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關他的事蹟,史書有很多記載,民間更是廣為流傳。

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古代士大夫高貴品格的代表。他早年隱居隆中,博覽群書,廣交名士,雖時刻關注天下大事,但並不急於入世,正如他自己所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後來,劉備在徐庶的推薦下,三顧茅廬,敦請諸葛亮出山,一開始他是拒絕的,但架不住劉備再三懇求,最終離開隱居了十年的南陽。

諸葛亮已經出山,便竭心盡力,輔佐劉備在三分天下中建立了蜀漢政權。因為有諸葛亮的存在,我國三國時期的那段歷史才顯得特別精彩。

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侯,成都武侯祠是後人為了紀念他而修建的祠堂。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廟宇,是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即蜀漢英雄紀念地,有“三國聖地”的美譽。

其實,最先的武侯祠並不在現在的地方,它是後來遷建過來的。

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劉備病逝後葬於惠陵,按照漢制,陵旁必須有廟,因此在劉備下葬的惠陵旁修建了祭祀他的原廟,人稱先主廟,因劉備諡號昭烈皇帝,後來人們又把先主廟稱“漢昭烈廟”。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劉備去世後十一年,諸葛亮離世,人們感念諸葛亮的功績,想為他修建祠廟紀念,但蜀漢政權以違背禮制為由不予採納。西晉末年,在惠陵和先主廟不遠處修建了武侯祠,蜀地百姓有了祭祀諸葛亮的地方。

唐宋時期,武侯祠已經成為成都地區著名的古蹟和旅遊勝地,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公元759年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居住在浣花溪畔,第二年春天,他探訪了武侯祠,寫下了《署相》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敬佩以及對他壯志未酬的惋惜之情。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出於對諸葛亮的仰慕和敬重,武侯祠自建成後便成了老百姓瞻仰的熱點,經久不衰,而離它不遠的先主廟則要冷清不少。到了明代,朱元璋的第十一子朱椿來到成都,做了蜀獻王,他認為“君臣宜一體”,於是就把武侯祠與先主廟合併在一起,通稱“漢昭烈廟”。儘管官方一直稱之為漢昭烈廟,但人們仍習慣叫它武侯祠。明末清初,祠廟毀於戰亂,今天人們看到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祠廟門口明明懸掛著“漢昭烈廟”牌匾,人們卻偏偏喜歡把這裡稱為“武侯祠”,這一點,劉備沒有辦法改變,後來的統治者也沒有辦法改變。民國年間,教育家、學者鄒魯在瞻仰武侯祠之後寫過一首詩,“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老百姓都把昭烈廟稱為武侯祠吧。在百姓的心中,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威望超過了劉備,於是也就顧不上君臣尊卑的禮儀了。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喧賓奪主”的武侯祠

諸葛亮在寫給兒子的《誡子書》中有一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早已成為古代君子的精神追求,也是後世許多人為人處世的座右銘。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詮釋了夙夜在公、為國為民的情懷和擔當,永遠值得人們學習。

今天的武侯祠,依然是成都人喜歡去的地方,也是外地人到成都遊玩必須探訪的名勝古蹟。諸葛亮已經去世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們還在懷念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