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為什麼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而知而行的歷史


我們說,任何政策的推行都是社會治理的必然需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策略的出臺,更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

漢武帝劉徹十六歲便登基做了皇上,為鞏固皇權,他實施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頒行了推恩令,解決了王國的勢力;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回了中央等。在文化上,漢武帝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僅結束了之前秦以來的“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而且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主流,受到了歷朝歷代的推崇,使在中華傳統文化舞臺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

當然漢武帝並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即“儒表法裡”。那麼,漢武帝當時為什麼要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呢?

儒家思想佔據主流。漢朝建立後,尤其是漢惠帝廢除了《挾書律》後,促使諸子百家學說得到復甦,尤其是曾遭遇秦始皇焚書坑儒政策摧殘的儒學逐漸抬頭並發展壯大,和道家併成為主流思想,吸引了更多的人學習、研究儒學,面對這種不可抗拒的學術思潮和學者群體,漢武帝也不能無視它的存在和價值,推行“舉賢良對策”,以選拔人才。

權力鬥爭的需要。漢武帝繼位後,朝政還是由當時的竇太后把持,她推崇的是道家學說,所以漢武帝雖然即位,權力卻受到限制,要想奪回權力,就要在國家指導思想上佔據主導權,推出自己的觀點,所以獨尊儒術其實也是為了爭權奪利。

嚴峻的社會形勢。漢武帝繼位後,對外邊疆受到少數民族的威脅,在內一是王國勢力過大,對中央形成威脅,二是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加劇。所以加強中央集權勢在必行,而漢初主張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顯然不能滿足國家統治的需要,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同時漢武帝是好大喜功之人,註定了他有不平凡的作為,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國力強盛,他也有了對付匈奴的辦法,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他需要一個可以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學說。在這種情況下,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這個提議結合了道家、陰陽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符合了當時的政治需要,比如主張儒家六經之外的各家學術,都應當罷黜,以思想的統一來保證國家政治的統一;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提出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思想,宣揚封建專制君主是“天”在人間的代表,為君權獨尊披上了神聖的外衣;針對土地兼併現象,利用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以減輕國家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使土地和勞動力比較穩定地結合,以緩和階級矛盾;針對為人處世的標準,提出了“三綱五常”的思想,提倡孝道,認為君臣倫理是上天的安排,不可違背,以此來維護封建君主專制。

一句話,就是漢武帝認為儒家符合自己的統治需要。但是武帝的崇儒,並不代表他按照儒家的要求治國,只是注重儒術的文飾功能,用司馬光的話說武帝“雖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實,慕其華而廢其質”。

儒家思想的統一雖然保證了國家的統一,但沒有了百家爭鳴,也造成思想模式的單一,使中國的人治思想的深入人心,而人治與專制一脈相承,也造成法治觀念的先天不足,也讓法治思想法治思維時至今日還在艱難推進中。


文蹤旅跡


在漢武帝之前,西漢以竇太后為代表都尊崇"黃老學說"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雖可讓人安於現狀,但"小國寡民",不能滿足漢武帝"天下一統"的宏偉目標,欲解除藩王國的危脅,迫切需要理論加持。


董仲舒根據自己的理解,改造了孔孟的儒家學說,利用各流派可用之論,兼陰陽五行等迷信思想合為一體,提出了"天人合一""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天人三策”建議認為,天是有意志的,人世間的事物皆按天意而行,皇帝為天子,權利受命於天,人服從皇帝即順從天道。為進一步維護村建秩序,強調"三綱五常",即君臣、父子、夫妻之間應嚴守上下尊卑的禮節,成為封建倫理道德的主架構。

董仲舒三大主張,都符合了漢武帝所需:君權天授不容動搖,必須天下統一;而"大一統”則要"獨尊儒術"。這在理論上解決了削藩、平定匈奴和加強皇權的依據難題,成為其為首的封建統治有力工具。

董仲舒欲以大儒之口代"上天”,約束君權,實施"仁政"即免受上天處罰,但漢武帝並不全盤買單,神話君權"削藩"可以,讓臣民忠君可以,但不能約束帝王的權利,堅持"國以君為本"。

董仲舒的建議,被漢武帝為己所需地理解採用之後,認為有利於自己集權專政,聖人儒學可行教化為天職。於是頒令推舉賢才,廣納儒生,興盛太學,廣大讀書人只要學習儒家思想,就可以在朝廷做官,而做官後,又大力發展儒學,使之成為正統思想。

儒家學說因而取得了獨尊地位,影響深遠,成為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邊的文史小🐟,期待你順手點評,手有餘香哦!

