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幕府早期德川家康聖人形象深入人心?神化、推崇與思想家鼓動

自從1467年爆發應仁之亂以來,日本就一直處於地方武家的爭霸之中,這個時期被稱為日本戰國時代。各藩大名為能成為共主,紛紛招攬武士爭奪土地和人民,由此相互廝殺,打家劫舍,給百姓和商旅造成極大恐慌和生命威脅,"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就是這一時期的真實寫照。

時代呼喚英雄,"亂世出英雄",長達百年的混戰,社會迫切希望"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於是"戰國三傑"橫空出世,這便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然而由於織田信長"冷酷無情",對敵人趕盡殺絕,很難得到衷心擁護,在他48歲如日中天的時候,遭到手下謀害,儘管此時他已統一日本三島近30%的土地。

信長歿後,其手下將領豐臣秀吉繼之而起,他採取盟好之策,對於主動投降、宣誓效忠的對手敞開胸懷接納,這樣擴張速度明顯加快,從1582年取代信長,僅9年時間便掌控整個日本,而信長從1555年起家,打了27年也就控制全境1/3。

只是秀吉野心太大,在統一日本後,又於1592年開始接連發動對外侵略為戰爭,五年時間,勞民傷財,不得人心,在成為大名共主後不久悻悻而去。

信長、秀吉相繼成了過世英雄,一直伺機而動的德川家康終於異軍突起,1600年通過具有歷史意義的決定性一戰關原大戰,終將政權奪到自己手中,由此奠定了長達二百年的德川家業。

實際上,家康在位也就5年,1605年就將將軍之位傳給了兒子秀忠,即便算上11年幕後攝政,總計為國操勞的時間也不過16年,既如此,他憑什麼成了當時的"聖人"?

為何幕府早期德川家康聖人形象深入人心?神化、推崇與思想家鼓動

論成就,德川家康取得的歷史功績基本上都是藉著前人的光,是機緣巧合成全了他

軍事上,織田信長消滅了不少地方武家,將全境1/3連成一體;豐臣秀吉繼之而起後,又以畢生精力統一了日本。而德川家康所做的,就是將忠於秀吉子嗣的攝政打敗即可,這對於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來說並非難事。即此而言,信長、秀吉為德川家康後來居上,實則給予了軍事上的鋪墊。

政治上,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具有獨創性的政策悉數被德川家康沿用,如信長實行的稅收制度、武士與領地分隔制度、對田畝全面丈量以及對農村武器進行管制等;秀吉在位時,為防範大名有異心而建立了人質制度。上述前人的政策舉措完全被德川家康繼承下來,部分政策還被家康後人進一步充實、擴展,如家康之孫家光即位後,不僅以參覲交代製為名對所有大名進行人質控制,還對天皇使用人質制度,即強行要求天皇子嗣一人居於日光家廟,以使天皇配合幕府而不是憑藉自身影響力與幕府對著幹。

正是基於前人軍事和政治上的準備,家康建立幕府統治後,將其體系化、制度化,其後人還進行擴充、拓展,這才使得國家長治久安,行穩致遠,讓德川家業稱霸日本二百餘年。誠如牛頓所言,"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臂膀上",換作德川家康,又何嘗不是?

如果說德川家康有什麼英明之處,那就是他在統一全國後,沒有步豐臣秀吉後塵,對外窮兵黷武,濫用武力,而是著眼於休養生息,給予農村和農民以較大的自治權和自主空間,恢復農業生產,將國民經濟搞上去。事實上,經過百年發展,到1700年,日本經濟繁榮,人口高度增長,尤其是城市,欣欣向榮,蒸蒸日上,城市化水平很高,江戶還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為何幕府早期德川家康聖人形象深入人心?神化、推崇與思想家鼓動

德川家康被當時的日本認為是聖人的原因探析:

效仿前人,搞個人神化,以達到聖人之名既成事實

織田信長為實現政治宏願,曾號稱自己是"天下"的化身,他拒絕天皇賜予其將軍封號,認為接受封贈就等於承認自己是天皇的臣屬。他經常對宣誓效忠的臣子表示,只要對其頂禮膜拜,不僅現時能夠追求到財富和快樂,對來世也有好處。為此,他要求手下將"為天下、為信長"作為座右銘,時刻為他盡忠。這樣,信長在其統一的土地上就成了"天下"的代名詞,人人在心底裡默認他就是國家的代稱。

秀吉亦步亦趨,在皇城京都,他對待天皇總是以平等的身份,毫不顧及千百年來天皇在日本所具有的神一般的存在。不僅如此,針對皇太后、皇太子,秀吉同樣要求妻小以此禮儀相待。為美化侵朝戰爭,秀吉不惜鼓吹戰爭為神聖的國家使命,並無視血在古代日本為不潔之物的事實,在神社大搞"血祭"活動。彌留之際,秀吉還念念不忘要求在全國建造"封國神社",就像信長生前曾要求為他營造壯麗的"安土城",這樣,秀吉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便等同於天皇,為神的化身。

