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談社世界史5:奧斯曼帝國》帝國如何實現“長治久安”?

關於作者

林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日本奧斯曼帝國研究史學界第五代學者。著作有《奧斯曼帝國的時代》等。

關於本書

本書是日本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史學界第五代學者林佳世子的代表作。這本書不僅再現了奧斯曼帝國的發展過程,而且揭示了奧斯曼帝國成就偉大統治的歷史原因。

核心內容

所謂的“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為什麼能把世界上最亂的地區統合在一起,維持了數百年的和平?

《講談社世界史5:奧斯曼帝國》帝國如何實現“長治久安”?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咱們繼續說「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今天要說的是這個系列的第五本《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關於奧斯曼帝國的書,聽書已經有好幾本了。今天這本《奧斯曼帝國》不太一樣,它是一位日本學者寫的。為什麼要聽一位日本學者寫的奧斯曼帝國的研究著作呢?

我拿著這個問題請教了本書的推薦序作者,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昝濤教授。他是我國知名的中東史、奧斯曼-土耳其近現代史研究專家。昝濤老師提到,日本從19世紀明治維新開始,就在持續關注奧斯曼帝國的問題。明治維新的時候,日本和奧斯曼帝國其實都面臨著列強的欺負。那日本有沒有可能逆襲呢?這個問題意識,對於日本學者是一直存在的。直到今天,日本學界對於奧斯曼帝國的研究一直沒有中斷,已經經過六代學者,積累了一百五十多年。這本書的作者林佳世子屬於第五代,她是目前日本國內這個領域影響力最大的學者之一。這部作品就是她的代表作。所以,這本《奧斯曼帝國》值得我們關注一下。

我讀完林佳世子的這本書之後注意到一個問題,奧斯曼帝國的確很弱,但它卻做到一件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做到過的事情。

關於奧斯曼帝國的“弱”,我們都知道,它被歐洲人稱作“西亞病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它被周圍所有的鄰居錘得稀巴爛。宰割它的不只有英國、法國、意大利這些列強,就連希臘、亞美尼亞也都來紛紛跑來踩一腳,分杯羹。奧斯曼帝國一次性失去了百分之七十的土地。

這麼看來,奧斯曼帝國確實弱得一塌糊塗,但真實情況只是這樣嗎?我們來看看它做成了什麼事,首先,作為一個大帝國統治了六百年,相當於中國從明朝到清朝那麼久。人類歷史上還能找到別的例子嗎?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死後就崩潰了,號稱帝國統治最穩固的古代中國,北宋南宋加起來不過三百多年,西漢東漢加起來不過四百年。拜占庭帝國長久吧,存在了一千多年,但是它更換了十幾個王朝,平均下來,每個王朝不過九十年。要知道,奧斯曼帝國可是一個家族統治六百多年,而且沒有中斷過。

奧斯曼帝國不只是統治時間長,請注意,它統治的可是世界上最亂的地方。世界上最亂的地方是哪兒?我估計就算你不經常看新聞聯播,不關心國際形勢,也能聯想到幾個詞: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巴勒斯坦、克里米亞,還有被稱為“歐洲火藥桶”的巴爾幹。這裡不僅有伊斯蘭教,還有猶太教、天主教、東正教。教派內部都打得死去活來,不同宗教放在一起就更不用說了。很多國家想要收拾這個爛攤子,結果不僅都無功而返,還沾了一身泥。就在我剛剛動筆寫這篇稿子的時候,得知中東的沙特阿拉伯王室又發生了一次政變。正是所謂的“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曾經把這個極其複雜的地區統合在一起,維持了數百年的和平。奧斯曼帝國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第一部分

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先交代一點背景。提起奧斯曼帝國,我們總覺得特別遙遠。其實,追溯起來,它跟咱們中國,還多少有點淵源。話說,隋唐時期,中國北方有個強大的草原遊牧民族——突厥人。迫於生存壓力,突厥人的一支開始向西遷徙,到達了今天的西亞。後來,這批突厥人中的一個支脈,在13世紀末,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就是奧斯曼國。這個國家信仰伊斯蘭教,它的最高統治者稱為蘇丹。

關於奧斯曼帝國對外征戰這件事,奧斯曼帝國和歷史上的其他帝國沒有太大區別。如果你對奧斯曼帝國崛起的具體歷史細節感興趣,可以在搜索《奧斯曼帝國六百年》《土耳其簡史》《奧斯曼帝國閒史》等書,找來看一下。

說完背景,接下來我們回到主題。奧斯曼帝國怎麼管理那些已經征服的領土呢?這就有點麻煩了。因為他們要管理的對象實在太多,太複雜了。當時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包括埃及、阿拉伯、巴爾幹、克里米亞,等等。每個地方,都有各自堅定的宗教、文化,和根深蒂固的政治結構。按照通常的設想,既然奧斯曼帝國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大帝國,在統治上,一定是採取了非常強硬的鐵腕政策吧?

