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導語:由許仲琳撰寫的小說《

封神演義》不僅僅在文學界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同時因為它本就是由武王伐紂的這段歷史改編而來,所以其還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從《封神演義的故事情節之中我們可以看見那段歷史的主要人物,雖然不能夠將它當做是史料,但是仍然可以用作參考。

神怪體系是《封神演義》中的一大特色,各色的神怪是這部小說情節得以推動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由《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最後封神的名單衍生出來的神仙體系,也是瞭解古代神仙體系的重要參考。而其中火神的形象祆神相比較,在形象、姓名和文化意義方面十分相似。而在《封神演義》之前我國就已經有了火神祝融的形象,那麼《封神演義》中的神仙形象的來源就成為了一個疑問。

一、古代火神與祆神

1、祝融由官名向人名的轉變

關於古代火神,熟悉我國神仙體系的神便會知道,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之中,火神指的的便是祝融。祝融這一名詞最早是出現於三皇五帝時期,這個時期的祝融並非是一個人而是夏官火正的官名,也就是後世之中的大司馬。這個時期的祝融還沒被神化,只不過是作為一個官職存在,所以這個時期只不過是祝融這個名詞出現的時期,並不是火神祝融形象形成的時期。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祝融

古代火神祝融的形象最早來源於《山海經》,我們知道在《山海經》中三皇五帝是完全被神化的。可以說它是我國古代神仙體系的基礎,後世的神仙形象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它的影響。而《山海經》中對於祝融有著這樣的記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山海經》

可見,火神祝融在《山海經》中已經不再是一個官職的名稱,而是轉變為一個人,而且還是炎帝的孫子。這已經初步確定了祝融的身份,而《山海經·海外南經》又有著對於他的記載:"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祝融的形象進一步明朗化。在《山海經》中神明的形象多數都為獸身人面,所以祝融在此正式神仙化。

2、火神祝融形象的形成

漢武帝時期,儒家取代道家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從而道家開始轉型,這就促成了道教的興起。一個宗教最重要的就是兩部分,第一,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這樣才能取得人們初步的信任。而道教本就有著道家思想作為理論基礎,眾所周知,道家思想哲學性極強,所以這點道家自然不用擔心。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祝融

第二,必須有一套神魔系統。縱觀中外,每一個大的宗教之中,它們的神魔系統都是非常完整的。只有神魔系統完整了,人們才有信仰的對象。所以道教在建立之後就必須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一套神魔體系,而參考的資料正是《山海經》。《山海經》中的神魔體系本就已經非常完善了,所以道教只需要借鑑一下便足夠了。

除了《山海經》之外,道教中的神魔形象還來自於民間的傳說總結。而在民間傳說之中,祝融早就如三皇五帝一樣被神仙化,這與《山海經》中對於祝融的形象描寫是一樣的。所以在道教之中,火神祝融的形象就此產生,這也是古代火神形象的產生。

3、祆神的傳入

根據段成式《酉陽雜俎·物異》中記載:"相傳祆神本自波斯國乘神通來此,常見靈異,因立祆祠。"可見,祆神一開始並不是我國的本土神,而是從異域傳過來的。宋人張邦基也在《墨莊漫錄》中也說過:"祆神本出西域,蓋胡神也。"因此,祆神的傳入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酉陽雜俎》

雖然祆神的形象來源於異域,但是這並不影響人們對他的信仰。原本同樣作為掌管火的神,他與祝融的形象是重合的,而民間對於二者的信仰卻是同為火神。這就導致了二者在地位上的混亂,這也造成了宋元以後的中國文獻中關於火神廟之記載甚多,但火神的姓名及形象幾乎均不涉及的現象。

二、《封神演義》中的火神

1、火神羅宣形象的形成

由於火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華夏先民很早就認識到火的作用,並尊火為神。在早期的記載中,傳統火神有炎帝和祝融等多人,其中在古代最有影響者為祝融。火神為祝融原本就是民間很多人的共識,然而《封神演義》中所記火神羅宣卻與上述諸神名稱不符,形象也不一致,他到底從何而來?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封神演義》

