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的地理特點是什麼?

追求幸福4040


看過電影《攀登者》嗎?攀登的就是喜馬拉雅山的主峰。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系,平均海拔6000米。在西藏和印度、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邊境。它的地理特點:①山峰多。高峰林立,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聳立在中尼邊界上;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達50多座。②冰川多。山頂上終年冰雪覆蓋,有現代冰川17000多條,總面積達34000多平方公里。最長的熱姆冰川,長達28公里。③喜馬拉雅南坡降水豐富,1000米以下為熱帶季雨林,1000米以上為亞熱帶常綠林,2000米以上為溫帶森林,45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④喜馬拉雅北坡主要為高山草甸,4100米以下河谷有森林和灌木。⑤喜馬拉雅山間珍禽奇獸眾多,主要有雪豹、熊、長臂猿、孔雀和藏羚等。











讀走西藏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分佈在中國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境內,其主要部分在中國和尼泊爾交接處。西起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急轉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全長2450千米,寬200~350千米。據最新測定數據表明,珠穆朗瑪峰平均每年增高1釐米。

喜馬拉雅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令人驚歎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複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繫的系列海拔帶(或區)。

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龍麟


喜馬拉雅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令人驚歎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複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繫的系列海拔帶(或區)。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至今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喜馬拉雅山脈可以分為4條平行的縱向的不同寬度的山帶,每條山帶都具鮮明的地形特徵和自己的地質史。它們從南至北被命名為外或亞喜馬拉雅山脈;小或低喜馬拉雅山脈;大或高喜馬拉雅山脈;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東西綿延2400多公里,南北寬約200—300公里,由幾列大致平行的山脈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國境內是它的主幹部分。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脈自南向北大致可分為三帶:南帶為山麓低山丘陵帶,海拔700—1000米左右;中帶為小喜馬拉雅山帶,海拔3500—4000米左右;北帶是大喜馬拉雅山帶,是喜馬拉雅山系的主脈,由許多高山帶組成,寬約50—6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數十個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各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呈一片銀色世界。

喜馬拉雅山脈在地勢結構上並不對稱,北坡平緩,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帶,是我國青藏高原湖盆帶,湖濱牧草豐美,是良好的牧場。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幾乎都發源於北坡,切穿大喜馬拉雅山脈,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峽谷,河水奔流,勢如飛瀑,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喜馬拉雅山連綿成群的高峰擋住了從印度洋上吹來的溼潤氣流。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較少,植被稀疏,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區的自然景象也不斷變化,形成明顯的垂直自然帶


百科暘


喜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年輕和最雄偉的高山,從南到北跨度達200—300公里,可分為小喜馬拉雅山、大喜馬拉雅山和內喜馬拉雅山;從西到東,則綿延2400多公里,按照河流可劃分為三段:普蘭孔雀河以西為西段,普蘭孔雀河和亞東河之間為中段,亞東河以東為東段。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有10座位於喜馬拉雅山地區, 海拔7000至8000米的高峰更是多達40多座。這裡是冰川發育的中心,現代冰川共有17297條,總面積約34782平方公里,主要的山谷冰川長度都在10公里以上。比如喜馬拉雅山最長的冰川是熱母冰川,長度達到28公里,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的干城章嘉峰東坡;卓奧友峰北坡的加布拉冰川長21公里,南坡的格重巴冰川長22公里,等等。

喜馬拉雅山南坡山高谷深,森林茂密,自然景觀的垂直地帶性明顯。以珠峰為例,南坡海拔1600至2500米間為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2500至3100米間為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3100至4000米左右為山地寒溫帶針葉林,4000至4700米間為亞高山寒帶灌叢草甸帶,4700至5200米間為高山寒凍草甸墊狀植被帶,5200至5500米間為高山寒凍地衣帶,5500米以上為高山冰雪帶。而北坡為高寒寬谷盆地,其自然帶迥異於南坡,海拔4000至5000米為高原寒冷半乾旱草原帶,偶見伏地柏等灌叢,5000至5600米為高山寒凍草甸植被帶,5600至6000米間為高山寒凍地衣帶,6000米以上為高山冰雪帶。

珠峰南北坡的地貌與自然景觀如此不同,對冰川的性質和形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南坡的多數大冰川,中下段佈滿表磧、表磧丘陵和冰面湖,冰下河較多,有些冰川前段的冰磧上,還長有喬木、灌木,甚至有些冰川可以延伸至森林帶中;北坡多數大冰川,冰面淨潔,表磧薄,多冰面河、冰面湖、冰內河,冰塔林立,冰川都在多年凍土帶以上,植被稀少。

