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王庭筠家族若干問題的探討(上)

關於王庭筠家族若干問題的探討(上)

作者 閻海

關於王庭筠家族若干問題的探討(上)

  王庭筠(1151~1202),字子端,號黃華老人,熊嶽人,是金朝中期最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王庭筠在詩詞、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極為精深的造詣,以王庭筠為代表的熊嶽王氏家族,更是人才輩出,是金元時期北方著名的文化世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王庭筠不僅是營口歷史上重要的文化名人,也是遼金史和東北文學史、書畫史上的著名人物。早在民國時期,東北史學巨擘金毓黼先生就已經開始了對王庭筠的研究。時至今日,已有數十篇研究王庭筠及其家族的論文問世,使王庭筠的生平事蹟有了較為清晰的脈絡。但依然還有一些問題尚未解決或存在歧義。近期,筆者承擔了《營口文化遺產記憶叢書》之中的《王庭筠及熊嶽王氏家族》一書的撰寫工作,對王庭筠的相關史料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研究,對上述問題也作了一些探討。

王庭筠先祖王烈的籍貫問題

王庭筠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的家族,其始祖可以追溯到漢末著名文人王烈(141—219)。王烈,字彥方,《後漢書》及《三國志》皆有傳,但兩書對其籍貫記載不同:《後漢書》稱王烈“太原人也”,元好問所撰《王黃華墓碑》亦作“太原祁人”;而《三國志》則寫做“平原王烈”。那麼,太原和平原哪個是正確的呢?

東漢太原郡,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當時屬於北部邊塞,經濟文化都很落後,更沒有出過多少名流大儒,只有一個和王烈同時代的司徒王允(太原祁縣人)屬於三國名人,如果按照元好問所說王烈是“太原祁人”,那麼王烈與王允應是同族,但卻沒有任何史料提到他倆有任何關聯。

東漢平原郡(平原國)治所平原縣,即今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王烈交遊的好友管寧、邴原、華歆等名士,都生活在這一地區,其中華歆也是平原人,管寧和邴原都是平原東鄰的北海郡朱虛縣(今山東省安丘、臨朐東南)人。王烈和他們平時經常一起遊學,戰亂時又一起渡海到遼東避禍。朱虛縣北部就是萊州灣,乘船經廟島列島朝發夕至即可抵達遼東半島南端。事實上,在漢末渡海到遼東避亂的名士中,基本都是山東半島的,如太史慈,是東萊郡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而山西到遼東根本就無海可渡,走陸路更是千里迢迢。自古以來只有山東人才可能經常通過海路往來於遼東半島。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王烈也的確生活在平原郡(平原國)。《三國志·王烈傳》記載:“時國主皆親驂乘適(王)烈私館,疇諮政令。”所謂“國主”即指漢代的諸侯王。東漢時平原郡是諸侯國,延平元年(106年),封劉勝(與西漢中山靖王同名)為平原王,置平原國。作為諸侯國,平原不設太守,只設平原相,輔助平原王處理政務。東漢初平二年(191年),劉備就曾“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而太原在當時只是郡,不是諸侯國,沒有“國主”。可見,王烈是平原人更符合歷史事實。太原郡祁縣有可能是其祖籍,但更可能是攀附名門。

“太原王氏”是魏晉至隋唐時期名門望族之一,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並列為“七族高門”。太原便成為所有王姓的望出之郡。唐代尤其講究門第郡望,攀附名門者比比皆是,如河北昌黎為韓姓望郡,於是河陽人韓愈便稱“韓昌黎”。就連有鮮卑血統的隋朝和唐朝的皇室也自稱為漢人的“弘農楊氏”和“隴西李氏”。

因此,從唐代開始,凡是有點名氣的王姓之人,大多自稱其祖先出自太原。這不是王庭筠家族自身的問題,而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使然。

  本文選自《營口春秋》2017年第1期

關於王庭筠家族若干問題的探討(上)

  如果您對營口的歷史文化感興趣或是手中有相關資料,歡迎您投稿到營口市檔案史志管理中心編輯的《營口春秋》期刊,與我們共同講述營口的歷史故事!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