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洋務運動最終還是失敗了?

寒松722


幾乎是同一時期,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日本開始了明治維新,但是兩者最終的結局卻大相庭徑。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最終躋身於世界強國的行列,而清政府發起的洋務運動的卻最終失敗,讓中國喪失了一個重新崛起的機會,更讓近現代的中國幾乎陷入絕境。

人們在惋惜洋務運動失敗的同時,如果能深入的瞭解一下洋務運動,就會發現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

領導人

明治維新之所以會取得成功,是因為領導人有改革的魄力。明治維新除了明治天皇大力支持之外,更是派出了西方學習團,這群人系統的學習了西方的工業革命,除此之外對於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體系都有所瞭解。這群人回國之後,成了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帶領日本系統的進行革新。

而洋務運動的領導人那,在朝廷中洋務運動的代表人是王爺奕忻,地方的領導人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這些人裡面除了曾國藩和左宗棠還算有長遠的眼光,其他人都是目光短淺。但是曾國藩早早的就退居幕後了,左宗棠常年在陝甘地區用兵,所以後期的洋務運動就越來越走形。


改革的程度

明治維新是一場日本全國性的運動,明治維新的措施涉及到了每一個日本人,所以整個日本都是處於全民瘋狂的局面,可以說明治維新把每一個日本人都徹底的改變了。

而洋務運動側重的是軍事,只管造槍造炮,其他的方面幾乎不涉及。到了後來,朝廷沒有更多的錢用在洋務運動上了,這些洋務派才開始創辦一些企業,來為槍炮廠輸血。但是百姓得頭腦根本沒有得到改變,人民的思想意識並未得到絲毫改善。


外部的阻力不同

日本的自然資源貧乏,列強到了日本之後發現,日本最盛產的是火山和地震,什麼鐵礦、煤礦等自然資源通通沒有。列強在日本勘探一圈後發現,就算把日本賣了也值不了幾個錢,所以列強和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之後就匆匆離開了,對日本的發展是不聞不問。

而中國就不一樣了,地大物博,自然資源極其豐富。而且中國人口眾多,是一個有巨大需求的市場。所以中國在搞洋務運動的時候,列強沒少出損招,想把洋務運動引到歧路上去。


歷史淘沙


19世紀60~90年代興起的洋務運動,最後是以失敗作為終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沒有直接改變當時的封建統治,可謂治標不治本。另一方面,也是與洋務運動的最終目標未能實現有關。最重要的就是,該運動採用的仍是封建時期的管理方法。

第一,沒有改變封建制度。

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將西方資本主義的長處利用起來,可其目的並不是要破壞封建制度,而是在不觸動,甚至是維護該制度的同時,進行西方制度的宣傳,導致兩者之間是存在本質矛盾的,自然也註定了該運動不可能會成功。雖然該運動是想要學習西方的一些先進技術,可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時又不願意丟掉落後的政治制度,怎能實現讓國家強大起來的目的呢?所以,所謂的洋務運動在當時看來,也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罷了。

第二,代表人物的主觀目的,決定最終結果。

洋務運動的地方主要代表分別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張之洞等人。除此之外,地方上還有其他的負責人,他們認為國家想要富強起來,是需要學習西方國家關於光,電,火車,輪船乃至槍炮方面的製造技術,更要創辦學校培養和籠絡人才,才可以做到有備無患。可不管他們做些什麼,所謂的主觀目的就是為了要維護封建制度罷了。他們沒有想過改變該制度的傳播,反而是希望制度能夠更加完善化,最終宗旨是維護和鞏固清朝的專制統治。與此同時,洋務派運動還受到了頑固派的破壞,這也是會讓該運動失敗的一大原因。

第三,該運動本身就存在階級侷限性。

在管理方面,洋務企業內部存在腐朽性的制度。雖然具備資本主義的性質,但管理卻是特別老套落後的。此外,在內部還存在著各種腐敗現象,其中包括有私舞弊,貪汙中飽等情況,再加上該活動具備的官僚式乃至封建衙門式的體制,導致該運動處於侷限性的狀態下,也讓這次運動的失敗變得不那麼偶然。

第四,改革只希望能吸收西方技術,卻沒有學習乃至借鑑技術去創造更新的東西。

不管是哪一項改革,都要在學習的基礎上創新,才能得到好的結果。而洋務運動當中雖然吸收了許多關於西方方面的先進技術,可並沒有借鑑技術創造新的東西,更沒有將先進的思想傳播進國內,這才導致該運動的失敗。

