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決定了西北乾旱與否?歷史上為何沒有人打通喜馬拉雅?

靜夜史


我國西北地區之所以氣候這麼幹旱主要的原因是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在與四大洋的距離來看,距離印度洋是最近的,塔里木盆地距離印度洋大約1800千米左右。第二個原因是地形阻擋,山地高原地形阻擋了來自海洋的水汽,雖然距離印度洋距離較近,但是由於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阻擋,攜帶印度洋暖溼空氣的西南季風根本沒有辦法逾越。

如果,在印度洋和塔里木盆地之間存在“水汽通道”的話,那麼應該是能夠進入一部分水汽的,比如在青藏地區,由於雅魯藏布江的存在,長期的流水侵蝕形成了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西南季風攜帶印度洋的水汽從雅魯藏布江谷地進入青藏地區,使得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降水較為豐富。不過,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自然經過了上萬年的侵蝕塑造,如果想要打通一個通道到塔里木盆地,那工程量是極其驚人的,目前人類應該難以實現。雅魯藏布江谷地水汽通道


地理沙龍


題主你真敢想啊!

一、先說決定西北降雨量的印度洋季風環流

北印度洋有一個季風環流,夏季在西南季風的影響下形成順時針大洋環流圈,冬季在東北季風的影響下形成逆時針大洋環流圈。如下圖:

中國西南部、西北部的降雨主要來自於印度洋。但是喜馬拉雅山脈恰好把夏季來的西南溼潤水汽給擋住了。青藏高原東部的雲南、貴州、四川降雨就豐富,而西藏、青海、新疆、甘肅、陝西等地,就因為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影響,變得少雨乾旱。

以上簡單的地理氣候知識是背景和基礎,下面說說歷史和現實。

二、歷史上為何沒有人打通喜馬拉雅?因為工程量是天量啊!

喜馬拉雅如果只是一座狹長的山脈,可能還真擋不住歷史上有雄主把它打開一個缺口。

可惜啊,喜馬拉雅山只是青藏高原的南面的邊緣,僅僅打開南緣這個缺口沒用,還要把青藏高原從西南到東北整個向下挖,以降低阻擋,把水汽引過來。

青藏高原東西長約2800千米,南北寬約300~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假如這個通道從國境線開始挖,50公里寬,平均向下挖3000米,要挖多長呢?

如下圖:

即使只挖到青海中部,這個長度也超過了1000公里!

要挖土方50公里*3公里*1000公里,這是多少工程量,請你算一下,15萬立方公里!天量啊!

別說古代中國了,就是今天,號稱工程狂魔的我天朝,也沒敢打這個工程的主意啊!

三、古代真要開建這個工程,有那個王朝能撐得住呢?

古代青藏高原歸於中國行政版圖的,一個是元朝,一個是清朝。

我們來與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對比一下。

隋煬帝下令挖了3條運河,長約1000公里的“永濟渠”;約1000公里長的“通濟渠”,長約400公里的“江南運河”,總共長度2400公里,運河平均寬度50米,平均深度7米。則總土方量2400公里*0.05公里*0.007公里,0.84立方公里。僅僅相當於打通喜馬拉雅山工程量的0.00056%!

而隋煬帝搞這個工程的結果呢?民怨沸騰,天下義軍四起,隋朝滅亡。

隋煬帝時全國大約有5000萬人口,大清乾隆末時有3億人口,即使把全國一半人口都弄來幹挖通青藏高原水汽通道這個工程,也得幾千年才能幹完!

而且,運河是在富庶的地區施工,而青藏高原上的條件,一個壯勞動力能撐多久都是未知數啊。

這個工程真要開建,大清就止於乾隆了。

四、古人知道這麼這些地理和氣候知識嗎?