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喜馬拉雅山的氣候變化很大,這對冰川的發育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東西方向上,由於降水的水汽來源不同,導致冰川性質不同。喜馬拉雅山西段的克什米爾一帶,受地中海型西風降水之惠,冬春多雪,多數冰川屬冬春補給型的海洋型冰川。喜馬拉雅山東端的南迦巴瓦峰地區臨近雅魯藏布大峽谷,成為印度洋孟加拉灣夏季季風溼潤氣團北上通道,發育了季風海洋型冰川。喜馬拉雅山東西兩段山區冰川上的雪線均能降低到海拔4500米以下,冰川具有較好的冰雪補給,冰川活動性較強。

在南北方向上,喜馬拉雅山氣候變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垂直帶的降水量分佈變化不同,二是南北坡的乾溼狀況差別很大。南坡受夏季向北推進的印度洋季風影響,最大降水帶一般出現在海拔2000米左右,2000米以上則降水顯著減少。到了海拔5000米左右的冰川區,由於冰川的冷源作用,降水量又增多,成為第二大降水帶。例如:珠峰南坡海拔2745米的羌利卡爾氣象觀測站,年降水量為2283.6毫米;到海拔3355米的南遮巴沙爾村,年降水量只有939毫米;到海拔4420米的拉均村,年降水量減為582.8毫米;到了孔布冰川海拔5600米以上的粒雪盆,根據年積累的降雪雪層厚度,摺合降水量則達到了l700毫米。


科學探索未知世界


答:喜馬拉雅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令人驚歎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複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繫的系列海拔帶(或區)。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至今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喜馬拉雅山脈可以分為4條平行的縱向的不同寬度的山帶,每條山帶都具鮮明的地形特徵和自己的地質史。它們從南至北被命名為外或亞喜馬拉雅山脈;小或低喜馬拉雅山脈;大或高喜馬拉雅山脈;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東西綿延2400多公里,南北寬約200—300公里,由幾列大致平行的山脈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國境內是它的主幹部分。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脈自南向北大致可分為三帶:南帶為山麓低山丘陵帶,海拔700—1000米左右;中帶為小喜馬拉雅山帶,海拔3500—4000米左右;北帶是大喜馬拉雅山帶,是喜馬拉雅山系的主脈,由許多高山帶組成,寬約50—6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數十個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各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呈一片銀色世界。

  喜馬拉雅山脈在地勢結構上並不對稱,北坡平緩,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帶,是我國青藏高原湖盆帶,湖濱牧草豐美,是良好的牧場。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幾乎都發源於北坡,切穿大喜馬拉雅山脈,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峽谷,河水奔流,勢如飛瀑,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喜馬拉雅山連綿成群的高峰擋住了從印度洋上吹來的溼潤氣流。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較少,植被稀疏,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區的自然景象也不斷變化,形成明顯的垂直自然帶。



興義夢想哥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大於5釐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於板塊邊界碰撞型地震構造帶上。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裡堆積了厚達30000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風水學習


喜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年輕和最雄偉的高山,從南到北跨度達200—300公里,可分為小喜馬拉雅山、大喜馬拉雅山和內喜馬拉雅山;從西到東,則綿延2400多公里,按照河流可劃分為三段:普蘭孔雀河以西為西段,普蘭孔雀河和亞東河之間為中段,亞東河以東為東段。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中有10座位於喜馬拉雅山地區, 海拔7000至8000米的高峰更是多達40多座。這裡是冰川發育的中心,現代冰川共有17297條,總面積約34782平方公里,主要的山谷冰川長度都在10公里以上。比如喜馬拉雅山最長的冰川是熱母冰川,長度達到28公里,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的干城章嘉峰東坡;卓奧友峰北坡的加布拉冰川長21公里,南坡的格重巴冰川長22公里,等等。

喜馬拉雅山南坡山高谷深,森林茂密,自然景觀的垂直地帶性明顯。以珠峰為例,南坡海拔1600至2500米間為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2500至3100米間為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3100至4000米左右為山地寒溫帶針葉林,4000至4700米間為亞高山寒帶灌叢草甸帶,4700至5200米間為高山寒凍草甸墊狀植被帶,5200至5500米間為高山寒凍地衣帶,5500米以上為高山冰雪帶。而北坡為高寒寬谷盆地,其自然帶迥異於南坡,海拔4000至5000米為高原寒冷半乾旱草原帶,偶見伏地柏等灌叢,5000至5600米為高山寒凍草甸植被帶,5600至6000米間為高山寒凍地衣帶,6000米以上為高山冰雪帶。