這樣的先例有很多啊。比如,跟奧斯曼帝國同時期的俄羅斯帝國,為了加強管控,從16世紀開始陸續頒佈很多法令,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也就是把自由的農民,變成農奴。假如有誰不服從,私自出逃,就必須把這個人抓回來。注意,這個抓捕成本是非常高的。你想,要跨越俄羅斯那麼大的一片領土抓個人,得耗費多少人力物力。但他們還是堅決把這件事做了。

你看,這個管控多嚴厲。不光是俄羅斯帝國,歷史上的很多大帝國,都採取過類似的管控手段。而且你注意,奧斯曼帝國當時的情況,比前面說的這些大帝國都要複雜,內部的衝突和隱患還要多。所以,按照通常的設想,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一定是更加嚴厲,更加鐵腕。

說到這,就要提到這本書裡,作者最有價值的一個洞察了。她做了大量的史料調研之後發現,奧斯曼帝國在統治上,並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強硬。而是充滿了妥協。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方式,與其說是一以貫之的鐵腕政策,倒不如說是面對一個個具體的問題時,所演化出的一套權宜之計。

你可能會疑惑,權宜之計也算是一種拿得出手的方法嗎。權宜之計就意味著給自己埋雷,就意味著將來會漏洞百出。但是,深入奧斯曼帝國面對的具體問題時,你會發現,它發揮的作用要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每一個大帝國,都最關心的問題,那就是疆土治理層面的問題。說白了,就是要實現權力的全面覆蓋。帝國的權力,要在每一寸土地上,都紮下根。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常說一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對於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來說,他們當然也想控制帝國疆域內的任何一塊土地。

但是,對奧斯曼帝國來說,要想實現徹底的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奧斯曼帝國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界處。這裡從古到今,從來就沒有太平過,宗教衝突持續了上千年。現在,雖然在宏觀層面上,奧斯曼帝國把這個地方統一起來了。但是,具體到每一個教派,它們之間的敵意依然非常深。可能一個不小心,就會爆發內亂。

所以,在對各個地區的定位上,奧斯曼帝國採取了設置功能區的辦法。也就是,給每個地方,一個不同的定位。不要求每個地方都完全貫徹帝國的制度,只要你實現自己的定位,完成自己的任務就行。

《講談社世界史5:奧斯曼帝國》帝國如何實現“長治久安”?


比如,給埃及的定位是,“帝國的糧倉”,你只要源源不斷地提供糧食就行。再比如,阿拉伯地區的定位是,實現宗教背書。因為這裡有兩座伊斯蘭教的聖城,一個叫麥加,一個叫麥地那,它們不用上供,給帝國做好宗教背書就行。也就是,承認奧斯曼帝國統治者在伊斯蘭世界的崇高定位,號召伊斯蘭世界的人都要服從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再比如,對北方黑海一帶附屬國的定位是,帝國的緩衝區。用來防範北方的俄國人。這裡甚至可以保留自己原來的國家制度,可以自己選當地的統治者。

你看,過去我們都覺得,奧斯曼帝國就像鐵板一塊。但是,它其實更像一個大拼圖。每一塊領土,都承擔著不同的功能。而且管控的力度,也沒有那麼強,保留了很多彈性。就是這種彈性,讓奧斯曼帝國能在有限的資源下,保持有效的運轉。也正因為管控沒有那麼嚴厲,很多地方原本的宗教和民間力量,才沒有發生劇烈的反彈。

如果你對施展老師的《中國史綱》比較熟悉,你會聯想到大清統治者對清朝疆土的統治策略。具體怎麼做呢?在大清統治者的策劃下,漢人為主體的中原地區主導帝國財政秩序,遊牧世界的草原騎兵主導軍事秩序,雪域高原的藏傳佛教承擔著精神秩序的職責,西域就作為帝國的戰略緩衝區。你看,這樣的功能分區是不是跟奧斯曼帝國非常像。

看來,設置功能區這種因地制宜的辦法,的確很高超,但它更像是一種古代帝國進行統治的通用策略。深入到具體的統治細節,問題就複雜了。要想真正管理帝國境內的每一寸土地還是非常困難的。

