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曆任大總統(二)

中華民國第二任總統——袁世凱,河南項城人,出生於1859年,正是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大清之時,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中華民國曆任大總統(二)

(中華帝國國旗)


袁世凱家境優沃,袁家在河南頂城是一個大家族,袁世凱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運總督,參與過鎮壓太平軍和捻軍,是這個家族的頂樑柱;他的生父是袁保中,為項城縣的地主豪紳,捐了個同知官位,袁世凱是袁保中第四子。

袁世凱的發跡是在他總督朝鮮時期,當時朝鮮還是大清朝的蕃屬國。1882年,朝鮮暴發壬午兵變,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譁變,成功奪權,朝鮮王妃閔妃一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於是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殺死了幾十名兵變參與者。袁世凱身先士卒,最終平定叛亂,活捉大院君。隨後清廷任命23歲的袁世凱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開啟了袁世凱練兵的先河。1895年12月8日(光緒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奕訢、榮祿等王大臣聯名奏請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同日光緒帝予以批准,袁世凱正式入主天津小站,開始用西法編練中國首支新式陸軍。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


中華民國曆任大總統(二)


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新軍陸軍第八鎮兵變,引爆武昌起義,併成立以黎元洪為都督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為取得交戰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勢力主張組建中央臨時政府。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改1912年為中華尼元年,但清政府不甘失敗,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南下討伐革命軍,但最終南京革命黨人與袁世凱達成和解,只要袁世凱逼迫清宣統帝退位,那民國大總統就是袁世凱,表示"虛位以待袁"。為了結束南北對立,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領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凱逼清帝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下詔袁世凱組建中華民國,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1912年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大大削減袁世凱的權力,但袁堅持於3月10日在北京就職中華民國大總統。就這樣,由於南京革命黨軍事力量薄弱與內部的妥協,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落入袁世凱之手。這也後來使孫中山深刻認識到組建自己的革命武裝的重要性,直到1925年這個願望得以實現,在中共與蘇聯幫助支持下建立黃埔軍校,培養高級軍官,在這裡不多闡述。

袁世凱當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又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佈《中華民國約法》,廢止了之前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此刻袁仍不滿足,當皇帝的願望一直沒有消除,於1915年12月宣佈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蔡鄂護國運動,袁世凱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佈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中華民國曆任大總統(二)


袁世凱最有名的兒子是袁克文,民國四公子之一,民國時期“天津青幫幫主”,青幫大字輩太爺,號稱“南有黃金榮、杜月笙,北有津北幫主袁寒雲”。只可惜薄命,1931年病逝於天津,葬於楊村,方地山為其撰寫碑文:才華橫溢君薄命,一世英明是鬼雄。


中華民國曆任大總統(二)

(袁克文戲曲扮像)


說起袁世凱,還與中國一個傳統節日元宵節有關,袁世凱當皇帝后時刻心驚,怕有人反對他,某一天大概是臨近元宵節,他偶然在街道上聽到有小販扯著嗓子喊“賣——元——宵”、“元——宵”。袁世凱聽到這“元宵”心裡頓時一慌,這“元宵”“元宵”的,聽起來分明就是“袁消”,這是在喊“我袁世凱被消滅”啊,想到自己波折的命運,袁世凱立刻安排下去,讓這一年的元宵節禁止稱呼“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

雖然袁世凱下令禁止,但仍沒有保住他的帝位,最終在人們唾罵聲中死去。故事真假已不可考,只當博君一笑。

總之,袁世凱其人有膽有謀,也是年輕有為,雖作出一些貢獻,但其復辟帝制之舉及賣國行徑,將永遠定格在歷史之恥辱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