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从扩产、跨界转产到“集体”赴海外 口罩产能急剧增加背后隐忧如何?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徐红 罗祎辰)讯,

“为什么现在国内有那么多的口罩都争着想要出口?海外需求旺盛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国内需求已经回落。”当谈到企业紧迫的出口需求背后原因时,来自广州奥咨达医疗器械服务集团的詹先生这样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奥咨达为国内一些口罩企业提供国际产品认证服务,最近频繁接到了各种咨询电话。

“中国的制造能力太强大了!疫情期间各类企业纷纷转产扩产口罩生产,产能迅速膨胀。疫情过后,预计国内产能供应全球需求都绰绰有余!”12日晚间,当《科创板日报》记者问到对于目前的口罩供应作何判断时,悠派科技董事长程岗如此感叹道。

17年前的非典带起了“板蓝根风”,而在这次的新冠疫情中,口罩毫无疑问是新宠,不仅遭公众哄抢身价大涨,就是A股的“口罩概念股”也成了疫情期间整个市场最热的板块之一。以奥美医疗(002950.SZ)为例,公司在1月底至2月初期间连续收获8个涨停,而另一家口罩龙头振德医疗(603301.SH)也走出了类似的行情。

随着国内疫情日渐平息,这一波口罩行情逻辑是否依旧趋势不变;疫情过后,整个产业又将如何发展?对此,《科创板日报》记者选择华南、西南、华东多区域,从厂家、经销商、终端零售等多个角度进行采访,期以市场以及产业链企业更好地投资参考。

初步缓解的供需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多个行业企业纷纷推进口罩生产。

数据显示,从2月1日至2月29日,短短一个月内,口罩产能就扩大了12倍。国家工信部公布的最近数据显示,目前国内N95口罩日产量已从20万只跃至160万只,普通口罩则达到了1亿只。

就这样,持续多日的口罩荒终于得到初步缓解,而这正是很多人的切身感受。

张先生是四川一位从业多年的医疗器械经销商,日常往来于当地各家医院之间。他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从他最近的观察来看,医院由于进行统一配给,因此虽然还没完全实现“口罩自由”,但也没有了此前捉襟见肘的窘迫,“至少已经不缺”。

而从市场交易情况来看,目前需求仍在,且求购意愿大多来自需要复工的企业,不过,由于市场供应增加,选择多了,他们对价格敏感度也有所提升。总体来看,市场有从先前的绝对卖方市场慢慢向买方倾斜的迹象。

“比如以前不管什么价,只要有货就拿,但现在基本都要询问能否开票,有无相关资质等,另外还要看价格合不合适。”他说。

“同时,现在的交易价格较前期也稍有下滑,比如医用外科口罩,以前一个5元多,甚至还有过6元以上的价格,现在的话4元左右,有时3.5元也可以拿到。普通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则在2、3元之间。不过即便这样,以医用外科口罩不到1元的成本看,现在的价格仍然有不错的利润空间。”张先生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他的说法是能够被证实的。

据了解,疫情发生后,成都某连锁药店的口罩很快就断了货,并且由于其供货商——当地一家口罩厂的产品被政府征调,没有多余货源外售,因此药店口罩断货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过,我们重新找了河南新乡的一家口罩厂拿货,所以不管线上还是线下,现在我们的门店都有口罩在售,供应可以说相当充足。”该企业董事长近日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

悠派科技地处安徽芜湖,公司原本专业从事成人失禁护理用品、宠物清洁用品生产,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公司迅速调整了生产线转产口罩,目前拥有日产100万只口罩的产能,是安徽省规模第一的口罩生产企业。也因此,公司在疫情期间当仁不让负担起当地政府的征调需求。不过,从最近起,公司口罩开始对外开放预定,以及备战海外。

在访谈中,悠派董事长程岗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以前安徽省的口罩产业并不发达,产量也有限。但疫情发生后,随着社会各界的投入,目前光芜湖市的口罩生产设备厂家就多了不下5家,设备跟上后,口罩生产也就更顺畅了。据称,下周芜湖新投产的口罩生产线将达25条,日产量总计300万只。

“总之,现在不管是(芜湖)市里还是(安徽)省里,口罩产能都在急剧增加。从安徽的情况来看,预计供需马上就可以达到平衡,其后口罩价格也将下跌。”程岗表示。

不过,市场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广东、江西地区的一些药店的反馈便是:目前仍旧很难从市场渠道获得口罩。广州某连锁药店有关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由于口罩仍受统一调控,因此市场货源仍不够充裕且价格较高,而该药店目前在售口罩均是投放的平价口罩,并非来自药店原有供应体系。