綜上所述,洋務運動會失敗,無非是因為領導人物想要用先進的技術來維護破舊的封建制度統治罷了,希望在改革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封建制度的社會,從未想過在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該運動自然不會取得成功。畢竟,先進的思想和老舊的封建統治是相互排斥的。

我是文史墨客,不當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對洋務運動的態度,人們的心情是複雜的。說它是進步的吧,頭面人物李鴻章賣國求榮,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劊子手,加上支持洋務的慈禧禍國殃民,有什麼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論史僅憑表面化,是得不出正確結論和看法的。洋務運動之所以對近代中國發揮了一些作用,在於它發生、發展、失敗的過程,在中國由獨立的國家走向半殖民地,封建主義慢慢走向資主義的過程中,客觀上導致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生機,有其一定的進步意義和歷史地位。

從1860年代初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洋務運動前後三十多年,可謂轟轟烈烈,彪炳史冊。從林則徐、魏源引進洋炮,仿造戰船,“師夷長技以制夷”,到馮桂芬、李鴻章“採西學”,“制洋器”,“師其所長,奪其所恃”,有著“以夷變夏”的清醒識識。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基礎上,曾國藩、李鴻章們形成了使中國“圖富強”的洋務運動。既然這樣,洋務運動為啥失敗了呢?

李鴻章有過反思,可謂一針見血:“日本蓋自其君主持,而臣民一心併力,則財與才日生而不窮。中土則一、二外臣持之,朝議夕遷,早作晚輟,困不敢量其所終極也”。這就是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而中國洋務運動失敗的一大原因吧。

洋務運動一面世,即遭頑固派的瘋狂圍剿,在政治上、經濟上、輿論上進行鉗制和阻難,使洋務運動寸步難行,處處為艱。而慈禧為保封建根基,既支持洋務派又扶持頑固派,任憑兩派內鬥而只求坐穩”皇位”,洋務運動焉有不敗之理。

洋務運動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指望帝國主義國家幫助,這無疑是與虎謀皮,外國資本主義從根本上就不想看到中國富強,就不願中國好。他們一邊用鴉片賺中國錢,一邊採取各種手段,從政治經濟外交乃至軍事阻擋中國前進步伐。加上洋務派本身弱點,如同頑固派一樣同樣維護封建根基,企業衙門化,貪汙中飽,揮霍浪費,任用私人,侵吞商股。其失敗既是它的經驗教訓,也在情理之中,逃不脫的,這就是歷史的必然。


老大73708


洋務運動的失敗是以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為標誌的。它深刻地展示了思想觀念和管理制度遠比技術更為重要,這也是洋務運動註定失敗的根本原因——只注重引進先進武器,卻缺乏一套與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一個軍隊裡面充斥著官僚作風、裙帶關係、腐敗橫行,如何打仗?

洋務運動是官方發起的,各地方領導者以為引進先進的武器就大事已成,卻不能認識到先進武器能不能發揮效用以及能發揮多大的效用最終是人的問題,是認知和管理問題。這些官員始終無法跳出自身的利益以及所處的整個統治集團的利益來對自身所處的制度進行懷疑和改造,因為他們搞洋務的初衷就是為了維持和加強本集團的統治利益,所以註定失敗。


吾骨不成筋


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的一次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自救運動。洋務派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階級屬性和運動性質決定他們只能是封建制度的維護者。他們希望學習西方以自強,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鬥爭雙重的迫切需要以及自身階級和認識能力的侷限性,使得向西方學習只能限於“師夷長技”的物質技術層面,不可能實現自強求富的目的。甲午戰爭的失敗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第一,洋務運動具有封建性和保守性

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在封建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維持封建的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的條件下發展一些近代工業,為維持清朝的封建統治服務。也就是說,洋務派企圖用吸取西方近代生產技術為手段,來達到維持和鞏固中國封建統治的目的。這就決定了它必然失敗的命運。因為新的生產力同封建主義的生產關係及其上層建築不相容的,它是不可能在封建主義的外殼中發展起來的。洋務派既要發展近代工業,卻又要採取壟斷、侵吞商股等手段壓制民族資本;既想培養洋務人才,又不願改變封建科舉制度。這種情況下,中國是根本搞不了近代化的。(所謂近代化,即是中國人民向西方學習,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