珠峰南北坡的地貌與自然景觀如此不同,對冰川的性質和形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南坡的多數大冰川,中下段佈滿表磧、表磧丘陵和冰面湖,冰下河較多,有些冰川前段的冰磧上,還長有喬木、灌木,甚至有些冰川可以延伸至森林帶中;北坡多數大冰川,冰面淨潔,表磧薄,多冰面河、冰面湖、冰內河,冰塔林立,冰川都在多年凍土帶以上,植被稀少。

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喜馬拉雅山的氣候變化很大,這對冰川的發育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東西方向上,由於降水的水汽來源不同,導致冰川性質不同。喜馬拉雅山西段的克什米爾一帶,受地中海型西風降水之惠,冬春多雪,多數冰川屬冬春補給型的海洋型冰川。喜馬拉雅山東端的南迦巴瓦峰地區臨近雅魯藏布大峽谷,成為印度洋孟加拉灣夏季季風溼潤氣團北上通道,發育了季風海洋型冰川。喜馬拉雅山東西兩段山區冰川上的雪線均能降低到海拔4500米以下,冰川具有較好的冰雪補給,冰川活動性較強。

在南北方向上,喜馬拉雅山氣候變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垂直帶的降水量分佈變化不同,二是南北坡的乾溼狀況差別很大。南坡受夏季向北推進的印度洋季風影響,最大降水帶一般出現在海拔2000米左右,2000米以上則降水顯著減少。到了海拔5000米左右的冰川區,由於冰川的冷源作用,降水量又增多,成為第二大降水帶。例如:珠峰南坡海拔2745米的羌利卡爾氣象觀測站,年降水量為2283.6毫米;到海拔3355米的南遮巴沙爾村,年降水量只有939毫米;到海拔4420米的拉均村,年降水量減為582.8毫米;到了孔布冰川海拔5600米以上的粒雪盆,根據年積累的降雪雪層厚度,摺合降水量則達到了l700毫米。


愛新覺羅小閔


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分佈在中國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境內,其主要部分在中國和尼泊爾交接處。西起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急轉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全長2450公里,寬200-350公里。

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令人驚歎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複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繫的系列海拔帶(或區)。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至今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瓜哥電影


喜馬拉雅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令人驚歎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複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繫的系列海拔帶(或區)。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至今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喜馬拉雅山脈可以分為4條平行的縱向的不同寬度的山帶,每條山帶都具鮮明的地形特徵和自己的地質史。它們從南至北被命名為外或亞喜馬拉雅山脈;小或低喜馬拉雅山脈;大或高喜馬拉雅山脈;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東西綿延2400多公里,南北寬約200—300公里,由幾列大致平行的山脈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我國境內是它的主幹部分。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脈自南向北大致可分為三帶:南帶為山麓低山丘陵帶,海拔700—1000米左右;中帶為小喜馬拉雅山帶,海拔3500—4000米左右;北帶是大喜馬拉雅山帶,是喜馬拉雅山系的主脈,由許多高山帶組成,寬約50—60公里,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數十個山峰的海拔在7000米以上,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各山峰終年為冰雪覆蓋,呈一片銀色世界。

喜馬拉雅山脈在地勢結構上並不對稱,北坡平緩,南坡陡峻。在北坡山麓地帶,是我國青藏高原湖盆帶,湖濱牧草豐美,是良好的牧場。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幾乎都發源於北坡,切穿大喜馬拉雅山脈,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峽谷,河水奔流,勢如飛瀑,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喜馬拉雅山連綿成群的高峰擋住了從印度洋上吹來的溼潤氣流。因此,喜馬拉雅山的南坡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的雨量較少,植被稀疏,形成鮮明的對比。隨著山地高度的增加,高山地區的自然景象也不斷變化,形成明顯的垂直自然帶。


Eken


受印度板塊擠壓喜馬拉雅山還在上升。高寒荒漠氣壓低缺氧終年積雪縱多大河發源地。。。。。青藏高原隆起使北非撒哈拉地區從熱帶雨林逐步轉變為熱帶沙漠,東非地區森林變成草原,猿人從攀樹到地面完成直立行走。。。然後進化成人類[摳鼻][鼾睡][驚呆][錢][吃瓜群眾][呆無辜][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