為何幕府早期德川家康聖人形象深入人心?神化、推崇與思想家鼓動

家康及其後人自然免不了"東施效顰",畢竟神化自我有利於鞏固和提高威名,迫使眾大名、天皇、武士及廣大百姓臣服。每當朝鮮、琉球使團到來時,幕府都會要求所有外樣大名和譜代大名以及朝廷百官前來觀禮,將軍的威儀便在莊嚴的氣氛中得到有力詮釋,使在場的每一個人無不受到感染。

家康非常在意千古留名,他十分清楚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建造安土城和封國神社所起的作用,故而臨終前他諄諄要求後人將日光作為他的安葬之所。有趣的是,日光神社建設仿照天皇伊勢神宮,其到江戶城的距離絲毫不差地等同於後者到京都皇城的距離,這難道是巧合,分明是要與天皇平起平坐。

家康奪取政權之初曾向天皇拜賜"徵夷大將軍",以使統治名正言順,等到社會秩序穩定下來,他便自封"東照大權現",以突出自己就是帶給人間福音的大佛,此外還寓意著他就是日本神道的聖光。在世時,家康常常灌輸眾人,他就是亞洲和宇宙的神,號召人們崇拜、臣服。經過這番操作,家康便成了集佛與神於一身的聖者,聖人之名便悄然紮根於社會大眾的心底,成為既成事實。

作為"戰國三傑"的一員,德川家康耳聞目睹了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在世時為千古留名所做的努力,故而當天下為他所有時,他不僅效仿他們採取的政策措施,也念念不忘模仿他們神化自我的操作,並且作為大權在握的王者,也有這等操作的資本,經過一番模擬、包裝、灌輸,其聖人形象赫然在目,一經傳播,不是事實也成了事實。

為何幕府早期德川家康聖人形象深入人心?神化、推崇與思想家鼓動

家康後人不遺餘力為其聖人形象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著手

為塑造德川家康聖者形象,用以垂教後世,便於社會默然接受德川幕府的統治,家康後人從佛學、神道及儒學入手,努力尋求具有說服力的理論支撐。經過一番剝離、整合,有利於家康聖人塑造的理論支點拼湊而成:

第一,階級觀點。由於自然事物是按照一定法則有序排列的,存在高低、優劣之分,將其引申到社會,則從將軍、大名、天皇到"士(武士)農工商"的身份安排也是合情合理的,這種制度的設計乃為家康首創,如果不是聖人,豈能設計出這樣有利於社會穩定的完美製度?

第二,道德觀點。既然等級制度合乎社會,是維繫整個社會秩序的理想化機制,則這個階級社會的每一階層都應該各安其位,無私奉獻,每個人都應盡到自己的本分,為社會做貢獻。正是出於家康聖人理念設計和安排,並親自垂範,才鑄就了上百年的經濟繁榮,造就了長期的太平盛世,如果不是聖人,以往多年的社會混亂如何能變成現在的穩定和安定局面?

為何幕府早期德川家康聖人形象深入人心?神化、推崇與思想家鼓動

鑑於此,德川家康的豐功偉績必須歌頌,他是創立這個和平與繁榮社會的聖者,一言一行都具有鮮明的指導意義,他一生所致力創建的社會體制與宇宙萬物的秩序存在著天然的淵源關係,而唯有聖人才能設計出與自然規則妙合無痕的體制和機制。

就實踐而言,每當朝鮮、琉球乃至荷蘭使節前來拜訪幕府時,家康後人都會引導他們前往日光,向家康神像致意,這樣日光就逐漸成了日本政治最神聖的象徵。早在1645年,家康之孫家光在位時,還進一步擴充了日光神社的規模,並藉機將其更名為"

東照神宮",以便與天皇的伊勢神宮不分伯仲,在將軍要求下,天皇信使無法前往伊勢神宮參拜,只能改往參拜東照神宮。

顯然,塑造家康聖人形象,對於幕府長期統治大有裨益,為此,他們不得不尋找"偏方",同時著眼於與家康密切相關的日光神社(東照神宮)。在從佛學、神道及儒學中找出有利於證明家康為聖人的"證據"後,及時向社會闡明這種證據存在的機理,由此不能不讓人相信家康的確是聖手,具有洞悉宇宙萬物的先知先覺,而唯有家康這樣的聖人才能做到。不僅要"以理服人",家康後人還不時帶領外國人參拜日光神社,並在幕府的影響下,連天皇信使也要參拜東照神宮,家康聖人形象也就潤物無聲地存在於社會之中