按照古代中國的經驗,要實現權力的覆蓋,需要保證中央的觸角要無處不在,且極其有力。具體來說,就是實施郡縣制等手段,不管是天子腳下的皇城,還是千里之外的邊疆,中央都直接派遣官員。這不難理解,假如中央控制得不嚴,龐大的疆域就有分裂的風險。

回過頭來看奧斯曼帝國,它也想要像古代中國一樣搞嚴密控制,但是它做不到。地緣、宗教帶來的一系列複雜問題,導致奧斯曼帝國內部的衝突要比古代中國更激烈。奧斯曼帝國不可能控制整個帝國。

奧斯曼帝國既然不能像古代中國一樣有力地控制全國,但又想長久統治,該怎麼辦呢?打個比方,你要讓一輛車子停下來,就要給它安裝剎車。在哪兒安裝呢?剎車片一定要安置在最接近軸承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奧斯曼帝國的大本營,首都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被稱為“世界的十字路口”。它位於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同時扼守著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水上要道。從古至今,任何強大起來的勢力,都要想盡一切辦法拿下伊斯坦布爾。可以想到,這個兵家必爭之地三天兩頭就會爆發戰爭。同樣,後來奧斯曼帝國佔領了伊斯坦布爾,周邊衝突也沒有間斷。

所以,在奧斯曼帝國定都伊斯坦布爾的四百多年裡,國家投入了大量資源。帝國一半左右的兵力都安置在伊斯坦布爾附近。

這樣做的效果非常明顯。土耳其作為奧斯曼帝國所謂的第一繼承者,絕大多數的土地都丟失了。但是你今天看土耳其的地圖,就會覺得奇怪。土耳其的百分之九十七的國土在亞洲,但是有一小塊在歐洲,這一小塊土地就是伊斯坦布爾。從19世紀開始,歐洲列強就想盡一切辦法,把奧斯曼帝國大卸八塊。但伊斯坦布爾卻始終被奧斯曼帝國統治者牢牢控制著。一百多年裡,歐洲列強硬是沒能把這個所有人都眼紅的城市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搶走。你看,奧斯曼帝國的大本營策略的的確確發揮了效果。

《講談社世界史5:奧斯曼帝國》帝國如何實現“長治久安”?


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看。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沒幹別的,首先做了一件事,遷都,把都城從伊斯坦布爾遷到相對落後的安卡拉。有人說,這麼做是因為安卡拉位於土耳其國土的中央,遷都到這裡,首都更有安全保障,也方便控制全國。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奧斯曼帝國在伊斯坦布爾根基太深,新建立的土耳其共和國要想推行各項改革,在伊斯坦布爾根本開展不了,所以只能另起爐灶。

你看,奧斯曼帝國的大本營策略就是有效。不過,我們回過頭看,資源有限,如果奧斯曼帝國只把精力、物力放在首都,那帝國的其他廣大地區怎麼辦?

奧斯曼帝國,想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雖然帝國的力量有限,但是我可以發動地方的力量。奧斯曼帝國各地有很多鄉間騎士,國家就調動鄉間騎士幫忙管理鄉村。當然不能白乾,還得給點好處。國家就把當地徵收權給他們,拿點稅收當好處費。既然拿錢了,除了管理地方,騎兵是不是還要再幹點別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國王打仗的時候,騎兵必須得隨軍作戰。史學家把奧斯曼帝國的這種制度,叫作 “蒂瑪爾制”。

聽起來,這個 “蒂瑪爾制”和西歐的封建制有點像。為了搞清楚兩者的區別,我請教了昝濤老師。昝老師認為,“蒂瑪爾制”和西歐封建制之間的差別還是挺大的。西歐封建制下,封建領主既有使用權,也有所有權。領主可以把這些土地進一步分封給更低級的貴族。有一句名言“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在這種制度下,誰給我土地,我就臣服於誰。所以,隔著好幾層分封,歐洲的國王沒法直接控制最底層的貴族。但奧斯曼帝國的“蒂瑪爾制度”不一樣,鄉間騎士只有稅收權,沒有土地所有權,土地都是國家的。既然土地都是國家的,鄉間騎士都要聽帝國最高統治者蘇丹的話。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奧斯曼帝國也使用西歐那種封建制,帝國版圖肯定會像西歐一樣變成馬賽克拼圖。再加上奧斯曼帝國特殊的地緣環境,帝國早崩盤了。

蒂瑪爾制這個制度,看起來是由於國家力量有限,不得不採用的權宜之計,但是效果特別好。要知道,當時的奧斯曼帝國仍然在四處擴張,每年有很多仗要打。採用了上面的做法,一方面,全國各地都有人分頭治理,保證到手的土地不出亂子。另一方面,那些拿到好處的騎士,會更加賣力地幫著國家征服更多土地。

好,通過大本營策略和蒂瑪爾制度,奧斯曼帝國的疆土算是穩住了。如果我們再深入一步,難題又來了。奧斯曼帝國是一個多宗教國家。信仰東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猶太教等各種宗教的居民都生活在帝國境內。他們各有各的生活習慣、價值標準,難免有衝突。社會秩序該怎麼維持呢?