以上只是粗略的估算了工作量。除此之外,知道這麼做可以引入水汽的知識,咱們古人是否具備呢?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直到近代的清朝末期,遇到乾旱的時候,官府和老百姓還是隻知道拜神祈雨。根本沒有關於氣候的科學知識。

因此,我們中國古人應該對打開喜馬拉雅山能引入水汽的知識一竅不通。

結語:

古人不具備知識能力,即使有了這個知識,也不具備這麼大的工程能力。

(完)

以上就是凌煙閣邊看歷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我國西北地區氣候乾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喜馬拉雅山脈開一個口,對解決西北地區乾旱簡直是杯水車薪。

我國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其中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沙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是乾旱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印度洋來的水汽受到高山、高原的阻擋,進入不了西北地區,也是氣候乾旱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在喜馬拉雅山脈炸開一個決口不能改善西北地區的乾旱呢?因為西北與印度洋之間隔的是整個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有多條與喜馬拉雅山脈大致平行的山脈,只炸開一個山口只能為雅魯藏布江谷地帶來降水,水汽到不了西北地區。

其實喜馬拉雅山脈本來就有一個口,那就是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一條不起眼的岡底斯山脈就把水汽擋在了該山脈的南面。

另外喜馬拉雅山脈位於國界線上,南坡不是中國的(東段南坡是中國的領土),你想炸開也辦不到。

提出想炸開喜馬拉雅山脈就能解決我國西北地區乾旱的人是非常幼稚的想法。


秦三之地928


作為一個迅速成長的大國,我國在改革開放40多年時間裡,綜合國力突飛猛進,各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基礎建設領域,被人民親切地稱為“基建狂魔”。

而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基建狂魔,我國這些鬼斧神工的能力自古有之。作為一個地形最複雜,高差跨度極大的國家,我國雖然有氣候宜人的平原地帶,但西部的廣大區域,卻一直處於乾旱少雨的惡劣環境中,嚴重影響了我國人民改造大自然的節奏和步伐。

但我國的先民,卻從未想過在喜馬拉雅山脈上鑿開一個口子,將喜馬拉雅山脈以南溫暖溼潤的水汽引過來,讓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區成為肥沃的魚米之鄉,實在是不應該。

而靜夜史認為,他們之所以沒有這麼做,是因為他們不傻。

即便在今天,在喜馬拉雅山脈開口都基本不可行,更遑論古代,而這種不可行性,無論古今,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不可行

鑑於我國霧霾籠罩的問題,某些“磚家”主張在帝都西北的三北防護林上開一道口子,然後引入西北風將霧霾吹散。

靜夜史認為,這些磚家純粹就是霧霾吸多了。因為風在移動的過程中,受到的阻力不僅來自於地表地物,還包括橫向上的各種要素,如果沒有持續的溫差,和光滑的“管壁”,讓蒙古高原上的西北風吹到北京,你們咋不上天呢?

喜馬拉雅山開口何嘗不是如此?到底要多大的口子,才能徹底改善西北缺水的問題啊?

而且,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多雨,完全是因為地形的抬升。現在開口子沒有了抬升作用,如何成雲致雨?

而且和喜馬拉雅山南部的平原不同,山北完全是一望無際的青藏高原,你讓水汽如何輸送到西北?

再說,即便不屈的印度洋暖流能夠跨越千山來到西北,從青藏高原到西北,海拔不斷降低,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如何成雲致雨?

2、政治不可行

在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實施之前,我們需要明確的是:雖然幾千年來的印度不斷被吊打,根本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囂張欠揍,對喜馬拉雅山的主權提出異議。但數千年的歷史上,中原王朝也沒有真正控制過青藏高原,甚至未真正控制過西北地區。

這就非常尷尬了。

都不是自己的底盤,我們去累死累活地幹個錘子啊?去扶貧嗎?再說了,人家需要你扶嗎?

1247年蒙古語西藏高層的涼州會盟,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原政權版圖的開始。而西域雖然在漢唐都曾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但自安史之亂後,這裡在將近一千年時間裡一直屬於他國,直到清朝1759年才重新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因為大部分時間不屬於中原王朝且控制極不穩定,所以中原王朝根本沒有從喜馬拉雅山開口的必要,畢竟穩定壓倒一切。

3、經濟不可行

不說農業社會不需要這樣玩命傷財的工程,即便需要,如何實行呢?靠可憐的藏人挖斷幾千米高山?還是從內地抓十萬壯丁?

