肮脏的家里让他喘不上来气,那么当父母把11岁的妹妹嫁给杂货店老板,便激发了赞恩对这个家所有的怨恨,一气之下,他选择离家出走。

但逃离后的幸福是短暂的,因为生活的艰难,他最后还是重蹈覆辙,把维纳斯的脚栓起来,靠制作毒品来赚取生活来源,尽管他很努力,命运依旧没有眷恋他,走投无路下,只好忍痛卖掉了维纳斯。

人是环境产物,原生家庭每天的耳濡目染,就能把一个先天不错的孩子生吞活。

所以尽管赞恩拼命逃离原生家庭,最后还是活成了父母的影子。但在我看来,虽然他这次离家出走并没使他获得新生,依旧是他肉体上的救赎。

对于原生家庭,我承认原生家庭对人造成心理影响极大,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走不出来,但我始终认为,你是你,你不应该成为原生家庭的牺牲品。

正如东野圭吾在《时生》中提到的,谁都想生在好的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二、灵魂的救赎——感受爱

我们都渴望被爱,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爱着,反倒会产生一些误区,比如,做直播有人给你刷礼物,以为这就是爱。其实不是,它带给你的只是兴奋和尖叫。

而在影片中赞恩离家后遇到了黑人赫拉,赫拉的生活比他们家还有苦,如果说前者住在贫民窟,后者就是住在救济棚,伸手不见五指的一间小屋子。

豆瓣9.1《何以为家》:从赞恩灵与肉的救赎学习父母如何教育

即使赫拉过得穷困潦倒,依然把赞恩带回了家,一遍又一遍教自己孩子念赞恩的名字,并告诉他“这是你的好朋友赞恩。

即使生活难得只能去卖头发,她也未曾动过让赞恩离开的念头,在赫拉心里,赞恩已经成为他们家的一员,和对待她自己孩子是一样的,这是赞恩第一次笑。

在《感受爱》中提到:如果我们没有感觉到被爱,就很难让别人感觉被爱。无法与自己建立情感联结的人,也无法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

换言之,如果我们感觉到被爱,也会努力做出尝试反馈给所爱之人。这也是为什么在赫拉不知所踪时,赞恩开始照顾赫拉一岁的儿子维纳斯,在最难熬的时候,有人劝赞恩把维纳斯卖掉,赞恩还是选择拒绝,想办法挣钱,养活维纳斯。在救济站也是第一时间要奶粉和尿片,因为这些维纳斯所需要的。

豆瓣9.1《何以为家》:从赞恩灵与肉的救赎学习父母如何教育

所以即使生活再苦,赞恩也像当初赫拉护他那样,护维纳斯,尽全力给维纳斯最好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在我看来,这就是赞恩精神的救赎,因为爱,让他在这黑暗的世界,不至于绝望,在绝望中寻找生存的希望。

而对比赞恩的父母,从来没有让他感受到爱,在父母把妹妹萨哈送给杂货店老板时,作为母亲似乎对这种情形已经麻木了,并没有什么不舍,在赞恩阻止父母不要把妹妹送走时,父母对他不止拳打脚踢,喊到:“你这个畜牲,是不是找死。”

再后来,赞恩回家拿证件时,父亲气急败坏的说:“别让我看见他,信不信我真的会杀了他。”

试问面对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环境他怎么能感受到爱,更多的是对这个家的厌恶。而赞恩在游乐园扒开人偶的衣服,在我看来,是因为赞恩对母亲的厌恶,转赠到人偶身上。更加说明,他从来在这个家从来没有感受过爱。

在《奇迹男孩》中,虽然奥吉天生脸部畸形,脸部动过27次刀,才可以正常呼吸。但是相比于赞恩来说,奥吉很幸福,他被全家人爱着,是家里的小太阳。

印象最深的那段是,奥吉在学校被同学歧视,回家想妈妈哭诉:“为什么我会这么丑?” 我想,妈妈这个时候,心里一定很难受吧,自己孩子受了委屈,但妈妈还是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认真地告诉儿子:

“正因为我是你妈妈,所以我的看法才重要,因为我才是最了解你的人。”

正因为在妈妈的爱和鼓励下,正确引导他接受这与众不同的长相,不在乎外界的看法,始终相信世界是美好的。

三、灵与肉的结合——父母如何正确爱孩子

在影片中,赞恩离家出走,是想寻找生的希望,他以为外面的世界是美好的,可是他没想到大部分孩子和他是一样的,生活艰难。

但是不幸中的幸运是,他遇到了赫拉,赫拉在他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他才有勇气去状告父母,他希望这些孩子不要再像他一样遭受这些痛苦。

那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爱。

1.无条件的爱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孩子问妈妈,我成绩不好,长的不好看,这么多年一个没有给你们长脸,妈妈你还爱我吗?