為何幕府早期德川家康聖人形象深入人心?神化、推崇與思想家鼓動

幕府時期思想家紛紛出動,為家康聖人之名造勢

鈴木正三、山崎暗齋藤原惺窩為幕府前期的重要思想家,他們各自鑽心於佛學、神道及儒學的研究,從不同角度得出對家康聖人的看法,影響深遠。

幕府時期,除了西方基督教外,佛教、神道及儒學頗受幕府重視,這也就是這些思想家能夠挺身而出為家康聖人搖旗吶喊之由。

鈴木正三為武士出身,後來出家成了僧人。在其看來,每個人都應珍視今生,並努力回報恩賜者。他指出,人活著主要是為主人和社會服務,要殷勤事上,為謀求來世得救,民眾務必盡忠職守,履行本分。從鈴木正三的言論可以看出,所謂的"恩賜者"、"主人"及"事上",無不指向聖人,其說教正好吻合幕府對家康聖人的詮釋。

山崎暗齋早前為僧人,後棄佛當了神官。他指出,神道思想在日本有著廣泛的基礎,在對宇宙萬物進行註解時,神道很有幫助。對於來自中國的聖人學說,他在比較後指出,這種思想與日本神道是相輔相成的,鑑於此,他表示德川思想遠超於兩者,具有包羅萬象的特點。這裡所謂"德川思想",自然是以家康的言行為主要綱目,稱這種思想凌駕於聖人學說與神道之上,則家康聖人所指不言而喻。

為何幕府早期德川家康聖人形象深入人心?神化、推崇與思想家鼓動

藤原惺窩是幕府早期的大儒,他與弟子林羅山在宋儒上造詣很深,受其影響,1630年幕府著手建造一批以孔子為主題的"聖殿"建築群,歷經三年才完工。這些宋儒學者注重"格物",就是努力從自然和社會出發探究萬事萬物存在的規律。通過觀察,他們認為天地日月星辰自有其分佈規律,若以此類推,則君臣、父子等都有其綱常。日本比較特殊,將軍成了君臨萬民的最高元首,其他"士農工商"則輔佐將軍對天下進行治理,於是家康就成了幕府早期官府文案有文字記載和民間口耳相傳的聖人,及至幕府晚期,社會改革者也沒有對這種看法持不同意見。

德川時代,佛教、儒學雖然由國外傳入,但其受重視程度不亞於本地的神道,因為它們有利於幕府治理社會秩序,於是從事不同思想學說研究的人也就受到幕府的器重和經濟扶持,這樣像鈴木正三、山崎暗齋及藤原惺窩等思想家便從不同視角對家康聖人之說給出自己的理論註解。由於他們有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故而其學說極易得到社會認可,畢竟古代受教育機會有限,人們的辨別能力受到限制,也就坦然接受德川家康為聖人這一概念。

為何幕府早期德川家康聖人形象深入人心?神化、推崇與思想家鼓動

結語

在日本近代以前二百多年時間裡,德川家康的影響力不僅蓋過了天皇,還超過了"戰國三傑"前兩位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究其緣由,主要在於幕府時期當局和民間一直對家康以聖人待之,如同偶像般崇拜。

其實家康的功勞完全建基於信長和秀吉,如果沒有這兩位的付出,將很難有家康開創德川家業二百年的機會。然而天時地利人和,家康不僅運氣好,亦善於把握時機和總結經驗教訓,這才後來居上,在歷史上留名。

但這也不足以與聖人相比,而之所以後來家康成了幕府時期聖人的代稱,與其效仿前人自我神化、家康後人極力推崇以及各個思想家的輿論造勢不無關係。

首先,作為與信長、秀吉同時代的將軍,家康親眼目睹了他們為將自己塑造成聖人而做出的各種努力,輪到自己成為天下共主後,便很自然地效仿,再說大權在握,天下歸德川氏,底氣更足,各種花式儘可施展,這樣經過一番自我神化,不經意間已既成事實;

其次,家康後人為讓幕府統治深入持久,他們有必要將先祖塑造成聖人,為尋求理論支撐,他們藉助佛學、神道及儒學,最終拼湊出支持家康為聖人的理論,不僅如此,他們還著眼於硬件設施,就是將日光神社不斷升級,最終與天皇伊勢神宮等量齊觀,並順勢更名為東照神宮,及時引導外國使節和天皇信使參拜,這樣天皇伊勢神宮反而受冷,從而彰顯了家康聖人之不朽;

最後,鈴木正三、山崎暗齋及藤原惺窩等不同學說的思想家,服從服務於幕府統治的需要,分別作出有關聖人理論的註解,因其社會聲望高,有著很強的說服力,故而能夠潤物無聲,紮根於廣大民眾心目中,世代相傳而不絕。

只是家康沒想到的是,其聖人之名最終沒能保住,隨著日後幕府的倒臺而湮沒於歷史的汪洋大海。其實聖人之名並非塑造出來的,如果一心為民,為社會謀福利,百姓自然會在心中以聖人相待,並在歷史中千古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