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花翎為何那麼重要,權臣和珅都沒有,只有7個人獲得?

忠肝義膽嶽老三


和珅算什麼,就連功名赫赫的年羹堯,備受雍正器重的十三爺胤祥,都沒有獲得過三眼花翎這個榮譽。在大清的276年曆史中,賜帶雙眼花翎的大臣也只有寥寥20餘人。

施琅因收復臺灣功不可沒,當康熙帝為他加官時爵之時,他卻給予拒絕,獨獨提出三眼花翎的要求。可見,三眼花翎在大清的地位之榮耀,高貴無比的黃馬褂也無法與之相比。

根據《清史稿》記載:“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貝子戴之。二眼者,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一眼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衛,前鋒、護軍個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得戴之。領根並綴有藍翎。貝勒府司儀長,親王以下二、三等護衛及前鋒、親軍、護軍校,均戴染藍翎。”

也就是說,大清官員帽子上的頂戴花翎,是有嚴格佩戴制度的,特別是三眼花翎,尤其以大清初年為最。而且這個花翎是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用孔雀的尾羽製成,俗稱“孔雀翎”,寓意高貴;藍翎用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製成,俗稱“染藍翎”, 又因鶡鳥天生性好鬥,所以多為有功軍官佩戴,寓意英勇善戰。同時,花翎又分為“單眼、雙眼、三眼”之分。

雖然三眼花翎榮耀高貴,但並無太多實際意義,如同後世的榮譽勳章、立功獎章(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僅是一種榮譽的象徵。

那麼,在大清國276年的歷史中,享此殊榮的7人又有誰呢?

據朱彭壽《舊典備徵》記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及固倫額駙準戴三眼花翎……按二百年來膺是賞者,惟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等七人。”

在此7人中,和珅的弟弟和琳赫然在列,難道在乾隆心目中,和琳比和珅更加受寵?當然不是,原來和珅、和琳二人少年時,根據各自喜好確定了發展方向,即:前者重文,後者重武。而且二人學習都非常刻苦,備受詩人袁枚稱讚:“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其言“擎天”的是和琳出將,“捧日”的是和珅入相。後來,和珅憑藉學識成為了乾隆年間的一方權臣,而和琳則跟隨阿桂將軍屢立功績。

  1. 1786年5月,乾隆派和琳與軍機大臣阿桂處理浙江杭州織造盛住貪汙案。因盛住是乾隆小舅子,而阿桂性格剛直,處理不當,被乾隆責罰,而和琳辦事恰當,被乾隆升遷為湖廣道御史。不久,又因彈劾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假公濟私有功,次年被乾隆升遷為吏部給事中,之後歷任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兼工部左侍郎等職。

  2. 1792年,和琳和大將軍福康安默契配合,擊退廓爾喀(今尼泊爾)入侵西藏,因功授都統銜,升任工部尚書。

  3. 1795年,任四川總督時,鎮壓貴州、湖南苗民起義,並生擒義軍領袖吳半生,受賞雙眼花翎、黃腰帶,後加封太子太保銜。

  4. 1796年,乾隆下令和琳督辦軍務,他又生俘義軍領袖石三保,因功賞三眼花翎。同年8月,和琳病死於平隴戰役之中,因此乾隆晉贈一等公爵,並准許後代世襲、建專祠祭奠,諡忠壯。


雖然和琳榮獲三眼花翎皆靠自己之能,但是期間和珅出謀劃策的身影依舊存在。由此可知,三眼花翎的榮耀確實非常難以獲得。

至於享有三眼花翎的惟傅恆、李鴻章、徐桐等6人,皆於國家穩固與發展作出大貢獻。

清末時期,因鴉片戰爭爆發,造成國庫空虛,雖然有錢就可以買到頂戴花翎(官稱捐翎),當時花翎每枝實銀10000兩、藍翎5000兩,同時還可參照捐管之項進行折扣。

到了咸豐九年,花翎的價格更是跌到了實銀7000兩、藍翎4000兩。再到後來,花翎僅需實銀200兩。但是,至始至終三眼花翎都未列入“捐翎”之列,可見三眼花翎不但代表的是一種榮耀,更是一種不滅的貢獻精神。