元元的天下


事實上,大秦的曇花一現,讓法家學說也隨之陷入低谷。

漢初的政治主張其實是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

經濟上輕徭薄稅,思想上則以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為指導。

但,漢武帝劉徹即位,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顯然和這位有著大抱負的君主已經格格不入。

他需要一個可以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的學說。

法家的徹底否定

漢武帝即位,第一個動的不是道家,而是秦朝推崇的法家。

建元元年,丞相衛綰上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

武帝同意,法家從此再無機會成為指導思想。

初次貶斥道家失敗

接下來,漢武帝開始著實動道家,先是太尉竇嬰、丞相田蚡舉薦,武帝親自提拔儒生王臧為郎中令,趙綰為御史大夫,然後朝野開始掀起一股貶斥道家,褒揚儒家的風氣。

這些舉動觸犯了堅持黃老學說竇太后的利益,結果,竇嬰、田蚡、王臧、趙綰相繼被免職,漢武帝的第一次試探宣告失敗。

儒家上位

建元六年,竇太后死,儒家勢力開始復起。

元光元年,漢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文學之士到長安策問。

此次召喚,讓儒家崛起的關鍵人物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在與武帝的對策中指出:儒家的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而百家之言的宗旨卻讓思想不一致。

他又建議,若要加強中央集權,就必須統一思想,“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這與漢武帝的加強集權和君主權力的思想不謀而合。

於是,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意見,一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改革拉開帷幕。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元光元年,漢武帝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全部罷黜,將黃老學說的官員也貶謫辭退,啟用儒生公孫弘為丞相,召集大量儒生入太常寺,入朝為官。

從此,人們如果想入朝為官,就必須學習儒家思想,成了此後兩千年間華夏民族的正統思想。

深遠影響

儒家思想的統一保證了國家的統一,但物極必反,沒有了百家爭鳴,造成思想模式的過於單一,也造就了中國的人治思想的深入人心,人治與專制一脈相承,這讓法治思想難以推進,以至於使得華夏的法治觀念先天不足。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只有在他即位之初的三年,丞相衛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三年裡,政治清明。言論自由。沒有一人因言獲罪。

漢武帝之所以支持衛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非他信仰儒學。僅僅是為了從竇太后手中奪權。

再強調一點,罷黜百家,並非禁燬百家。罷黜官職而已。美國共和黨執政後。民主黨在聯邦政府的高官就要被罷黜。

漢武帝真正信奉的是法家。從漢武帝中前期開始,就重用法家酷吏張湯。重立漢文帝時已經廢除的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告奸之法。張湯立法,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誹謗之法是批評政治,誹謗天子之罪。是法家為實行愚民政策,扼殺思想,扼殺言論。由秦始皇創立的惡法。

告奸之法是由商鞅創立,秦始皇發揚光大的惡法。支持鼓勵骨肉至親之間檢舉揭發。

從華夏文明,乃至人類文明來看。最邪惡的法律就是誹謗之法。

從人性角度看,最邪惡,最泯滅人性的是告奸之法。中國有三個時期,骨肉至親之間互相告奸:一是秦始皇。二是漢武帝。三是貓豬屎。

漢武帝不但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把群臣屠戮殆盡。還重用法家酷吏張湯,以腹誹罪處死顏回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更說明他真正尊崇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

秦始皇是用法家思想作惡害人的惡魔。漢武帝一邊用法家思想作惡害人。一邊披上偽善的面紗。


楊朱學派


1.漢初,特別是呂后專權時期,為使國家休養生息,治理國家以道家思想為指導,主張清靜無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最好的選擇,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繁榮,但隨著形勢的發展,道家思想已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


體現在:邊境動盪不安,匈奴人虎視眈眈,時刻威脅著北方邊疆,南方因少數民族尚未完全歸順,時常有反叛發生。另:諸侯王勢力日益坐大,直接威脅到漢中央,這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呂后,文帝,景帝時代都一直在解決,可惜都沒有解決好!顯然這兩個新出現的問題只用清靜無為來解決是沒結果的。

2.漢惠帝劉弗陵廢除了《挾書律》,喚醒了諸子百家學說,其中以儒、道兩家學說影響最大!武帝上位時,儒學已經進入繁榮階段;雄才大略的武帝順勢而為,推行“舉賢良對策”,使儒家思想煥發了新的生機!



