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初期極弱的秦國可橫掃六國,統一後反而連義軍都打不過了?

在我剛開始讀史的時候,課本中不懂的地方很多,讀到《過秦論》,是想不明白秦國為什麼會滅亡的。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過秦論》

作者小的時候喜歡玩遊戲,尤其像是《三國志》《文明》系列。

這類的遊戲,基本是一款單向變強的遊戲。

開局只有一座小小的城市,一點兵力。幾個將領。

為什麼初期極弱的秦國可橫掃六國,統一後反而連義軍都打不過了?

隨著你開發資源,積累兵力,招募武將,只要你堅持玩下去,你就會變得很強。最終統一天下。

而且武將“忠誠度”也是可以花錢提高的。

沒有貪汙,沒有腐敗,也沒有結黨營私,沒有權臣政變。

所以我對秦朝末年,黃巾起義,朝廷無法控制,是無法理解的。

你怎麼越混越回去了。當你只有一座小城的時候,你可以征服天下。可你統一天下了,反而打不過一座小城?

這類的遊戲玩得越多了,就越無法理解,統一的王朝為何會崩潰的。

我把所有的資源,城池都搶到手裡。我為什麼反而亡了?

當年讀《過秦論》,秦軍強悍,橫掃六國。

其他六國擁有比秦國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土地。更多的糧草,最後還是被秦國滅了。

秦國統一後,不但沒有變強,反而變弱了。連義軍都打不過。

當然,課本告訴你的是秦國“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老師主要講的是前半句,指的是施政要仁道,要做仁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看過作者之前的文章都知道作者向來三觀極歪。

課本上面的解釋,作者顯然是不信的。

運氣

後來再讀過秦論,讀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覺得後半句才是關鍵。

秦滅六國之後,秦軍的主力,並不在國內,也沒有迴歸咸陽。也沒有“軍轉民”。

中國後世的王朝一般做法,是有一支精銳的中央軍。駐紮在首都。

御林軍,羽林軍,神策軍,近衛軍。

在各個核心城市,布有小型的警備司令部。

除此之外,小城沒有駐軍。而且國家也負擔不起常備軍團。但是公元前214年的秦軍結構不是這樣的。

史記:“始皇二十六年,蒙恬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

“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略取南越陸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公元前214年開始南北二支大型的軍團活動,公元前210年死於河北邢臺。

公元前209年7月,陳涉,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9月,部將周文,就已經打到了函谷關。

“大澤鄉”在安徽宿縣,離徐州不遠,二個月一路西進,可以用“如入無人之地”來形容了。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陳涉起義之後,傳統六國如陳留,潁川,譙縣,紛紛響應。項梁,劉邦,都在那時候嶄露頭角。

如果是後世王朝,這樣“光明正大”的起義,早就被當地守衛幹掉了。毫不手軟。

可是秦末,為什麼沒有人能制止呢?

因為秦軍主力不在國內。

秦軍精銳主力,分為二支。

一支在抵抗匈奴。首府上郡(包頭),得到消息以後南下。古代時候交通不便,參考千年之後,“安史之亂”唐軍安西都護府精銳軍團的回防速度。這支大軍,最終和咸陽章邯軍團,會合在一起。

鉅鹿之戰,20萬秦軍被2萬楚軍擊敗。項羽“破釜沉舟”一戰定天下。

秦廷敗亡,從此不可逆轉。

另一股秦軍主力,駐紮在南海(廣州)。

因為距離遠。等屠睢接到消息時,函谷關已破,秦王室投降。

因此軍官團聯合計謀,破壞道路,堵塞交通。

關起門來,在廣州自立了“南越王朝”,趙佗自立為帝。

一直到了漢武帝時代,才被劉徹所滅。

總而言之,秦國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對於控制天下,沒有經驗。加上秦軍主力又恰巧不在國內。叛亂興起如野火燎原。

初期無法遏止,後期就會指數成長。

再加上運氣不好,鉅鹿之戰,王離掛了。

當然,治國這種事,坑子埋子無數,後來劉邦的西漢,學習秦弊,控制地方。結果出了個王莽。也掛了。

所以“攻守之勢異也”,秦亡是因為運氣不好。

秦政雖然苛刻,但是如果又職業軍團鎮壓的話,應該也可以維持上十世,八世。

但是,這種解釋,作者以為也是膚淺的。

基本盤

秦實行的是郡縣制,而“六國”實行的是分封制。

秦末漢初其實是“郡縣制”和“分封制”競爭的歷史。演化成了東西二個部分。

在抗秦起義鬥爭中,西邊8塊,就沒有任何叛軍。

因為,他們就是秦國的“基本盤”。實行的郡縣制。

為什麼初期極弱的秦國可橫掃六國,統一後反而連義軍都打不過了?