祥子談歷史


首先三眼花翎在整個清朝並非只有七個人獲得。清初年間,貝子和固倫額附(皇后所生的女兒的丈夫)都可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而到了乾隆年間,凡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和固倫額附也都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所以說真正擁有三眼花翎的人可不在少數,遠非七人。

但是清朝除顯貴的皇族外,作為滿清的大臣們被賞賜三眼花翎的的確只有七人。這七人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和徐桐。

花翎是清朝官員和貴族獨有的冠飾,是有孔雀翎製作而成,主要分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在清朝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護軍營的各統領和參領可佩戴單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及和碩額駙這些爵位的獲得者可有資格佩戴雙眼花翎;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和固倫額附可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但是需要注意除了和碩額駙和固倫額附這兩個身份是一旦擁有就可佩戴花翎的,其餘的鎮國公、輔國公、親王和郡王等這些爵位僅僅只是有資格佩戴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不過如果想真正的佩戴花翎,他們必須在十歲的時候經過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可佩戴對應的花翎。

可以說花翎對於滿清來說就是王公貴族特有的身份象徵,它代表的是地位和身份。在乾隆之前五品以上的可佩戴單眼花翎的非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這上三旗的人莫屬,而且必須是皇家禁衛軍中人,而雙眼和三眼花翎更是非輔國公以上爵位的皇族中人不可得,可以說在滿清花翎的賜予是較為嚴格的,單眼花翎的獲取條件非皇帝親領的上三旗中人不可得,而且還得是滿清皇家禁衛軍的人才可以,而雙眼和三眼花翎更是需要輔國公、輔國公和親王等這些爵位的擁有者經過騎、射考試才能佩戴。

雖然自道光年間,因第一次鴉片戰爭需要賠償鉅額的戰爭賠款,滿清開始有了“捐翎”的制度,在當時滿清官員們花費7000兩白銀就可獲得佩戴花翎的資格,且道光一朝的花翎的賞賜範圍也被逐漸擴大,只有皇帝認為他有功即可得到花翎的佩戴資格,比如在道光時期,一個向朝廷彙報張格爾叛亂被平定的報捷士兵就被開心的道光賜予佩戴花翎。不過雖然說在道光帝花翎的賞賜已經開始逐漸氾濫,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氾濫的花翎僅僅只是單眼花翎,而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滿清從始至終都沒有被濫封過,即使滿清的國庫如何的空虛,朝廷有多麼的腐敗,終清一朝被賞賜雙眼花翎的只有二十餘人,而三眼花翎更是隻有七人,可想而知滿清皇帝對於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的賞賜是多麼的嚴謹,也是多麼的看重。

當然三眼花翎本身並不是什麼珍貴的稀罕物。它之所以讓人覺得它很重要,其實是因為終清一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時間裡除了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和固倫額等顯貴皇族外佩戴三眼花翎外,只有七位大臣可佩戴三眼花翎,所以就這樣在大多數人的眼裡三眼花翎才會會顯得如此的珍貴。但是說實話,這是滿清“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歷朝歷代都有一些事物會被王朝的皇帝“故意”弄的很稀少,比如明朝是蟒服,而清朝就是三眼花翎。只有這樣當一些“勞苦功高”的功臣們出現封無可封的情況下,皇帝才不會出現沒有東西可賞賜的情況出現,等到那個時候皇帝就可以把這些“極其稀少”的東西賞賜給功臣,這樣既能讓功臣們感受到皇恩浩蕩,又不會讓皇帝封無可封,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畢竟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作為領導者總是需要留下一點“存貨”來賞賜那些功勞特別巨大的功臣們,而怎樣才能讓這些功臣們感恩戴德呢?當然就是用一些看似特別稀少的東西來賞賜功臣啦,畢竟99.99%的人都沒有的東西,只有你才有你說你開心不?那麼作為清朝只有親王、郡王、貝勒和貝子等這些滿清金字塔尖上的人物才能佩戴的三眼花翎,如果把它送給滿清的臣子們佩戴,你說那些臣子們會怎樣?當然就是隻剩下感激涕零啦。


澳古說歷史


三眼花翎,是個什麼物件?這還得從花翎的歷史說起。

作為清朝官員身上,最具裝飾性的點綴之物,也就莫過於官帽後面的那一根孔雀翎了。歷史上的花翎主要還是有以下三種,根據上面眼的數目分為:一眼、兩眼、三眼,這裡所說的眼其實就是孔雀翎上邊,宛如眼睛一般的圓斑花紋!

