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之疫情期金融诈骗防范指南

疫情防控期,由于封城和停工停产的影响,大量行业、厂商和个人都承受了经济损失。为解决发展困境,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了“专项贷款、可合理延期住房按揭、信用卡还款”等惠民政策,与此同时,仍有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资金困难的“良机”。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之疫情期金融诈骗防范指南

骗局1:售卖口罩

疫情防控期,口罩刚需大,出现了“一罩难求”的局面,不少骗子通过社交软件、二手交易网站等渠道发布虚假信息,声称可出售医用口罩、护目镜、酒精、消毒水等防护用品,收到钱后直接消失。

案例

据悉,2020年2月20日,射阳警方接到案件线索,有人在网上购买口罩被人骗了9000元。嫌疑人陶某被捕后交代,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间,发现很多市民急需口罩,于是立即将朋友圈内其他人发布的口罩照片进行复制,发布在互联网上,谎称自己有进货渠道,并通过网友介绍与受害人李某加为微信好友,并骗得货款3000元,后来李某又转账6000元帮朋友购买口罩,先后三次向陶某转发9000元。

防范提醒:一定要通过正规官方渠道、网购平台、药店购买口罩、酒精、消毒水等防护用品或药品,不要盲目相信代购。收到提及汇款、转账、提供验证码等信息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骗局2:伪装公益捐款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通讯工具等多种方式,冒用红十字会或医院等名义,向用户发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献爱心”的虚假信息,利用群众的同情心理进行诈骗。

案例

1月29日,广东揭阳警方快速侦破利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冒充慈善会名义募捐实施诈骗一百多宗的恶性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蔡某(男,21岁,重庆市奉节县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很多爱心人士想为武汉抗击疫情出一份力。不法分子利用群众这种心态通过网络、通讯工具等多种方式,冒用红十字会、民政部门、感染者本人或亲属的名义,向用户发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献爱心”的虚假信息,利用群众的同情心进行诈骗。

防范提醒:爱心捐款请认准正规捐献途径,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可依法有序开展募捐。大家可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查询慈善组织及公开募捐备案信息,真实有序献爱心。


骗局3:推销特效药

诈骗份子谎称有提高身体免疫力的特效药,对于预防新冠肺炎有非常好的疗效,诱导用户购买,并在钓鱼链接中设置病毒,盗取用户个人信息后盗刷钱财。

案例

张先生收到一条诈骗短信,“只要点击进去,就可以发现,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就可以增强抵抗力。”为了得到强身健体的“秘方”,张先生点击短信中所附带的链接后,根据页面提示,输入了自己的资料,谁知卡内余额全部被转走。

防范提醒:密切关注官方发布信息,不信非专业机构信息,不买所谓的“特效药”。通过国家卫健委官方网站等官方渠道辨别了解药品信息。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之疫情期金融诈骗防范指南

疫情期除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少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广大消费者们也要对诈骗信息提高警觉,第一时间与银行官方客服联系确认,加强防范,不要轻信不明来源的消息,以免蒙受钱财损失。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之疫情期金融诈骗防范指南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之疫情期金融诈骗防范指南

活动时间

2020年3月15日 至 2020年4月1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