秦的擴張,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戰國”延續近250年。僅秦昭襄王(羋月)執政就超過55年。

其中,秦國基本盤因“郡縣制”獲利的人,是無論如何都不肯再回到“分封制”的。

哪怕項羽一時武勇,擊敗了秦國王廷。

但皇帝是誰,不重要。

劉邦表面上是沛縣軍功集團,但中下層當兵的,還是“老秦人”。

“楚漢相爭”說到底,是秦和六國的郡縣制和分封制再一次交鋒。這一次,秦的郡縣制又贏了。

那麼“郡縣制”和“分封制”,為什麼這麼重要。重要得要拿命去爭取呢?

秦憑藉軍功爵制滅掉六國,六國為何不能學過來呢?

眾所周知,戰國初期,秦國算不上一個強國。

論人口,魏國最強。論國土,楚國最強。論文化,齊國最強。

而秦國像是開掛一樣,突然崛起,是靠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秦國十年間由弱變強。但是,商鞅究竟變了些什麼呢,課本上大致有這麼幾條:

1、廢井田、開阡陌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3、實行連坐法

4、廢除舊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5、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6、推行縣制

現在我告訴你,開阡陌,獎勵耕織這種事。你不鼓勵人家也知道。

連坐法,重農抑商,後世也都玩爛了。

好比你背了“工業革命”偉大意義。

但是你若是真穿越回18世紀。我問你,工業革命如何主導。如何發生?

瞠目結舌,其實你對“工業革命”一無所知。

“商鞅變法”兩次

真正有用的只有一條: 獎勵軍功,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之前的文章,我們講過“分封制”的道理。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你只要生,使勁地生,拼命地生。

沙特阿拉伯開國皇帝伊本沙特是二戰時期的人物。到現在不過70多年。

他一共有100多個兒子,每個兒子又有無數的兒子。

今天沙特的皇室,一共有5000多個“王子”。每一個都是貨真價實的皇室血脈。

當你有了5000個子孫以後,你就可以把政府部門,上到軍機大臣,中到電力局長,小到城管。每一個環節,全部都用你的子孫填滿。

整個國家,所有的公務員,所有重要職位,都是“伊本沙特”的子孫。

然後我問你,這樣的國家有戰鬥力麼?

“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封制,與此類似。

你別看“東周列國志”人才輩出。但其實你仔細看。

魏國姓魏,其實姓姬。

韓國姓韓,其實姓姬。

燕國姓姬。

楚國有景、屈、懷、昭四大姓。

然後商鞅來了。哦,商鞅也姓姬。他是衛國的王子。也可以叫他衛鞅,也可以叫“公孫鞅”。

商鞅來了:“我們要進行徹底的改革”。

唯有軍功可以封侯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這個改革。意味著平民百姓從此有了出頭之日,而且王子貴族,再不享有榮華富貴

嚴格地說,變法一出,除了秦王,就沒有“貴族”了。

不出所料,憤怒的3000名“非群眾”,擠跨了秦孝公的大門。

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侄子孫子,都是你手心手背的肉,一起在控訴不發糧。

可是秦孝公不為所動。真英雄也!

軍功制實行了以後,秦國迅速地變強。

平民之中,人才數不勝數。

斬首一級,就可以升一階。漢語中的“首級”,就是由商鞅變法而來。

對於六國來說,他們看見了秦國的迅速變強。

羨慕麼?羨慕。

想學麼,沒有秘密的。你能做到麼?

改變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

事實就是如此,六國一直到快要亡國了。

改革就是無法改到自己身上。

好比大清快亡國了,工業革命也不能讓漢臣去搞。滿人又沒什麼人才。

為什麼初期極弱的秦國可橫掃六國,統一後反而連義軍都打不過了?

歐美國家,非法移民都快把國家害死了。但是為了為了政黨的選票,仍然用納稅人的錢去養非法移民。

哪怕你小國寡民,只要政治清朗,出二個明君,勵精圖治,幾代人之間,“秦子”“楚子”,都能從一個小國,成長成大國。

但是,一旦陷入了政治“死鎖”。

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賣民族和國家。只求保住自己的選票。

那麼這個國家,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沉淪。

今日中國蒸蒸日上,隔壁的日本,只要進行“全面改革”,就可以擺脫頹氣廢氣。擺脫“失去的二十年”。

但是他們肯改麼?