三眼花翎可不僅僅是裝飾品那麼簡單,而是根據戰績功勳,在朝廷中官職大小來佩戴,按照當時《清會典》中制度規定,五品以上官員才可以佩戴單眼花翎,單眼花翎算是最基礎的存在了,往上的雙眼花翎、三眼花翎,才是真正代表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權力大小一看便知,

作為拿錢也買不到雙眼花翎,是作為特殊戰績貢獻的恩賜。

當然有些特殊場所的武官也有權利佩帶,有些郡王和親王,也會因為沒有花翎佩戴眼熱不已,就比如《清稗類鈔》記載順承勤郡王,泰斐英阿求花翎字一事。就拿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多爾袞,先前也才佩戴的是單眼花翎。

根據當時的制度規定:能夠佩戴三眼花翎的,不外乎這幾種人,按照當時的爵位劃分,佩戴三眼花翎的最低級別也要是親王郡王,當時清朝時期的貝勒貝子,或者是嫡系的固倫公主的額駙,才能夠享受此殊榮。

除此之外那就是皇室中,亦或者是分封的藩王,按照當時的親屬關係,也只有鎮國公和輔國公之類的宗親大臣,以及碩公主的額附,也才有資格享受兩眼花翎。但是這僅僅是針對滿族人所制定的要求,在當時嚴苛的等級制度之下,漢族人不僅有極大的升遷障礙,而且對於三眼花翎更是可遇不可求!。

至於權臣和珅為什麼沒有三眼花翎,還是與他當時的地位和社會影響力有關,同時也進一步說明了三眼花翎的獲取難度。

話說在乾隆年間,當時乾隆覺得三眼花翎的獲取難度未免太大,當時也為了讓有些親王和郡王感到舒心,就為了有別於三眼花翎,進一步設立五眼花翎,就是為了滿足一下有些人的虛榮心。

但這一舉動卻被和珅制止了,如若不是特殊地位的象徵,那三眼花翎就可以算是戰功顯赫的軍功章,與我們現如今的軍隊勳章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在和平年代,更不容易獲得,也算是天時地利,加人和的終極產物。

儘管和珅作為當時的權臣,按他當時的地位獲取三眼花翎足以,但其實他並沒有顯赫的功勳戰績,影響力是有可他並沒有獲取3眼花翎的硬性條件。由於他在當時並非武臣,自然也沒有顯赫的軍功可言,要評起軍功章來和珅壓根沒有參選資格。

說起歷史上僅僅佩戴三眼花翎的7個人,無非就是傅恆、福康安,外加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和徐桐等人了。

傅恆、福康安、和琳他們三人,都是當時位高權重的皇親國戚,自然得到乾隆的賞識嘉獎也無可厚非,本來就有先天優勢,再加上其利用後天資源發揮,飽受乾隆皇帝恩寵,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也不容小覷。

傅恆和福康安都是優秀將領,平定叛亂有功,戰功顯赫,雖然和珅沒有但他的弟弟和琳,卻還是有這樣資格的,畢竟他常年在外征戰,也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

相信李鴻章的功績我們也再熟悉不過,剩下的三人,不僅有著顯赫的地位,而且還有著卓越的功勳,雖然這是作為當時地位的象徵,但他的主要獲取條件卻是憑藉軍功來考量的。


大國布衣


很簡單,因為只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及固倫額駙準戴三眼花翎,只有他們能戴!賞戴三眼花翎可謂比登天還難!和珅雖然沒有拿到三眼花翎,但他弟弟卻拿到了。


解釋一下頂帶花翎的意思,清代官帽在帽子的最頂端鑲嵌頂珠,品級不同頂珠有區別,沒有頂珠說明不入流。而在帽子下面都有一個翎管,用以安插翎枝:

翎枝分藍翎與花翎: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要低;

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眼”,有單眼、雙眼和三眼之分,三眼花翎最尊貴,一般都是授予軍功卓著之將領。