3.武帝有政治抱負,急需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不失時機地提出“春秋大一統”理念進行唱和,他認為儒家六經之外的學術流派都應當罷黜,從而讓人們的思想高統一起來,他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思想以加強君權,針對道德,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的思想,以此來維護封建君主專制。


因而漢武帝同意了董仲舒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


希望星晨58298869


漢武帝是一個相當有智慧的統治者,他想要的很簡單,國家穩定繁榮富強,就是這麼簡單,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做?秦始皇的做法是焚書坑儒,“獨尊法家”。而漢武帝的做法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誰的方法好些,一成一敗。

始皇帝和漢武帝為什麼這麼做?答:統一思想,控制人民的思想。秦始皇的做法是燒了所有的書,不讓人民讀書,而漢武帝的做法是讓人民讀書,但是他想的是,讓人民只讀儒家經典。

在哪個時代有一種人特別麻煩,他們就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他們就是謀士,一天沒事就流竄在各個諸侯國之間,搖唇鼓舌,興風作浪,雖然他們的本意並不壞,只是想為自己找一份工作而已,但是對於武帝而言他們就是帝國的威脅,解決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殺了他們,另一種則是威逼利誘拉攏他們,武帝選擇的是第二種。

第一種的話,見效快,但是後患無窮,只能解一時之急,第二種的話,武帝為他們提供工作,他們為帝國效力,兵不血刃就解決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是一個好辦法。而他們之間的橋樑就是儒學。

同樣是為了穩定帝國的統治,始皇帝選擇殺人,而武帝選擇的是誅心。從根源上掐滅造反的火苗。

武帝的工作重點是大力打擊法家,縱橫家,申不害,商鞅,蘇秦,張儀之類的人物,因為他們學的都是亂世之法,這一點有點像始皇帝打擊墨家一樣,絕不准許有威脅帝國穩定的任何因素存在,根源上是一樣的。

但是漢武帝只是獨尊儒家,並不是獨存。儒學成為了官學,在文化領域從此佔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其餘的諸子百家不可能再與儒家平起平坐了。

漢武帝為什麼會選擇儒家呢?

這裡我們來看一下始皇帝推崇的法家是怎麼樣的,法家講究的是霸道,建立絕對的權威,為達目的什麼陰謀詭計都可以使用,外加嚴刑峻法,法家的政是苛政,法家的制是專制,法家的治是刑治,法家是不會跟你講道理的,法家要求的就是要你絕對服從就可以了,所以在和平時期法家很不得民心。

而儒家則不同 ,儒家推崇的道是王道,以仁義治天下,儒家的政也是仁政,儒家的制是禮制,儒家的治是德治,既可以保證帝國穩定,而且老百姓也能接受,不失民心,雙方都很滿意,實現合作共贏。

雖然後來朝代數次更迭,但是儒家在思想上的統治地位一直不曾改變,一直穩如泰山,難以動搖,即便後來興起的玄學和佛學也無法挑戰它的老大地位。每逢王朝末年,叛亂起義軍數不勝數,但是將他們凝聚在一起的也一直都不曾是儒家思想,儒家士子也極少參與起義造反,比如後來的黃巾軍,白蓮教,太平天國運動都是這樣,這一點從側面說明了儒家思想的成功。

後世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也無不推崇儒家,儒家學說在封建社會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有趣豬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就是漢朝版本的“焚書坑儒”,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層的利益,唯一不同的是漢武帝迎合了佔據道德仁義等主流思想的儒家需求,並且看起來更加的高大上。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相對於“黃老學說,無為而治”來說的,西漢開國之初到漢武帝即位初期實行了近70年國策的黃老學說,黃老學說本意是政府不過多幹預社會的各個方面,主要是一種休養生息的政策思想,而做為皇帝在這種政策思想下,基本上是難以有作為的,因為政府不太乾預社會的各個方面,所以政府看上去是弱勢的,這種政策是對於西漢開國受到相當大的戰爭創傷很有好處,近70年的休息,西漢國力恢復很快,人口、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



