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王安石:才明白完美卻悲劇的頂層設計


讀懂王安石:才明白完美卻悲劇的頂層設計

少年天才

王安石21歲那年,考上了進士。

可能你今天看到進士這兩個沒什麼感覺,我幫你換算一下,你就懂了。

北宋全國人口1.2-1.3億,科舉是主要提拔人才的手段,大宋共開科舉118次,錄取20000人,也就是平均每次170人左右,前期是一年或兩年開一次科舉,英宗後改為三年一次,而2015年全國計劃招博士73000人,那麼,王安石這個進士,換現在按比例來算,差不多比現在考博士難50倍。(我還沒算人家是兩年一考)

而且他只有21歲。

所以王安石在北宋一登場時,就已經是一個很牛逼的人物了。

但是很不幸,仁宗時候人才濟濟,密度之緊,寬度之大,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高峰期,歷史書上總是免不了寫幾筆的比如歐陽修(超級大牛,文壇領袖),柳永(夜店之王),蘇軾(超超級開掛大牛),晏殊(女文青殺手),黃庭堅(隨便寫個字幾萬塊),秦觀(偶像派,婉約派詞宗,流行歌曲詞人),曾鞏(平正沖和),韓琦(牛人,文武雙修),蘇洵(蘇軾他爸),蘇轍(蘇軾他弟),米芾(狂草之王,你們不要想歪)等等等等,仁宗時期人才之盛,中國歷史上大概只有李白杜甫領銜的唐明皇可一戰了。

王安石,字介甫,又名王荊公,外號“執拗公”。這哥們執拗到什麼程度呢?他的決定一旦作出,一萬頭大象都拉不回。也怪,何以與“石”字結名的大人物都這個德性呢?毛潤之的“石三伢子”,蔣中正的“其介如石”,彭德懷的“石穿”。

他集多種身份於一身,

他既是文學家,也是政治家,

既是思想家,也是改革家,

王安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短小精悍,邏輯嚴密;

他的詩含蓄深沉,自成一家;

他的詞詠懷弔古,淡遠純樸。

王安石的頂層設計

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期,由政府給農民提供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意圖就倆: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貸。但在執行上,更多的是依託地方酷吏去強制農民借貸,加之利息偏高,越弄越亂。限制高利貸?古往今來,都是一場場偉大的徒勞。

免役法將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一律由官府僱人承擔,不願服差役的民戶可按貧富等級交納一定數量的錢,稱為免役錢。目的是促生產漲財政。但問題是於窮人而言,生產不能丟,差役還得服,因為沒錢。

方田均稅法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所有者,並將土地按土質的好壞為五等,作為徵收田賦的依據。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這一條算良政,後世的張居正亦如法炮製過。

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興修水利,費用由當地住戶按貧富等級高下出資興修水利,也可向州縣政府貸款。目的是發展農業增加稅收。但這以興修水利數量為政績標準的評判方式,最終買單的還是老百姓,跟GDP單邊倒是一個鳥樣。

市易法在首都開封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限制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目的是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進而增大財政收入。這是典型的與民爭利,最瘋狂的時候,體制內人人皆商。

均輸法設立發運使,掌握東南六路生產情況和政府與宮廷的需要情況,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統一收購和運輸。出發點是限制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操縱。但結果是發運使衙門成了市場的超級壟斷商,比大商人炒貨更蛋疼。

保甲法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的則抽一丁為保丁,農閒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維護農村社會治安,藉此建立全國性的軍事儲備。整頓廂軍及禁軍,規定士兵五十歲後必須退役。禁軍不合格者改為廂軍,廂軍不合格則改為民籍。將由政府的牧馬監養馬改為保甲戶養馬。保甲戶自願養馬,可由政府給以監馬或者給錢自行購買,並可以免除部分賦稅。政府省了大量的養馬費,武器生產量增加,質量也有所改善。

革新科舉制廢除明經科,進士科的考試以經義和策論為主,增加法科。把科舉的立足點放在選拔具有經綸濟世之志和真才實學上,擴大考選名額。實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進行教學的三舍法制度。修撰儒家經典,編纂《三經新義》,設置武學、醫學、律學專科學校,培養專門人才。

詩歌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繞水姿行遊,上盡層城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讀懂王安石:才明白完美卻悲劇的頂層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