說到《封神演義》中各個神形象的來源,就不得不說它在編寫時用的材料了。《封神演義》是在匯合了許多民間流傳的說唱話本故事後創作而成的,屬於世代積累型作品。所以小說之中的許多人物形象是綜合了各個方面的因素而形成的,之所以其中的人物形象與傳統有差異,也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在小說中羅宣現出三頭六臂的情節令人印象深刻,除了他之外,《封神演義》中還出現了幾個三頭六臂的形象,如楊戩和哪吒等。這種三頭六臂的形象其實就是受到了異域文化影響形成的,所以羅宣三頭六臂形象的形成很可能就是受到了祆教中的神祇和傳統火神祝融形象的影響。

2、異域祆神形象來源

在《兩京新記

》中有:"西南隅胡祆祠,武德四年所立,西域胡天神,佛經所謂摩醯首羅也。"可見,祆教中神的形象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的。關於這點,《書常彥輔祆神像》就有說明:"元祐八年七月,常君彥輔就開寶寺之文殊院,遇寒熱疾,大懼不良,及夜,禱於祆神祠,明日良愈,乃祀於庭。又圖像歸事之,屬某書,且使教知神之休也。祆祠,世所以奉梵相也。其相希異,即經所謂摩醯首羅,有大神威,善救一切苦。能攝伏四方,以衛佛法。"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兩京新記》

摩醯首羅,即佛教中所稱的大自在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溼婆。祆教之中祆神的形象就是受到他的影響,所以時人將祆神比附為摩醯首羅。《摩訶止觀》載,"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八臂及一面,三面均有之。"因此,三目三面多臂,是大自在天的典型形象。而在中亞片治肯特粟特人神廟的考古發掘出,的確發現了與此相類似的祆教神像。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宿曜經》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祆神的形象完全是來源於印度教的溼婆,只不過在其掌握的能力方面發生了改變,祆神成為了掌控火的神。這種改變是有著原因的,根據波斯的七曜歷,祆神對應的正是火曜。據《宿曜經》記載:"火曜,熒惑,胡名雲漢。"而火曜即火星,熒惑是火星的另一種說法。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祆神樓

在我國傳統文獻中,經常以熒惑之神來代指火德星君或火神。這樣,將熒惑還原為胡語"雲漢",所以祆神在傳入我國後也成為了火神的代稱。對比羅宣與祆神的形象便可以發現羅宣形象正合祆神之特色。在結合《封神演義》中各個神形象的來源,可以知道羅宣形象的形成絕對有著對祆神形象的參考。

三、火神羅宣形象的來源

1、從名稱看羅宣形象的形成

看羅宣形象中祆教的影響因素,還可以從其姓名中找到一些依據。羅宣的名字,在中古波斯語中的意思為光明。火祆教入華後,為了適應我國的文化氛圍,許多祆教中的名稱都會用本土化的名稱。由於其宗教信仰崇尚聖火及光明,信徒們經常以光明為自己取名。如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就是祆教的信徒,他的名字在胡人的讀音之中其實就是有光明的意思。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安祿山

而且在敦煌、吐魯番發現的壁畫之中,均能發現以祿山或相近音取名的胡人。他們其實就是祆教的信徒,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受到宗教信仰的影響。可以說在祆教之中,名字是具有絕對的意義的。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羅宣

而且羅宣與祆神的發音相似,所以作者把羅宣作為火神,應該就是取波斯語"光明"。小說《封神演義》形成於明代,從唐至明經歷數百年時間,由於文化的發展,其間祆神已經本土化。所以《封神演義》之中對於火神的形象,只是從名字的發音之中就可以看出其與祆神的關係。

2、羅宣對祝融形象的吸收。

作為民間傳說和道教信奉的火神,祝融的形象其實已經非常飽滿。無論是是外在的身材相貌,還是內在的性格,盡皆形成一個派系。在《山海經》中,祝融是獸身人面的神,但是如同大多數神一樣,他最終還是脫離了獸體,成為了與常人身材相貌無二的存在。這也是神靈發展的一個規律:由獸到人。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山海經》插圖