“虽然随着疫情的缓和,各地纷纷降低了疫情防控级别,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对口罩需求的迫切性可能有所降低,但从防疫的角度来说,口罩需求肯定还在,否则我们不会拿不到货。”对方强调称。

与此同时,当《科创板日报》记者致电广州一些口罩生产企业后,不少亦都反映“暂时未感觉到需求有所下降”,不过这或许也与持续的征调和收储行为有关。其中,一家日产15000只医用口罩的企业称,其生产的口罩全部由政府收储(之前是广州市收储,现在是番禺区收储),价格2元/只,另一家日产30万只口罩,也以类似的价格被政府收储。

疫情后的供需担忧

一个月前,一则“进价0.6元,售价1元,药店涉嫌哄抬口罩价格被罚”的新闻曾在微博、微信上引发众议。能引发众议的原因并不难理解,因为在当时“一罩难求”的情况下,一元一只的售价绝对称得上良心价,也因此,不少人纷纷为受罚药店不平。

事实上,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口罩到底卖多少钱才合适? 这不仅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遇到的难题,更曾让一些企业在扩产与否的选择上难下决心。

“政府不让企业涨价,也就意味着即便扩产盈利也有限,但扩产需要投入不说,疫情过后可能还要面临需求萎缩、产能闲置报废的风险。所以如果不能保证企业在疫情期间有一定的利润,企业扩产动力就不大。”在还需要摇号购买口罩的2月初,当《科创板日报》记者与一位私募人士闲聊时,他曾这样转述实业界的一些想法。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顾虑,比如前述记者采访的两家广东口罩厂,他们均称有一些扩产计划,其中一家工厂日产能预计在本月底便可从30万只增至100万只,另一家虽然春节前就有扩产计划,但因生产设备迟迟不到位,扩产计划只能暂时被搁置。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产能在路上。

上市公司中,翰宇药业(300199.SZ)便于近日公告称,公司子公司成纪药业拟新建6条医用口罩生产线,总投资约4500万元。项目建设完成后公司共计11条医用口罩生产线,预计年产量约4亿只,而首航高科(002665.SZ)亦在互动平台表示,已经与设备供应商签署不多于10条的口罩生产线,未来会分批次采购。类似中途转产做口罩的上市公司还有精功科技(002006.SZ)、银鸽投资(600069.SH)等。

然而,疫情时期赚不到钱,疫情过后这些突然增加的产能可能难以消化,这一问题已引发一些内人士的担忧。

“在很多人看来,口罩产业因为此次疫情景气转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疫情期间很多企业的产能是被调控的,所以利润也是有限的。再加上各种新增产能。要知道虽然疫情过后,民众日常戴口罩的意识和需求会增加,但这也扛不过这么多的新增产能。”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面对当地口罩产能的急剧扩张,悠派科技董事长程岗的危机感同样是越来越强烈。他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悠派已经着手布局需求见涨的海外市场,“现在海外的口罩需求还是很强烈的。”

谈到转产口罩初衷,程岗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在当时疫情告急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会挺身而出,并且当地政府对于抗疫企业也有一定的补贴,“所以我们不会亏本,并且现在有一些产量可以投放市场,这样还能增加一些额外盈利”。

“但对于进入较晚的企业,我认为他们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一方面是产能的剧增,另一方面价格可能要下跌,并且原料成本还居高不下,很容易亏本。”程岗说。

境外审核标准并未降低

“目前,美国有3000万个N95口罩的战略储备,但仅医护人员就需要3亿个”,这是美国卫生部长亚历克斯·阿扎日前在国会听证会上透露的家底。因为口罩供应出现缺口,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日前宣布免除从中国进口的口罩等部分医疗产品的进口关税。

而在欧洲,随着当地疫情的升级,瑞士被德国扣留口罩、手套;又被意大利扣留消毒水,法国拦截英国口罩订单等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层出不穷。

海外防疫物资的缺乏对于国内口罩企业来说可谓是一次机遇。要知道,由于原料、人工等因素,他们中的很多近期可能都是以高成本在生产,因此一旦国内口罩价格稍有回落,损失也将随之而来。所以,必须要尽快抢占海外市场!