妈妈说:“我永远爱你,学习好不好,我都爱你。”

为什么孩子因为成绩不好,会有负罪感,觉得父母不爱他呢,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会在孩子考100分的时候说,妈妈好爱你。如果考的不好,父母就会训斥孩子。久而久之,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只有好成绩=父母的爱,而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会不自觉地讨好父母,朋友,长大了讨好同事、领导,缺乏安全感。

那么在我看来,父母应该从让孩子感受的爱,无条件的爱,我爱你,只因你是我孩子,仅此而已,没有任何附加条约。

2.不控制孩子

控制欲,是影片中赞恩父母对赞恩的教育方式就是控制,他们在乎的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自己的需要,只要赞恩反抗,父母就拳打脚踢。

而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是,父母明明爱很爱孩子,孩子却感受不到爱,像《囧妈》中,徐妈妈对儿子伊万的爱就是这样,伊万感觉不到。

  • 有一种饿,叫做你妈觉得你饿,不停地向伊万嘴里投喂,小番茄,各种养生豆浆;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妈妈牌秋裤。
  • 晚上只要伊万不回车厢,徐妈妈会时不时把头探出来看看,直到伊万坐到她身边睡才放心。
  • 吃几块红烧肉妈妈也要约束,什么时候生孩子妈妈也要管。

每次和妈妈反驳是,妈妈总要回一句:“你怎么这么不乖啊?” 对于许伊万一个四十多岁的大男人,再拿乖来形容似乎有点过吧?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冷暖和饥饱他能感觉,父母有老的一天,不可能管子女一辈子,不如现在放手,让他自己飞。就是《囧妈》最后所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爱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尊重和接纳。

3.保持一定的距离——刺猬法则

在中国很多父母会说,不控制孩子怎么才算不控制孩子呢?那就是保持一定的距离。

父母爱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孩子,什么也要亲力亲为,孩子写作业,父母要盯在旁边看着,日记本,父母也有偷偷打开看看写了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讨厌父母。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每天一个屋檐下相处,天天再盯着,父母烦,孩子也烦。

这让我想起一位生物学家为了研究刺猬的习性所做的一个实验:

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瑟瑟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

相互靠拢后,刺猬身上的长刺又让彼此不堪忍受,很快又各自分开了,没过多久,刺猬为了抗寒又逐渐靠拢。

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经过多次的摸索,它们逐渐找到了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豆瓣9.1《何以为家》:从赞恩灵与肉的救赎学习父母如何教育

这就是心理学上人际交往关系理论中的“刺猬效应”,也称为心理距离效应。

为人父母,如果想要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就要把握好度,掌握分寸感。他虽然是你的孩子,但他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学会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及时放手。

4.德西效应

在影片中的赞恩便是付出的一方,可以说,这个家如果没有赞恩支撑不住,12岁的赞恩靠着熟练的搬运煤气罐,卖糖水挣钱,算得是家里的顶梁柱,可是他的依旧不会对他的付出,心存感激,反而是动不动就说杀了他。

其实这就是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是指,在一段关系里,单方面的一味付出,不但得不到预期回报,还会让对方感到理所应当。

而在中国式的教育中,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不控制孩子、保持距离这三点还不够。因为父母总会一味的牺牲自己,去满足孩子物质的要求,只有孩子张口,就算天上的星星也要想办法摘下来。到头来,孩子习惯了一要父母就给,不给就开始吵架,却不知道父母的为办这件事背后的难处。

所以,我认为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付出,让他们对这个家有奉献、参与感。做饭时,可以让孩子帮忙洗菜,平时做他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明白,这个家需要大家一起经营,而不是父母一味地付出。

结语:

有的人拼尽全力的生活,有的人只为了生活便已拼尽全力。赞恩便是后者,如果把赞恩的救赎比做西天取经,那一点也不夸张,他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为自己赢得了一张护照。

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认为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创造了一个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亲把我们生下来,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对于已经发生的,我们无法改变,也不能改变,但是对于对来,我们可以放手一搏,说一定会有什么彩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