對於16歲即位的漢武帝來說,非常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但實行了近70年國策“黃老學說”禁錮了漢武帝的手腳,因此漢武帝即位之初想在思想上破解黃老學說帶來的禁錮。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向漢武帝提出的,董仲舒的原話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經後人修飾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廢除百家學說,獨受尊重儒家學說。董伸舒的儒家學說是在集合先秦時期的儒家,參雜了百家學說中的內容,其主要內容有:天人感應、三綱五常、君權神授、大一統。

要理解漢武帝為什麼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得需要了解董伸舒的儒家思想主要講了什麼。

天人感應是指天意和人的行為能互相感應,彼此影響。



三綱五常分開說,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講究絕對的服從,臣要服從君,子要服從父,妻要服從夫。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這是整個封建社會基本的道德倫理和政治制度。

君權神授:是指君主(皇帝)權力是上天(天神)授予的。

大一統不僅僅是指地理上的統一,而是指整個國家在政治上、經濟制度上、思想文化上諸多方面的高度統一,類似於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不是真的廢除了諸子百家,而獨自尊崇儒家之術,實際上更是參雜糅合眾家所長,合為我用。眾所周知,漢承秦制,秦法嚴苛,漢法也是一樣,漢武帝並沒有丟掉法家,而是以儒家思想為治國之策,以法家思想為治國之本,內法外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解決了政權合法性的問題,為漢武帝解決了黃老學說帶來的禁錮問題,為漢武帝大展手腳提供了思想理論。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宣傳其政治主張,但當時的諸侯國對其主張均不甚感興趣,所以晚年“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奠定了儒學的基礎。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焚書坑儒,儒學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帝國上下無敢言儒。西漢初年,儒家學者一直為儒學的發展而努力,但一直沒有太大起色,直到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劉徹決定在全國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帝國文化政策,從而確立了儒學在古代中國思想界的正統地位。

孔子

那麼漢武帝為何要確立儒家獨尊的地位呢?這與儒學的社會基礎以及當時的時代環境息息相關。首先,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儒家思想的觀念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而且其中大多數觀念又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準則,逐漸演變為一種普適性思想,所以,雖然漢初一直奉行黃老思想,但是儒學在基層社會依然有強大的滲透力和生命力,這無疑為推行“獨尊儒術”政策減少了阻力。

董仲舒像

其次,出於維護漢王朝統治合法性的需要。在堯舜禹時代,中國奉行“禪讓制”,而後演變為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嫡長子繼承製,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劉邦乃是一介草民出身,從血緣高貴性和合法性角度難以立足,而黃老思想的“無為”態度難以解決這一問題,而且這在漢武帝時期表現的愈加明顯,此時儒家學者董仲舒集百家之長,適時的拋出了“天人感應”理論,極大地迎合了政治需要,所以很快的取代了黃老思想的地位躍升為西漢的指導思想。

漢武帝像


參考文獻:

1. 郭龍:《“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與儒家經學的確立》,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2. 萬彩紅:《淺析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陝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S1期。



季我努學社


在強極一時、暴虐嚴苛的秦朝滅亡之後,又一個統一的政權“西漢”建立。與此前出現的由貴族建立的政權具有最本質不同的是,西漢政府是由社會上的平民創建的。以劉邦為首的一大批功臣名將,都是社會底層出身(除了張良是韓國貴族後代),對社會弊病和民間疾苦有直接的感受和深刻的瞭解。

他們在推翻暴秦、建立新國家以後,總結並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所以在西漢初年奉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政策,以讓這個從秦朝接手過來的巨大的“爛攤子能夠儘快恢復元氣。“無為”並不是不為、什麼事都不做,而是不亂為、不盲目去做。漢初的各種制度、法令大都沿襲秦朝,並未輕易更改—這個國家就像大病一場的人一樣,需要靜靜地休養。