于是,那些可以提供口罩出口资质认证服务的机构最近生意很火爆。据了解,口罩如果想要在海外市场合法上市销售,就必须完成相关资质的认证,比如欧盟CE认证、美国FDA认证等。

然而,种种迹象也显示,在这样一种集体出海的风潮中,很多企业似乎并未重视可能遇到的风险,特别是由于一些企业是新进入者,因此对于相关法规的认知有限,而这极可能会造成对市场的误判。

奥咨达医疗器械服务集团的注册经理孟慧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她最近接到了非常多的关于口罩出口认证的问询,一天至少有几十家,并且这些前来咨询的企业大多此前从事其他行业。此外,因为要抢疫情这个“窗口期”,所以企业们对于“速度”的要求很高,希望能找到最快最方便的海外上市路径。

据其称,各国医疗器械的法规各不相同,而对于口罩这种防护类的产品,欧盟的监管方式较美国会略微宽松一些。医用口罩在欧盟属于一类器械,在美国则是二类器械。

“因此,在欧盟现有的法规框架下,医用口罩做欧盟CE认证如果想抢速度,那么可以走非灭菌的通道,相较灭菌型医用口罩认证,非灭菌型认证流程较短,有希望以在一个月内完成。就是只需要写一套文件之后通过欧盟授权代表(欧代)向欧代所在国的药监部门提交备案即可。”孟慧告诉记者。

“但美国的监管思路不太一样。虽然疫情已经火烧眉毛,而且美国也免除了口罩的进口关税,但截至目前对于口罩的审核标准他们并没有降低,审评流程也没有简化。在美国,医用口罩只能按照二类器械去注册,也就是要走一个很正规的FDA 510K路径,而这个时间需要半年甚至更多。”孟慧表示。

对此,另外一家认证机构的注册经理亦表示认同,并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目前医用口罩出口欧盟的相关资质认证相对容易,而美国由于没有“特殊通道”就更难。

不过,另一方面,《科创板日报》记者也从业内了解到,虽然美国对于医疗器械的准入卡得较严,但为了能让自家产品尽快在美上市,一些企业希望降低标准、降低风险等级去做认证,而有些认证公司也很“贴心”地给出了可以迅速完成认证的承诺。

但这些都是风险。“当然,你也可以按照一类(风险等级较二类更低)去报,但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合规的上市捷径。”孟慧表示。

“一类明确排除口罩和防护服,去美国只有二类器械一条路,所以我们还是会按照规范帮助客户走二类医疗器械的注册,走一类会有风险。”另一位业内专家说。

值得注意的是,也就是在这两天,市场有消息传出,美国民众可以购买口罩的一些电商平台如亚马逊、ebay等已经开始排查口罩销售。根据亚马逊最新政策,在售卖口罩等防疫物品的卖家如果没有相关的认证和证书,极有可能被下架产品,甚至封店;除了之前已经在销售口罩的卖家外,其他卖家也将无法申请销售口罩类商品等。另外,恶意哄抬价格的行为也会遭到封店等处罚。

“在亚马逊,只有指定的商家才可以卖口罩。”一位身处美国的代购告诉记者。

调查|从扩产、跨界转产到“集体”赴海外 口罩产能急剧增加背后隐忧如何?

如此种种,也让众代理出口的外贸商感到心惊胆战。在某贸易论坛上,《科创板日报》记者看到,有纺织厂新投了口罩生产线,现在想找靠谱外贸公司合作代理出口口罩。在交流中,该企业工作人员表示,其接触的一些外贸公司均需企业各类资质正规齐全,并且大多只是销往欧洲与东南亚。

不仅如此,看到口罩企业越来越非理性的出口狂热,一些行业协会也适时泼来了一盆冷水。《科创板日报》记者从业内获悉,日前,广东省医疗器械管理协会便发布了一份题为《广东省口罩等防控医疗器械产品投产建议及指引》的文件,其中提到,由于外销产品相关认证周期较长,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建议企业审慎投产。

据文件所称,虽然目前口罩等防护产品仍存在短缺现状,但随着政策的扶持、企业的响应、资本的投入以及供应链上各企业的逐步复工复产,国内供需矛盾得以了缓解。

“疫情目前有全球持续扩散的可能性,企业亦计划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转外销,但外销产品需获得各个地区的相关认证,认证时间周期较长,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建议广大企业充分调研市场现状后投入生产。除市场状况以外,意向投产企业还需同时考虑生产环境、设备、原材料、人员、技术等因素,全面审度自身条件,审慎投产。”该文件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