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江卓爾之後,換種方式為大家充值信仰

繼江卓爾之後,換種方式為大家充值信仰 | 比特幣的故事是什麼?


昨晚江總髮了一篇文章,為市場重拾信心。我認為很多觀點值得學習和思考,確實市場也需要充值信心,於是寫下這篇文章。


繼江卓爾之後,換種方式為大家充值信仰 | 比特幣的故事是什麼?


當然,不是寫給圈子裡核心的人看的,他們早已看清一切,拾得了本質,參透了人心,是寫給散戶新手看的。如果你看了覺得不知所云,甚至覺得泛泛而談,避而不談現狀,那是我需要更多的學習。我會加油的。


首先,先糾正江總兩個小小的錯誤。


一是關於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的必要前提是貨幣,那麼,問題就又變成了比特幣算不算貨幣?這一點是存在爭議的。


有兩個角度。一是從國家的層面,只有法定貨幣能作為貨幣,其他的幣都不能以貨幣的名義存在。


當然,去中心化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慾望日趨強大,這點直接pass。


二是,如果認可貨幣的本質,即商品之間的一般等價物和媒介,作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統一。那麼,比特幣的高波動性,很難作為一種穩定的高頻次交易的媒介。


打個比方,今天一個比特幣換一輛寶馬,明天只能換一輛奇瑞QQ,人們很難將它作為長期的一種流通貨幣,在市面上進行物和幣之間的交易。


繼江卓爾之後,換種方式為大家充值信仰 | 比特幣的故事是什麼?


基於這一點,更多人會把現在的比特幣定義為另類資產,或者商品


倘若還是認可比特幣可以作為一種貨幣,比特幣依舊是以信用為價值基礎的貨幣。信用就是我們常說的“共識”,比特幣本身並不錨定任何物體。


比特幣有多大的價值,能不能成為交易媒介,取決於多少人的認可,產生多大的信任度。


即使比特幣是以區塊鏈的加密化、去中心化、數學化作為技術壁壘,信用始終是建立在這些基礎之後的。


綜上,一句話總結就是:比特幣屬於信用貨幣。這跟江總的觀點:信用貨幣不可持續,相悖。


二是關於實物貨幣。


先下結論:比特幣(區塊鏈貨幣)不屬於實物貨幣。


實物貨幣是貨幣的最早階段,它的典型特點就是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跟作為非貨幣用途時的價值幾乎相等。


所以,它們可以做到去信用的同時,也能充當一般等價物。這裡說的有點繞,舉些例子就很好理解。


繼江卓爾之後,換種方式為大家充值信仰 | 比特幣的故事是什麼?


比方說,石器、貝殼、農具、牛羊,甚至是糧食等等。


繼江卓爾之後,換種方式為大家充值信仰 | 比特幣的故事是什麼?


實物貨幣之所以能經歷幾千年的考驗,大概率不是由於它的獨特優越性。


這與不同時代下,社會的發展、節奏強相關,當時的生產力就是落後。中華上下5000年的文化歷史,有精華也有大量糟粕,糟粕會阻礙發展。


這種情形下,很難單以時間的長短,來評判任何制度或體系的優劣。


當然,目前的世界經濟確實面臨很大的脆弱性問題。


很多人會認為疫情是這次經濟動盪的罪魁禍首,但疫情就是一陣風,把海浪一吹,才發現好多人在裸泳。


繼江卓爾之後,換種方式為大家充值信仰 | 比特幣的故事是什麼?


深層次原因就是,很多人其實壓根沒穿衣服,頂多肉體前碼了一塊遮羞布。所謂央行放水,就是讓海面歸於平靜,讓人看不到波濤洶湧和驚濤駭浪。


只是當水面,從膝蓋直至漫到了脖子的位置,誰都有一種強烈的窒息感。


有些事兒,遲早需要面對。


江總的信心充值,事實上就是換個角度來看待問題,不考慮觀點本身的絕對客觀和全面性。


也能理解。


我也再從其他角度,有失偏頗的來為大家重拾信心。


繼江卓爾之後,換種方式為大家充值信仰 | 比特幣的故事是什麼?


可能很多人都覺得,比特幣的避險和減半都在這次下跌之後,成了不攻自破的故事。


比特幣減半向來都是一次促銷活動,只是很多人都在認真對待。像雙十一那樣,賣家和買家,都很賣力。


減半隻是供給增速變慢,在總量恆定的前提下,未釋放的幣始終在為市場提供供給。


促銷,就是提高需求。當需求大於供給,價格就會提升。


促銷就是一種活動形式,不影響比特幣本身的價值。所以,減半稱不上是一個故事。


繼江卓爾之後,換種方式為大家充值信仰 | 比特幣的故事是什麼?


而避險,要看避的哪種險。以黃金為例,人們常說盛世古董,亂世黃金。


這裡的亂世,是指戰爭導致的

社會秩序的混亂,而不是單純的金融危機。只要金融市場還在,就說明社會秩序沒有完全失去形態。


黃金的共識程度高,在動盪之後的社會秩序重建的過程裡,可以保證它能夠獲得一定的價值保底。


所以,最近的黃金即便跌,也並不能完全證明黃金不能避險。


而比特幣也是同理,只不過市場太小,時候也未到。


現在疫情已經蔓延到全球,我們到了恐慌的尾聲,國外的恐慌才逐漸顯現。有一張圖很有趣:


繼江卓爾之後,換種方式為大家充值信仰 | 比特幣的故事是什麼?


說,中國玩完了;國外玩完了。


這次疫情,或多或少讓人們削弱對於國家和邊界的固有意識,會以人類共同體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人在地球上的地位。


導致信任結構,有可能從以往刻板的基於對國家的信任,變成一種跨邊界和地域的信任。


繼江卓爾之後,換種方式為大家充值信仰 | 比特幣的故事是什麼?


再加上疫情這種自然災害。


這些事物具有的共性,就是,人類有了共同的敵人,不再以國家的姿態各自劃分,導致共識的分叉。


無論是疫情,還是戰亂,都是信任的擴充和重構。而這個時候,比特幣就有發揮的餘地,在於它的無國界屬性。並且,它是去中心化的。


這兩點保證它可以快速建立起一套共識和信用。


無論是法幣,還是比特幣,都是在嘗試,我們至今還沒有找到一種近乎完美的貨幣。


以國家主權為信用背書的貨幣,或許也總有崩塌的一天。而比特幣,站在這種體系的對立面,處於長期待命的姿態。


這或許才是比特幣真正的故事主線。這個故事,可以講很久很久了。


最後再補充一點,微博向來是娛樂場所,不適合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