在漢高祖、漢惠帝及此後劉邦夫人呂后掌權時期,雖然也經歷了 異姓王的叛亂、外戚“諸呂之亂”等動盪,但上述這種治國方針基本沒有改變。到了漢文帝、漢景帝時,則繼續將之深化,採取了輕徭薄賦、減輕刑罰等諸多措施,社會經濟因而得到平穩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史稱“文景之治”。在景帝時,雖出現吳、楚等七國同姓王的叛亂事件,但很快就被中央政府平定,地方的分裂傾向立即得到遏制,社會秩序更加穩定,戶籍人口迅速增加,財政逐漸充足,國力也穩步上升。此時已經和西漢初年民生凋敝的局面不可同日而語了。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隨著社會的活力湧現,各種問題也開始出現。作為一個大國家來說,政府不可能水遠“無為而治”,這就如同人的病養好了總要恢復鍛鍊,進行各種活動一樣。而這時,就到了漢武帝的時代。




漢武帝16歲便登基為皇帝。當時他的祖母、漢文帝的皇后竇太后還在世,她是“無為而治”的堅定擁護者,還常出面干預朝政。武帝不便違忤祖母,所有朝廷政事,都隨時向她請示;連漢武帝的老師儒者王臧,及王臧的同學趙綰都因違逆了竇太后的意旨而被革職下獄可想而知漢武帝要有所作為,改變國策方針,該是如何阻力重重。直到幾年後竇太后去世,武帝才能放開手腳,任用大儒董仲舒來進行改革。武帝之所以重用儒生,是因為秦朝過度崇奉法家統治而很快滅亡,西漢立國以來遵行的是道家學說,而這時的儒家已經融匯了戰國百家爭鳴以來的道、法、名、陰陽等各家學術成果,形成了“新儒家”,在武帝看來,這種學說更加適合做統治思想。他根據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只設立儒家的“五經博士”。



其實早在秦始皇年代就已有博士七十人”的設置,但這些人的身份頗雜,並非都是儒生,也有一些文學、方術(如占夢、卜筮之類)之士。而漢武帝時期的博士,則是專門研究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中所記載的歷史與政治,他們雖不擔任實際職務,但可以參加政府工作會議;他們還有一定的招收弟子的名額初時博士的弟子只有50人,到了西漢末年已增至3000人。由此,“經學”逐漸對漢代政治產生重要影響。需要說明的是,漢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是站在官方認可和提倡的立場上來說的,與此同時,其他各種學術流派和思想依然可以存在和發展,這與秦始皇“焚書”幾乎禁絕一切學術是有根本區別的。而且,董仲舒的政治學說實際上已經是糅合了儒、道、法、名、陰陽等家理念的綜合性學說,並不是停留於先秦時期甚至是孔子時代的那個儒學的概念了。

漢武帝的曾孫漢宣帝就曾明確說,漢代自武帝以來實行的是一種“霸王道雜之”的統治,也就是儒家、法家思想並用的治國方式。所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將之簡單理解為只信奉和尊崇儒家一家的思想學說。


尚武菌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為了更利於管制和統治,為了"長治久安"。因為儒家更加契合封建制度,符合封建道德的意識形態。


在春秋戰國時代是諸子百家。但他已經不適合時代發展。周天子式微。造成大分裂。法家就此崛起推動秦國發展,天下一統。秦國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但立國時間太短。用"法"過度。導致秦國迅速敗亡。隨後就是老子的清淨無為,黃老之術。而漢武帝之所以採取"儒家思想"作為唯一官方思想。就是在於維護國家統一,當時地方宗室王國的權力很強大。向心力不足。外有匈奴。 董仲舒給漢武帝提出天人三策,為漢武帝使用儒家治國提供了理論根據。董仲舒從天人合一的角度解釋了國家大一統的必要性,得到了漢武帝的共鳴。而國家大一統,首先是思想要統,唯有思想統一,才能政治統一。只有如此才利於封建制度和統治。於是漢武帝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


漢武帝是個強勢皇帝。而儒家思想符合加強皇帝權利,中央集權,可以提高國家實力。積極進取。可以提供漢武帝集中一切力量消滅匈奴的財力和物質需求。儒家的春秋大義大一統思想,君臣倫理觀念與封建制度和道德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與漢武帝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環境任務相適應,適合做統治工具。

應該說,漢武帝採取儒家思想是正確的,只不過是到後期日益僵化,保守。而儒生又讀死書。沒有繼承和發展。到唐宋就已經落後的明清就徹底僵化而導致了他的死亡。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