第二,洋務運動對西方列強具有依賴性

洋務運動進行之時,清政府已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批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正是依據種種特權,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和控制。而洋務派官員卻企圖依賴外國,結果洋務企業無力與外國資本競爭。他們一再主張對外“和戎”,力圖通過妥協來避免戰爭,終於導致北洋水師的覆滅。事實上,西方列強並不希望中國真正富強起來,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條件下是難以通過單純發展技術來使國家富強起來的。

第三,洋務運動具有腐朽性

洋務派所創辦的新式企業雖然具有一定的資本主義性質,但其管理卻仍是封建衙門式的。洋務派所辦的軍事工業完全由官方控制,經營不講效益,造出的槍、炮、輪船等質量低下。官督商辦的民用工業,其管理也是由政府“轉派大員,用人理財悉聽調度”,商人並無發言權,往往還要承擔企業的虧折。且企業內部極其腐敗,充斥著徇私舞弊、貪汙盜竊、浪費揮霍等官場惡習。大小官員既不懂生產技術,又不懂經營管理。而沒有先進的思想、知識和人才,不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是搞不了近代化的。

洋務運動的實踐表明:只有求得國家獨立,才能從容地建設現代化;洋務改革必須有制度和政權的有力保證才能成功。“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不可能為中國擺脫貧弱找到出路。只有革命,只有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爭得國家獨立、人民解放,才能建設現代化。


頭頭世道i


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專制制度,滿清大辮子還對漢人各種猜忌,更加加重了封建專制的弊端。

這個前提下,是做不好事的。


光述歷史


洋務運動前前後後經歷了三十多年,創辦了很多近代的軍事工業。比如福州船政局,金陵機器製造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等等。這些都是以重工業和軍工為主。

洋務運動的理念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單純引進西方的技術,裝備,但對專制制度沒有深層觸及理解。洋務運動的實質是推進現代化,但是絕大多數官員對世界現狀,和現代的經濟,政治缺乏認識。

再加上領導人慈禧,表面上支持洋務運動,但心裡又不一樣洋務運動發展的太快。威脅到自己的權利和地位,就一直拖著洋務運動前進的步伐。

不得不感嘆,在當時,有一個好的領導人是多麼的重要。

以上是我自己的觀點,歡迎大家點評,以及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關注我,我們一起探索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巨輪!

謝謝觀看!








西瓜它沒有皮


只要是學過歷史想必都知道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隻學習西方的器物,技術,而沒有改變封建專制制度。當然還有其他原因。聽我慢慢道來。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同樣是學習歐美先進的技術,為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北洋艦隊會全軍覆沒呢?不是號稱東亞第一的海上艦隊麼?而且軍艦足足比日本多三艘,後來才發現原來日本的軍艦航速更快,射速更快,而中國的軍艦顯得更笨重,還有一些設備久而未用已經陳舊不堪,再加上光緒成親,慈禧修繕頤和園,“三海”工程過生日等等也挪用了海軍軍費,導致設備就位更新,逐漸落後。所以北洋艦隊就吃了啞巴虧,有苦說不出,那麼這根源是什麼?當然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腐朽的統治階級,腐朽的朝政。

甲午中日戰爭海戰

西方強國並不希望中國強大

中國花了大價錢向西方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西方真的會毫不保留的幫助中國麼?答案是否定的,西方掌握的核心技術還是會實行技術保護,實行技術壟斷,給器物而不給製造器物的方法,掌握先進技術的國外技術人員常常因此來進行敲詐,設備一出問題就要花大價錢進行維修,所以這裡的維修成本巨大。而且為了在中國取得更大的權益,所以不希望中國強大,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歐美也是縱容的,因為根據片面最惠國待遇,只要是日本在中國取得的權益,其他國家也可以擁有,所以後來日本能在中國設廠,資本輸出,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

甲午中日戰爭後,八國聯軍侵華

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核心

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目的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而且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並沒有得到最高統治者慈禧的強力支持,只是幾個開明的朝廷大員主持。洋務運動所創辦的軍事工業都是官辦的,沒有發動民間商人,所以導致資金出現很大的脫節,後來為了彌補資金漏洞又提出求福的口號,創辦民用企業。但是有利益的地方就有腐敗,貪官汙吏橫行,洋務運動內部混亂,這也是地主階級的侷限性。

慈禧的一餐

頑固派的阻攔

朝廷之中還有很多頑固派官員還沉侵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認為鴉片戰爭的失敗只是中國偶然失利,戰略上的失策而已,不屑於西方的淫技奇巧,對新生事物排斥,就連慈禧有時候也會排斥,比較有名的鬧劇是慈禧用馬拉火車。害怕火車發出的奇怪聲音驚動祖宗的安息。