我們都知道,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信仰伊斯蘭教。按照通常的設想,全國上下,都得改信伊斯蘭教。但是,這顯然很難實現。畢竟,要想征服看不見的信仰,比征服一片看得見的土地要難得多,何況奧斯曼帝國境內有形形色色那麼多宗教。

怎麼辦呢?作者在書中提到,奧斯曼帝國的應對方案是,“運用伊斯蘭教法治國”。聽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信奉伊斯蘭教,“運用伊斯蘭教法治國”很正常啊。這算什麼解決方案呢。

請你注意,奧斯曼帝國“運用伊斯蘭教法治國”,但並沒有說它國是個“伊斯蘭國家”。有點奇怪啊,“運用伊斯蘭教法治國”和成為“伊斯蘭國家”有區別嗎?

俗話說,神學比海深,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特地請教了昝濤老師。下面,我儘可能簡潔明瞭地把昝濤老師的解釋轉述給你。

昝濤老師說,奧斯曼帝國“運用伊斯蘭教法治國”並不意味著它是個“伊斯蘭國家”。理論意義上的伊斯蘭國家有個基本特徵——全面實行伊斯蘭教法、由宗教權威統治國家。但是,奧斯曼帝國並不是宗教統治國家,而是國家管理宗教。

在奧斯曼帝國,蘇丹集各項大權於一身。蘇丹不僅政治領袖,也是宗教領袖。他號稱是“哈里發”,也就是“先知在人間的繼承人”。奧斯曼帝國負責管理伊斯蘭宗教事務的那個職務叫謝赫·伊斯蘭,這個職務的人選是蘇丹任命的。另外負責宗教教育和教法實踐的人員,也被納入國家體制,國家給他們發薪水。俗話說“吃人家的嘴短”,奧斯曼帝國的伊斯蘭教是被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蘇丹牢牢控制的,也就是所謂的“國家管理宗教”。

而且,根據伊斯蘭教法,蘇丹有權頒佈世俗法律。那些世俗法律只要在大方向上與伊斯蘭教法一致就行。具體的規章制度,蘇丹就可以自由發揮了。你想,這樣的話,帝國境內的居民信仰什麼,並不是蘇丹最關心的事情。民眾只要繳夠人頭稅,只要不損害國家利益,最好再給蘇丹弄點好處,那這些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信仰自由都能得到保障。

比如,伊斯蘭教明令禁止飲酒,飲酒的人會遭受鞭刑處罰。但帝國境內很多猶太人都獲得了政府許可權買賣紅酒。甚至,一些酒還被秘密送入蘇丹的宮裡,沒準蘇丹自己都有可能喝酒。

還有,伊斯蘭教規定,借錢不準收利息,因為,收利息在伊斯蘭教看來是不勞而獲。但是,奧斯曼帝國境內,不僅有人收利息,甚至還放高利貸。帝國政府對於這種現象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借貸業務在客觀上能促進奧斯曼帝國的繁榮,對蘇丹有實實在在的好處。除了這些,蘇丹還會經常打著伊斯蘭教的幌子,徵繳額外的稅收,發動對外戰爭。

你看,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其實只是把伊斯蘭教法當作一種工具而已,方便自己更有力地統治帝國。看起來,奧斯曼帝國境內沒有統一宗教,好像是因為國家能力有限,被迫做出讓步。但這種看似權益的辦法,其實反映了奧斯曼帝國高超的治理水平。比如,打著伊斯蘭教的旗號辦事,蘇丹的各種行動就會少很多障礙。實際上默許民眾的多元信仰,就能避免很多社會衝突,節省國家的管理成本,真的是一舉多得,

過去我們會覺得,奧斯曼帝國是一個鐵腕王朝。但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知道奧斯曼帝國在很多問題上,都採取了折中的權宜之計。這些辦法雖然不是盡善盡美,但卻在資源的客觀約束下,有效解決了帝國一個個迫在眉睫的問題,讓奧斯曼帝國帶著那麼一個爛攤子,平穩運行了500多年。

到這裡,我們已經回答完了開頭提到的那個核心問題:奧斯曼帝國是怎麼在那個複雜的環境中,實現帝國持久和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