《清史稿》:"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貝子戴之。二眼者,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一眼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衛,前鋒、護軍個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得戴之。領根並綴有藍翎。貝勒府司儀長,親王以下二、三等護衛及前鋒、親軍、護軍校,均戴染藍翎。"

大清歷史上,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賞戴三眼花翎。

和珅之所以拿不到三眼花翎,是因為其拙劣的軍事指揮能力不足以評功,和珅唯一一次領兵打仗,就因指揮失敗導致總兵圖欽保戰死,被停職處分。所以他到死也拿不到這三眼花翎。

和珅雖然沒有拿到,但是他弟弟和琳卻拿到了。因其在平叛過程中的出色表現,生俘了石三保,而被乾隆帝特賜三眼花翎。

不過李鴻章這三眼花翎算是運氣好,因為189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60大壽,朝廷下旨“殊恩特配”,所以,李鴻章被賞戴了三眼花翎。


從小愛歷史


花翎其實就是孔雀翎,它是清代極為重要的冠飾。

花翎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所謂“眼”,就是孔雀上的眼狀的圓花紋,一個圓圈就算作一眼。

翎眼的多少,反映著嚴格的等級差別。根據清朱彭壽《舊典備徵》所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及固倫額準戴三眼花翎.乾隆以來,大臣中亦有特賞者,然勳戚如傅文忠,當時尚不敢戴用,是以受賜者尤稀。按二百年來膺是賞者,惟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等七人。”

可以看出,原來只能皇帝的家人才能有佩戴三眼花翎的權利,其他人是不可以的。但是凡事都有特例,皇帝也會特旨封賞。像乾隆皇帝封給傅文忠傅恆,但是傅恆還不敢戴。畢竟按《清會典事例》規定,花翎不能潛越本分妄戴,也不能隨意不戴,違者將嚴行參處。

據統計,大清王朝數百年間,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個人被特旨封賞過三眼花翎。

所以,大清朝這麼多年,並不是只有這七人擁有三眼花翎,而是除了皇帝的家人親王郡王那一串之外,是隻有這七人收到了特別的賞賜。

其實,別說三眼花翎了,就是大臣中賜戴雙眼花翎的也寥若星辰,僅二十餘人。可見,賜戴花翎是一種殊榮。相反地,拔去花翎也是一種嚴厲地懲罰。

到了晚清,花翎的賞賜出現了濫多的現象,範圍也不斷擴大,甚至有了捐翎的例制,花點錢就可買到花翎。


一盤拉條子


三眼花翎確實很重要,從乾隆到清末被賜三眼花翎只有七個人,而作為乾隆專寵的權臣和珅卻沒得到過,這個是為什麼?

首先說說花翎這玩意就清朝才有,清朝的官帽是圓形,官帽上最頂端是圓珠,這珠子是按品級的,一品的是紅寶石,二品是珊瑚,三品藍寶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硨磲,七品素金,八品的是陰紋鏤花金,九品是陽紋鏤花金,沒有頂珠的就沒官品。

在頂珠下有翎管,就是用來插花翎用的,這翎枝又分兩種,一種是藍翎,一種是花翎,藍翎是鶡鳥的羽毛做的,沒有眼,這是賞賜給六品以下、在皇宮或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還有些低級軍官立有軍功的話,也會得到賞賜藍翎。

花翎則是孔雀羽所作,以孔雀翎上的圈數分為一眼、二眼、三眼,這眼越多越尊貴,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護軍營的統領和參領有資格帶單眼花翎,擔任這些職務的必須是正黃旗、正白旗、鑲黃旗這上三旗出身才行,清朝宗藩中被封為鎮國公、輔國公的親貴以及和碩額駙享配二眼花翎,有資格享配三眼花翎的則是清朝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清朝的和碩公主是妃嬪所生,固倫公主是皇后所生,就是嫡女的駙馬才有資格帶三眼花翎。


可以看到品官只能帶單眼花翎,二眼三眼只有親貴才有資格配戴,而外任文官就沒資格帶花翎,花翎就是一種特殊身份的象徵,在康熙時期,降清的施琅在攻下臺灣後,被賜以靖海侯,施琅請辭靖海侯來換取花翎,康熙特旨准許,可見花翎在大臣的心中比爵位還重要。