怕驚動地下的祖宗,所以上演馬拉火車的悲劇

所以總結一下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源就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中體西用的成功不了的,封建王朝很難戰勝資本主義強國。


老劉品讀歷史


洋務運動是滿清政府在19世紀60年代興起,以軍事自強、求富為目。洋務運動可以說是一場處於壓迫下無奈的運動,在當時的中國,其失敗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洋務運動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目的是相互矛盾的,使得洋務運動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另外,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增加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

其次,洋務派本身階級具有侷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摧殘者和破壞者。洋務運動開辦的企業採用的是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管理體制,必定會導致洋務運動的失敗。

第三,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就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外交活動中,卻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利益的作用,但是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四,甲午戰爭爆發,洋務派標榜的自強、求富目標並沒有實現,洋務運動基礎上算是失敗。而且當時大多數國人對洋務知之甚少,思想還處於被封建禮教束縛的階段。






歷史紙條


首先是洋務運動本身的侷限性。洋務運動本身是一場以維護封建王權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說到底也就是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雖然其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是運動只改經濟並不改政治,這就導致這場運動並不是一場徹底的改革運動,清政府的腐敗根本不能調動政府職責去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這場運動註定是要以失敗而告終的。

1.png

  其次洋務運動缺少必要的經濟基礎。洋務運動一開始打著自強的口號發展軍事和工業,創建新式的軍隊,後來缺少經費,洋務運動便打出求富的口號,開始大力發展工商業,尋求解決的辦法,但是這種做法並沒有給我國的經濟帶來多麼明顯的改善,因為當時我國廣大農村依然是停留在小農經濟階段,生產力非常落後,這樣的生產模式根本就承載不了那麼多的新式工業。加上廣大老百姓對洋務運動缺乏瞭解,而朝廷內部也還有頑固派一直在給運動製造阻力,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導致洋務運動最終走向失敗。

  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洋務派對師夷長技以自強的一次大規模實踐,雖然洋務運動期間中國興辦軍事企業、民用工業、創辦新式學堂等,但是最終洋務運動還是以失敗告終。那麼洋務運動失敗的啟示是怎樣的呢?洋務運動失敗的啟示主要分為三個方面。首先是中華民族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便是落後就要捱打。清朝末期,中華民族飽受外國列強的欺辱,西方列強用強硬手段打開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隨後發動一系列戰爭,因為戰鬥力薄弱,裝備也跟不上,所以清政府不得不和列強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在洋務運動期間我國軍事力量、工業力量等強大了不少,只有將國力逐步提升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全。只有經濟富裕,才能不會處處受到外國的牽制,才能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

  其次便是改革要有堅定的領導核心和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洋務運動期間雖然得到過慈禧太后的暫時性支持,但是因為朝廷內部頑固派對洋務派充滿仇恨,這給洋務運動增加了很大的阻力。而洋務派內部也沒有一個健全而有力的領導核心,所以洋務派出現了政令不通,力量弱小的弊端。最後便是要徹底解放思想。雖然洋務派相比較頑固派而言是解放的,但是洋務派說到底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這樣的思想觀念從一開始就打上了階級侷限和時代侷限的烙印,洋務派擺脫不掉封建制度的束縛,這也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

  在公元1861年至公元1895年,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的洋務派爆發了一場空前絕後的洋務運動。該運動以“師夷長技,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它的主要目的是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以便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那麼,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是什麼?洋務運動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當時的清王朝面臨著內憂外患的殘酷局面。洋務派的一部分人在朝廷擔當要職,他們經常同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打交道,因此思想比較開明,能夠很快的接受國外的一些先進知識和技術。19世紀60年代他們開始打著“自強”和“求富”的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模仿西方製造武器。值得一提的是,在朝廷官員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帶領下他們創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近代企業,譬如:安慶內軍械所、湖北織布局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清王朝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png

  1962年,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創設洋炮局,他與曾國藩等人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當時的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看到這一場景,認為清王朝懂得西方技術的人很是稀缺,決定專門派人員到國外學習。洋務派也組織人翻譯了一系列西方書籍,供人們學習。這一舉措既傳播了先進的知識、打開了人們的視野,又直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發展,也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甲午中日戰爭後,洋務運動宣告失敗。不可否認的是,洋務運動引起了人們價值觀念的改變,使中國曆朝歷代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衝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