項羽的贏,是一次逆襲。

“六國的舊貴族們,憑著項羽的勇武。擊敗了王離的平民軍團。但又重新建立起了貴族分封制。

項羽佔據關東十國,基本都是六國後裔。

重新實施六國的制度。恢復舊貴族分封制,而因秦“郡縣制”獲利的人民,他們不願意回到這樣的生活。

無論是和平時期的科舉制度也好,戰時的軍功制也好。

你總要給底層留出一條上升的通道。

否則人民就不高興了。“關西”人民就跟漢王走了。“楚漢爭霸”再起。

“軍功制”的慾望,是非常強大的。

我們可以想一下,秦始皇為什麼要派南軍,北軍,二支主力離開中原。去南北尋找不曾謀面的敵人。

因為手下人要升職啊。你和我說六國亡了?無仗可打了?沒有軍功了。那我怎麼能同意呢。

日本九一八事變之後佔領了東三省。幾乎所有的戰略家一致建議“知止止步”。

東北要是能好好利用。肥沃的黑土地有無數的煤鐵礦,足以把日本帶入到工業化國家。

可是日本中下層軍官們不肯啊。你現在停了,少壯派的軍官怎麼邀功。

讀過漢史的人都知道,“漢”是一個窮兵黷武的王朝。

我們漢室,和俄羅斯沒有什麼二樣。擴張領土到每一寸可以達到的極限。

中華漢人,是極好武的。

秦二世而亡,雖然有運氣不好的原因。

但是郡縣制對於軍功的渴望,使得主力兵團來不及回防,導致無法遏制起義軍,這也是事實。

先行者懲罰

秦軍虎狼之師,從信陵君竊符救趙“邯鄲保衛戰”之後,就再也沒有打過敗仗。

而鉅鹿之戰。楚軍不管是戰鬥力,還是士氣,都遠超秦國。

就算不看“鉅鹿之戰”這樣偶然性的戰役。僅看山東諸國在起義中,所表現的募兵能力,戰鬥能力,和戰國時秦軍打六國時,宛如砍瓜切菜一般,百戰百勝的碾壓。完全不能比。

“為什麼戰國時期,六國擁有更大的土地,更多的人口,卻那麼弱”。

“秦末漢初,叛軍的領土,鎧甲,財力,遠遠不能和滅國前相比。卻顯示得非常有戰鬥力”。

為什麼,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

戰國末期,“六國”的領軍將領,全部都是“舊貴族”。

就是那些最腐朽,最無能的“王儲”。

六國一直無法實行徹底的改革,一直無法像秦國一樣,“讓最優秀的人浮起來”。

這裡面主要的原因,在六國貴族的本身。

“清洗”這件事,是由秦始皇完成了。

秦始皇掃平六國。在滅掉了六國同時,也把他們“三百年腐朽”的貴族們,一掃而空。

此後,在“反秦起義”中,哪個是前朝王子?

項羽,項梁,魏豹,趙歇,張耳,韓廣,臧荼,田榮,英布,彭越

除了田榮是皇室血脈之外,其他人連“王族旁系”都算不上。

六國起義,相當於大清洗。

把原本的王爺,皇子,全部清洗。

因此雖然地盤少了點,裝備差了點,戰鬥力反而猛增。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過秦論》的核心。

當年歷史老師在講解的時候說,秦王暴政,因此導致滅亡。

我想,真正的原因戰國末期,六國始終不能齊心協力抗秦。

到了“大澤鄉”起義時,大家的目標卻都是明確的。秦軍是唯一的敵人,團結起來,絕不內鬥。先把秦軍幹掉。

但是整句話,最重要的,應該在這個“勢”字。

秦滅六國時,秦軍佔勢。

秦國代表更先進的生產力,秦國的寒門可以靠軍功出頭。

六國則是腐朽的,無能的,壟斷的貴族制度。

可是“大澤鄉”六國起義時,起義軍內部,只有更少的等級制。更多的自由。

秦律苛刻,官吏已經開始腐朽。

劉邦入武關,沿途官吏皆降。越是等級高的,降得越快。趙高指鹿為馬,癌症已是晚期。

英國在印度寧可使用土司統治。也不願意對開國總理尼赫魯進行現代化教育,永遠不要讓印度開化。

德國人幹掉了沙皇俄國,結果斯大林出來了。

黑船震驚了日本,結果爆發了太平洋戰爭。

英國人帶來鴉片戰爭,反而導致了中國崛起。

你幹掉了腐朽的王朝,結果讓這個國家重獲新生。

以為痛扁一頓,實際是浴火重生。

英國如果真的想要征服日本,就不應該打破日本的封閉狀態。

讓德川幕府在“閉關鎖國”的狀態下,再維持300年。

讓雙方的科技差距繼續拉大。拉大到歐美殖民者,對非洲土著的地步。

這樣子只需要打一拳,一拳就打死。根本不給他改革和翻身的機會。

秦國“掃平六國”這件事,是秦國給自己,挖上了滅亡的坑。

一個帝國的腐爛,是從內部開始的。當腐爛到軍事戰敗,基本已經是癌症晚期。

在文明的長跑中,“先行者懲罰”是非常非常嚴重的。

對於最近的中美爭霸貿易戰,我們感到憂心忡忡。

那麼中國應不應該去挑戰美國,應不應該去超越美國呢?

下次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