乾隆時期開始對三眼花翎進行了改革

乾隆時期,特別下了道旨意,二眼三眼親貴們可以配戴,有顯赫軍功的大臣也可以配戴,不過從乾隆時期到清末一百多年時間,得到三眼花翎賞賜的只有七個人,得到賞賜二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乾隆的寵臣和珅只得到二眼花翎。


得到三眼花翎的七個人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

我們就說說為什麼和珅沒得到三眼花翎,這個可以和乾隆朝得到三眼花翎的人對比,傅恆是乾隆的小舅子,他的姐姐是孝賢純皇后,傅恆是外戚,身份也很尊貴了,不過他另一個身份是清朝名將,在乾隆十三年督師指揮大金川之戰,降服莎羅本父子,在乾隆十九年力主攻伊梨,平息準噶爾部叛亂,乾隆三十四年率軍入緬甸作戰,可以說是軍功顯赫,加上外戚的身份,得到賞賜三眼花翎的殊榮。

福康安是傅恆的三子,也是外戚身份,先後率軍平定了甘肅回民田五起事、臺灣林爽文事件,還有保衛西藏的戰役,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統一,也是軍功顯赫,當然野史傳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不知道這個有沒有加分,反正福康安也得到了三眼花翎賞賜。

和琳是和珅的弟弟,和珅兩兄弟因為父母早亡,生活過的很艱難,兩兄弟相依為命,感情深厚,和珅和琳兩人從小就懂得分工合作,在讀書時就有了明確的分工,和珅學文,和琳學武,這樣以後可以一個入相,一個出將,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和珅先做官來為和琳鋪路,然後為和琳出主意跟了阿桂這個牛人,先跟著阿桂辦了兩件大案,後來又跟著福康安去打仗,也是立下了戰功,加上和珅的關係,乾隆也賞賜三眼花翎給和琳。而和珅沒有顯赫的軍功,所以只得到二眼花翎。


道光後期,賞賜花翎的範圍加大,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到鴉片戰爭後,國庫空虛,花翎、藍翎明碼標價出售,不過對於二眼、三眼花翎還是有控制,一百多年間才7個人得到三眼花翎的賞賜,對於他們來說是莫大的殊榮,是統治者對他們為國家作出特殊貢獻的肯定!


歷史紅塵


清官員、貴族冠飾。清制,武職五品以上,文職巡撫兼提督銜及派往西北兩路大臣,以孔雀翎為冠飾,綴於冠後,稱花翎,除因軍功賞戴者外,離職即摘除,花翎有單眼、雙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圓花紋)之別,除貝子、固倫額駙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外,品官須奉特賞始得戴用,一般為單眼花翎。由此可見三眼花翎之珍貴和來之不易。


在乾隆之前五品以上的可佩戴單眼花翎的非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這上三旗的人莫屬,而且必須是皇家禁衛軍中人,而雙眼和三眼花翎更是非輔國公以上爵位的皇族中人不可得,可以說在滿清花翎的賜予是較為嚴格的,單眼花翎的獲取條件非皇帝親領的上三旗中人不可得,而且還得是滿清皇家禁衛軍的人才可以,而雙眼和三眼花翎更是需要輔國公、輔國公和親王等這些爵位的擁有者經過騎、射考試才能佩戴。

到了乾隆年間,除了宗族以外,有功之臣也可以佩戴。但是必須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才可以。比如清朝李鴻章幫助平定了太平天國起義,以及提倡洋務運動,並且在朝廷與八國聯軍之間相互奔走,才得到了佩戴三眼花翎的資格。可見佩戴三眼花翎的門檻有多高。而歷史上佩戴過三眼花翎的只有和琳、福康安、傅恆、禧恩、李鴻章、徐桐、長齡這7個人。清朝幾百年的歷史,為何佩戴三眼花翎的卻只有幾個人。原因就是古代人講究名器不可以隨便的亂授予。如果有很多人佩戴,那麼就顯示不出這件東西的尊貴。