關於《封神演義》中對於祝融形象的吸收,則從外表又或者是名字的發音方面都不突出,唯有其所掌握的能力幾乎一模一樣。二者皆為掌握"火耀"的存在,在並且在古代神仙體系之中都分屬於相同的部門。可見,羅宣最終形象的形成,與祝融也有著不小的關係。

四、火神羅宣特有的形象

1、羅宣與祆神形象的差異

雖然說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基本可以知道《封神演義》中所記載羅宣形象有一部分來源於祆神,但是其茹素之習慣,卻與祆教中祆神的形象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據文獻記載,由於祆教發源於西域,所以祆教信徒不僅不忌諱殺生食葷,而且經常殺生祭神。在《朝野僉載》中就有相關記載:"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祆神廟,每歲商胡祈福,烹豬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

"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朝野僉載》

除此之外,在《高昌章和五年取牛羊供祀帳》對於西域人們祭祀神明也有著記載:"次三月廿四日,康祈羊一口,供祀丁谷天。""羊一口,供祀清山神。次六月十六日,取屠兒胡羊一口供祀。"其中"

丁谷天"其實就是祆神,從記載之中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出祆神是喜葷腥的。

由此可見,在《封神演義》中,作者在創造火神羅宣的形象時,雖然有著對祆神形象的借鑑,但是卻並不是一味的抄襲。在一些小的方面還是做出了創新與突破,所以在一些方面就顯得羅宣與祆神毫無瓜葛。

2、羅宣與祆神形象產生差異的原因

既然通過許多文獻的記載之中都有祆教之信徒經常殺牲祭祀,為何《封神演義》中會將羅宣形象描述為不茹葷腥呢?這也應該與祆教有關。中古時代,發源于波斯和西亞的三種宗教祆教、摩尼教和景教相繼來華,古代的普通民眾經常將他們統稱為"三夷教"。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摩尼教

但是由於這些民眾對三教異同並不熟悉,而且由於這三教傳播程度並不深,所以人們經常將各教的名稱、宗教習慣張冠李戴,混為一談。由此便可以看出,古代的百姓很可能將祆教與摩尼教搞混淆了。因為摩尼教其實也就是佛教的一個分支,所以神靈不喜葷腥這就解釋得通了。那麼這種推測是否存在依據呢?

根據《佛祖統紀》記載:"初波斯國蘇魯支立末尼火祆教,敕於京師建大秦寺。""末尼火祆者,初波斯國有蘇魯支,行火祆教,弟子來化中國。……會昌三年,敕天下末尼寺並廢,京城女末尼七十二人皆死,在回紇者流之諸道。"可見,祆教被稱為"末尼火祆",就已經把把火祆教與摩尼教混為一談了。

《封神演義》中火神形象的由來:祆神與古代火神的融合

《佛祖統紀》

由此可見,正是人們對於這些宗教的錯誤解釋就造成本土中流傳的祆神形象與原本的祆神形象產生了巨大的偏差,從而導致了羅宣不喜葷腥而喜素食,這其實也就是文化交流與融合之中文化異化的一個表現。

結語:關於火神的形象,我國傳統文化之中一開始是祝融,從官職名到《山海經》中到炎帝后人,從炎帝后人再到民間和道教之中的神仙,古代火神的形象完全成熟。而祆神的形象一開始受到印度教溼婆的影響,通過文化交流傳入我國後因為與"火耀"重合,所以最終也成為了民間人們信奉的火神。

特別是元明以後,祆教因素滲入中國傳統的火神崇拜中,因此產生了火德星君羅宣。《封神演義》在塑造火神羅宣的形象時,不僅參考了民間火神文化和古代祝融的形象,同時還以吸收了祆神的形象。最終,在多方因素影響下,《封神演義》中羅宣的形象定了型。從中可以看出自元明以後,祆教崇拜與中國傳統的火神信仰的融合。

參考文獻:

《吐魯番出土文書》

《佛祖統紀》

《西遊記》

《安祿山的種族與宗教信仰》

《洪武正韻》

《朝野僉載》

《封神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