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柒」-老子如何看待人性中的“慾望”?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第三章,前兩期我們學習了第三章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希望您還能記得。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世上險之事,莫過於人慾

“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之後,老子為我們做出了總結便是“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我們可以簡單地將“不尚賢”理解為“名”,也就是“名氣”的意思;“不貴難得之貨”則代表的是利益。

名利二字是現實生活中,凡夫俗子追逐一生的兩件工具,之所以說它們是工具。完全是因為權勢-名利是因,權勢是果,這對因果換句話說是人類進化以來天性中佔有慾和支配欲的擴展。一個人除了有大修為之外,斷然是無法跳出這對因果。

凡塵俗事中暫且不說,一般宗教家雖然總說要超脫到人類以外的世界,雖有此類說法,卻也擺脫不了偶像的支配。在我來看這對因果便是人慾,也就是人類與生俱來求存的本能,在社會發展中這對因果時而充當可愛的動力,時而又轉變為了魔鬼。

「道德經·柒」-老子如何看待人性中的“慾望”?

欲的兩重含義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道德經》中“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的具體含義吧。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欲”的兩種內涵。第一種,是狹義上的欲,比如男女兩性關係和飲食需求等等,孔子所言的“食、色性也”說的就是狹義上的欲,到後世與孔子一脈相承的各類學者口中所言的“欲”也只止於此步。

魏晉以後,隨著佛學的輸入人們對“欲”的理解得到了廣泛的擴充,凡是一切讓人沾染執著的事物都算是“欲,不過巧妙地是佛學將“欲”進行了劃分,分為了“善欲”與“惡欲”,“善欲”就是信願,“惡欲”則代表的是墮落。

「道德經·柒」-老子如何看待人性中的“慾望”?

總之人類很喜歡將事物的矛盾性提煉出來作為行動、思考、規範的指標,在道理上人人都可以要求別人無慾無求,而自己總在慾望的困擾中糾纏打轉。事實上如果老子《道德經》的本意是讓人們放下慾望,做到: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除非盤古再次開天,女媧再次造人。

遺憾的是,後世的道學家大多都是如此理解《道德經》,要激勵人們做到“無慾無求”、“知足常樂”,然而另外一批人似乎又從:“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中尋找到了專業的修煉法門,稱之曰“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的境界,再配上《道德經》所謂“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的道理,不但使得修道之人都致力於追求這種境界,哪怕是讀書人、習武之人也大多注意修心養性,重在破欲。

有趣的是歷來俗世中人大多都在反對修仙練道,但是一旦落入無可奈何之處,又會馬上將神仙這一脈學說當做救命稻草緊緊握住,不肯鬆手,總拿“不見可欲”來安慰自己,有真實功夫的人,實際上很少。

「道德經·柒」-老子如何看待人性中的“慾望”?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我們將“欲”的概念梳理通透以後,就可以深入探討《道德經》“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的含義了。這句話用白話文翻譯很簡單:看不見能引起慾望的東西,人們的心就不會亂。這裡的人們,之前已經說過是全人類,是“民”在春秋時期表達的意思。

我們深推一步來看,老子生活在春秋中期,那時候“禮崩樂壞”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全天下的“欲”都指向了“霸”、“國力強盛”、“操控他國”。這是怎麼引起的呢?與上一講“不貴難得之貨”聯繫起來,就是天下、國家、權勢實在是太難得、太好用了,成為了最大的“欲”。


「道德經·柒」-老子如何看待人性中的“慾望”?

針對這種情況,老子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什麼呢?將以上“難得之貨”全部收起來,不要給大家看到,我做了國君可以決斷殺伐,可以飲酒享樂,可以縱慾無度,可以沉溺溫柔鄉中,這都是人們心中的“小欲”,

而“小欲”一旦疊加就成為了“大欲”,雖然國君可以做這些事情,但是最好不要做,這就是“不見可欲”,讓人們看不到“欲”的厲害之處。

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我們知道春秋是分封制度,講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等級,是“宗法小社會”,每一個人都在“宗族紐帶”中生活,這種生活安定而平穩。到了春秋中葉,分封制度崩塌,“宗法紐帶瓦解”社會開始了“大社會”的轉型,在這種轉型過程中帶來的是殺伐,是“大欲”。

畢竟過去的社會形態是回不去的,力求恢復“周禮”的儒家雖在苦苦奔走,卻也無實際用途,而老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他提倡的是“順其自然”,既然社會的變化人們無法阻止,那麼就“順其自然”吧。

「道德經·柒」-老子如何看待人性中的“慾望”?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老子對當時社會現狀的觀察總結,也是一種訓誡;若將這句話縮小回歸到個人本身來說,也有著重要的修行指導。比如一個人愛吃肉,那麼就不要讓他見到肉,見到肉了之後內心就散亂了,不要說修行,能否稱為人都不曉得了。

一個人如果愛財、愛色怎麼辦呢?同樣的道理,不要讓他見到財色二物,才能保持內心的平穩,這是一種逃避的消極的方式,但是這種方法與佛家的“不淨觀”—直面心中之慾比起來,要人性得多,實操的可能性也更好。

「道德經·柒」-老子如何看待人性中的“慾望”?

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又當如何呢?不要讓人看破個人的“欲”之所在,一旦被人看破那麼就有可能通過“欲”變成了別人的傀儡,比如說一個年輕人剛到公司裡面打工,明明很珍惜,又不敢輕言放棄,卻總要擺出一副無所謂,沒什麼大不了的樣子,同時工作又兢兢業業,總能超額完成,這樣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因為別人看不到你的“欲”。

我們常說的打蛇打七寸,在人類社會中人的七寸就是“欲”,一旦被看破,那麼請迅速離開這個圈子,或者也儘量去看破別人的“欲”,否則總會行事不方面。我曾經和一個好友交流過這方面的話題,卻被嗤之以鼻,說這不是“坦誠”的相處之道。

其實這無關坦誠,而是人應該擁有的自我保護。厲害的政客、軍事家、生意人從來不被別人看破“欲”之所在,永遠表露出隨和與可有可無的狀態,但是內心的對話卻異常猛烈,不是你我可以參透。

「道德經·柒」-老子如何看待人性中的“慾望”?

好了,關於《道德經》第七講“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人慾是世界上最為兇險的東西,它時而可愛,時而可惡;第二、“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的現實使用大概有三點,上文已一一點明,望牢記。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