從乾隆朝開始,出現了賞賜三眼花翎的記錄。乾隆皇帝在位60年,總計賞賜了3個人三眼花翎。我們看一下這三個人都是誰?分別是傅恆、福康安、和琳。傅恆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富察皇后的弟弟,而且還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將。於公於私,傅恆能夠得到三眼花翎。福康安是傅恆的兒子,但民間一直傳說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鑑於這一層關係,福康安也得到了三眼花翎。至於和琳,則是權臣和珅的弟弟。和珅雖然權力很大,但是並沒有得到三眼花翎。至於和琳則是乾隆末期的大將,依靠鎮壓白蓮教起義,乾隆皇帝最終賞賜了三眼花翎。在乾隆皇帝之後,還有4個官員獲得了三眼花翎,分別是長齡、禧恩、徐桐和李鴻章。

長齡是一個蒙古人,他立下的功勞很大,平定了各種戰亂,是完全有資格獲得三眼花翅的。禧恩在道光時平定湖南暴亂,廣東瑤匪等,賞了三眼花翎,徐桐是一個漢軍旗的大臣,是慈禧在八國聯軍入侵之前最為信任的大臣,憑藉著慈禧對他的厚愛,他輕易獲得了這個榮耀。李鴻章就更不用說了,李鴻章被人們稱之為大清糊裱匠,是幫慈禧穩住了她大清江山的功臣,對清朝來說,他是絕對有資格獲得這個榮耀的。三眼花翎是關係和功勞的相加,除了他們七人,再無外人可以獲得三眼花翅,無論是和珅還是左宗棠、曾國藩等權柄滔天的人物,都是如此。



從以上獲得這個榮耀的七人來說,我覺得這個榮耀並不是完全由功勞堆積起來的,和皇帝或者最高權力者的關係,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從這點我們就不難知道為什麼曾國藩、左宗棠等人沒能獲得這個榮耀了。在康熙皇帝在位時期,大將施琅甚至願意用侯爵換取花翎,但康熙皇帝沒有同意。

其實三眼花翎、雙眼花翎等賞賜都是榮譽性的,不會因為賞賜花翎而升官或者增加俸祿。由於只有清朝使用了花翎,因此沒有合適的比方。花翎類似於近代的勳章,三眼花翎等於地位最高的勝利勳章。在清朝歷史上,除了三眼花翎,還有其他賞賜對官員們的誘惑力很大。例如賞賜黃馬褂,據說和珅有10多件黃馬褂,都是乾隆皇帝賞賜的。最後就是抬旗,抬旗直接影響了官員們的前途。例如原本是漢人,可以抬旗進入漢八旗。地位的變化意味著待遇的變化,抬旗是很多官員們夢寐以求的。


大老二爺


大清276年曆史中,賜帶雙眼花翎的大臣也只有寥寥幾人。就連權傾朝野的和珅,功名赫赫的年羹堯,備受雍正器重的十三爺胤祥,都沒有獲得過三眼花翎這個榮譽。 雖然三眼花翎榮耀高貴,但並無太多實際意義,如同後世的榮譽勳章、立功獎章(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僅是一種榮譽的象徵。施琅因收復臺灣功不可沒,當康熙帝為他加官時爵之時,他卻給予拒絕,獨獨提出三眼花翎的要求。可見,三眼花翎在大清的地位之榮耀,高貴無比的黃馬褂也無法與之相比。


"花翎"則是插在帽子上的裝飾品,是清代特有的冠式,通常由皇帝特賜,賞給有功或者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花翎的作用是用以"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是不能隨意佩戴的,一旦違反就會被嚴刑處罰。花翎通過翎管和冠帽連接,翎管的材質一般為白玉或者翡翠。清代的花翎也稱為"翎子"、"翎枝",翎子有"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以孔雀的尾羽製成,因此也稱作"孔雀翎","藍翎"通常由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製成,所以又稱"染藍翎",據說,鶡鳥生性好鬥,至死不屈,賞賜給有功的軍官,寓意其英勇善戰。頂戴和花翎和官階相對應,共同構成了清代服飾制度的重要內容,即頂戴花翎制度。