海拔超過4000米,高原反應就足以要人的命,還去學愚公移山,這不是沒事找抽,這是嫌大夥和自己的帝國活得太長。

事實上直到今天,即便工業時代到來,有了比古代強大數十倍百倍的生產力,開山挖溝不在話下,但也不代表能在喜馬拉雅山創造這樣一個吉尼斯世界紀錄,因為這個工程從經濟上本身就是得不償失的。

就像被喊了多年的“渤海入疆”工程,以及從青藏高原向西北引水的“紅旗河工程”,想法是好的,效益是有的,但效益如論如何也是難以找回投資的。在當下我國沒有出現根本性的國家生存危機前,這種考驗綜合國力的巨大工程根本就不可能實施。

所以,不要想這些不靠譜的工程,因為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工程等於暴露智商的工程。


zKb3031


1、地理條件不允許

無法準確計算出到底要在喜馬拉雅山開多大的口子,才能徹底改善西北缺水的問題。

而且和喜馬拉雅山南部的平原不同,山北完全是一望無際的青藏高原,水汽無法順利輸送到西北。再者,即便不屈的印度洋暖流能夠跨越千山來到西北,從青藏高原到西北,海拔不斷降低,如何成雲致雨也是問題。

2、經濟不可行

即便現在工業時代,有了比古代強大數十倍百倍的生產力,開山挖溝不在話下,但也不代表能在喜馬拉雅山創造這樣一個吉尼斯世界紀錄,因為這個工程從經濟上本身就是得不償失的。


KOALA


問出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瘋狂的想法,以目前的科技手段可能能達到喜馬拉雅的目的,但是因此而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太多。喜馬拉雅山脈南北邊會因此而發生什麼變化,是否會對人的居住環境造成不好的改變,中國整體氣候甚至全球氣候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些都非常詳細的評估。而且打通喜馬拉雅山脈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國家是否能承受的起,這些都是問題。


那個少年207


乾旱,可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解決的,這一假設如果能夠實現的話,我們早就開工建設了。如果讓海洋氣流直接穿過高原進入沙漠地區,最起碼經過250萬平方千米的青藏高原。

即使能夠實現打通,帶來的零星下雨也是有限的。更何況在山體中隨意動工,更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說不定還會引來更大的災難後果。


感悟生活的某某某


簡單點說,

1.喜馬拉雅山確實阻擋了水汽北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北乾旱。不信看下喜馬拉雅山南麓鬱鬱蔥蔥的樹林就明白了

2.打通喜馬拉雅山工程量太大,就是高科技的現在都做不到,何況生產力低下的古時候


奇譚見聞錄影


不是,而是整個高原阻隔了水汽。只打通喜馬拉雅沒用,喜馬拉雅本來就有缺口,雅魯藏布大峽谷,影響只限峽谷局部。


小杰阿哥


有人提出過,他叫牟其中!1996年,他提出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個五十公里的口子,引入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導入新疆沙漠地區,形成大範圍的降雨,把沙漠變良田,解決幾億人的吃飯穿衣問題。但這糟老頭不學好,後面因為坑蒙拐騙被抓,據說前段剛放出來。

先看看地形圖。



印度洋的海水蒸發,形成暖溼氣流,在西南季風的影響下,吹向喜馬拉雅山脈,由於高聳的山脈阻擋,在山脈以南形成了世界之最的“雨極”,某些地區年均降雨量超過1萬毫米。這真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如果在喜馬拉雅山脈真能開個口子,引入新疆沙漠地區可行嗎? 目前有不少人分析過,一是技術上不可行,以目前的國力根本不可完成。二是經濟性不可行,投入與產出太不值。三是引發氣象與地質災害。

但是,現在不行,不代表今後不行!



一百年之後,可控核聚變將會實現大範圍的商業應用,屆時能源將會變得非常便宜,並且強大!同時,隨著人工智能的普遍應用“人工”也會非常便宜,機器裝置的能力也會非常強大👍! 基於以上二點,所謂技術和經濟性不行的言論根本站不住腳。至於說到引發氣象與地質災害,因為這麼宏大的工程一定會有前期的論證與分析,並且不是短時間內可完成的,出現問題,解決問題,沒什麼大不了的。

面向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