花翎又分為單眼、雙眼和三眼,其中以三眼最為尊貴,所謂的"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狀形的圖案,一個圓圈算是一眼,藍翎和花翎的性質相同六品以下的官員賞給藍翎,五品以上的官員賞給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只有大官才能得到,而三眼花翎通常是賞給親王、貝勒等皇親國戚和有特殊貢獻的功臣。 根據《清史稿》記載:"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貝子戴之。二眼者,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一眼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衛,前鋒、護軍個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得戴之。領根並綴有藍翎。貝勒府司儀長,親王以下二、三等護衛及前鋒、親軍、護軍校,均戴染藍翎。" 可見,花翎的佩戴有著嚴格的等級要求,通常是官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即使是有佩戴資格的貴族們,也要在10歲,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通過後才允許戴用,後來花翎賞賜多了,這一考試過程便逐漸消失了,而即便是被賜花翎的王公貴族,也不能在覲見時戴花翎,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親王貝勒等是宗室貴族,戴花翎有"紆尊"之嫌。


根據清朝朱彭壽的《舊典備徵》中記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及固倫額駙準戴三眼花翎。乾隆以來,大臣中亦有特賞者,然勳戚入傅文忠,當時尚不敢戴用,是以受賜者尤稀。按二百年來膺是賞者,惟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等七人。"大臣中賜帶雙眼花翎的也只有寥寥二十餘人,可見皇帝賞賜花翎是很謹慎的,被賞賜到的可說是巨大的榮耀。


洪果果


三眼花翎並非只有7人獲得,應該說被皇帝賞賜的,除王室成員外的臣子只有7人。

①清代改冠制之後,官員都需戴有禮帽,禮帽有兩種,一種為暖帽,一種為涼帽。帽頂本為不同顏色的寶石,在雍正年間改為同色琉璃。寶珠之下則是一根翎管,大多是以玉石、翡翠或者琺琅製成,其作用就是安插羽翎。羽翎也是分為兩種,一為登基較低的藍翎,是以鶡羽製成的無眼翎毛,也被王室笑稱為野雞翎。更高一級的是花翎,而所謂的“眼”就是指代花翎上面的“目暈”。

②花翎是以“眼”多為貴,一般的官員是沒有資格佩戴花翎的。這是統治者為了彰顯官員的等級,獎賞軍功而賜給他們的一種榮耀。無論在哪個皇帝時期,僭越本分佩戴是大罪過,如果隨意拿下不戴也是重罪。

③清朝的皇帝對於賞賜官員花翎是相當謹慎的,在清朝初期,能享受三眼花翎的只有兩種人,貝子或者固倫額駙,也就是娶了固倫公主的駙馬,一般來說只有皇后所出的嫡公主才會享有固倫的稱號。而能佩戴二眼花翎的也必須是和碩公主的額駙,或者朝中被封為鎮國公以及輔國公的皇親貴胄。即便是單眼花翎,也必須是正黃旗、正白旗、鑲黃旗三旗出身五品以上的大臣、軍中統領以及參領。

④後來直隸知府方承觀也趁著乾隆高興的時候向乾隆開口要花翎,乾隆也順手賞了。乾隆開始將花翎賞給文臣,花翎之中所蘊含的軍功和皇族的寓意就漸漸淡化了。至於為什麼不賞給和珅三眼花翎,大約因為和珅沒有軍功,三眼花翎太過招搖,朝中肯定會多有非議。到了清朝晚期,慈禧為了拉攏朝臣,變著法子賞賜,黃馬褂到處散,三眼花翎也賞給了漢臣李鴻章和徐桐。至此,花翎再也不是什麼稀罕物,也不是什麼皇族專享了。





虛竹小和尚


據《清文稿》記載,從乾隆至清末,被皇帝賜予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乾隆朝的傅恆、福康安,嘉慶朝的和琳,道光朝的長齡、禧恩,光緒朝的李鴻章、徐桐等7人。即便有幸得到雙眼花翎的有功大臣,整個大清朝也不過20餘人。這對於國祚綿延近300年,朝臣浩如星辰的清王朝來說,能獲得賞賜花翎的人,簡直就是滄海一粟。

(戴三眼花翎的王爺)

那麼,花翎究竟為何物?為何大臣們獲得花翎如此之難?

在一些古裝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部分大臣或王公貴族的禮冠上,不但鑲嵌著閃閃發光的珍珠寶石,還拖著一根插在管子裡五顏六色的羽毛,這就是清代官員極為重視的冠飾——花翎。

而且,花翎還和官員的政績以及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如果大臣犯錯時,帝王往往都會龍顏震怒地下旨:“摘去他的頂戴花翎!”

相反,當臣子們屢立奇功後,皇帝又會大方地吆喝道:“賞雙眼花翎。”

花翎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官場上,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誌,不是隨便哪個官員都能佩戴的。只有有功之臣,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被皇上明令賞賜後,才有資格佩戴花翎。

翎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是鶡鳥翎,花翎是孔雀翎,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所謂“眼”,就是孔雀翎上眼狀的圓花紋,一個圓圈就算作一眼,翎眼的多少,反映了官員等級的差別。

據《清史稿》記載,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的人,是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駙。清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貴族,還有和碩額駙,可以佩戴戴雙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官員,必須是在皇帝身邊,出身於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的內大臣、前鋒、護軍統領或者參領,才有資格佩戴單眼花翎。

藍翎是和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以鶡鳥羽毛製成,沒有眼,一般賞給六品以下的官員,或者在皇宮王府的侍衛官。也可以賞給地位不高但功勳獨特的下層武將。

(傅恆畫像)

由此可知,花翎對於清代官員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譽,三眼花翎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至高獎賞。即便是生在帝王之家的王公貴族,也並非一生下來就能佩戴三眼花翎的。這些皇室成員大約在10歲左右,要接受皇上對他們的騎射和文化考核,在得到皇帝的首肯和賞賜後,才能佩戴三眼花翎。

清朝初年,對花翎的賞賜極為嚴格,據《嘯亭續錄》記載:“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到了後期,花翎賞賜的範圍才逐漸有所擴大,從單一的只重軍功、“非軍功不準保薦”,擴展到在其它方面有特殊貢獻的人,也可以保薦給皇上以獲賜花翎。

正是因為賞賜花翎的慎重性,以及獲取花翎的苛刻條件。因此,整個清朝獲此殊榮的官員為數不多,甚至包括乾隆的寵臣和珅,雖身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沒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

乾隆時期的軍機大臣傅恆,身兼保和殿大學士和太子太保,在平叛金川和抗擊準噶爾的戰鬥中立下奇功,為康乾盛世立下汗馬功勞。乾隆感念他的不世之功,曾賞賜他雙眼花翎兩次和三眼花翎一次。傅恆深知花翎代表的尊榮,每次被乾隆賞賜時都感激涕零又誠惶誠恐,多次上書推辭,不敢輕易佩戴。

康熙年間,鄭芝龍部將施琅在歸降清朝後,為平定臺灣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上書建議屯兵臺灣,有備無患,得到康熙的盛讚,被封為靖海侯,賜御用袍子。但施琅居然力辭不受,轉而懇求“照前此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

(道光畫像)

按制,外任武將沒有賜花翎之先例。但康熙還是滿足了施琅的乞求,詔令“以開疆海外,削平僭偽之元勳,賞翎弗及、以澤後世”。可見,在大臣們的眼中,一支花翎遠比封侯拜爵還要重要。

雖然獲賞花翎十分艱難,但也有幸運兒在不經意間就中了頭彩,意外地獲得了人人夢寐以求的這份榮譽。

道光年間,清廷在平叛新疆時,活捉了叛將張格爾,道光皇帝“望捷若渴”。恰逢捷報到來時天色已晚,兵部官員們都已回家,找不到人呈送皇上。只有一位綽號為“寒傖翁”的官員尚未離去,因此他成了報捷的不二人選。

當“寒傖翁”輾轉將平叛捷報報呈道光時,道光喜出望外,當即下詔:“賞戴花翎,著軍機處行走。”他由此成為了獲賜花翎最輕鬆的人。

後來,隨著清朝的敗落,出現了捐例制度,花翎也在捐例之列。最開始捐例花翎需白銀一萬兩,藍翎也要5000兩,而且還可以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個別富商在捐出足夠的銀兩後,就可以佩戴花翎。及至發展到後來,花翎的身價暴跌至200兩,這時的花翎,已完全失去了它昔日的榮耀,賤如隨意買賣的商品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會典事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